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9: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830年代,奥斯曼帝国彻底废除封邑制,全面实行包税制。1858年,奥斯曼帝国颁布《农业法》,农民租种国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明显扩大,直至获得所租种的国有土地的交易权,地权的非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做法( )
A.抛弃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 B.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使农奴获得了自耕农身份
2.美国学者约翰巴克在《西方社会史》中记录了9世纪欧洲的一份哲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晢词内容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A.封臣地位低下毫无权利可言 B.封君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C.封君封臣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 D.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3.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
C.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的机制 D.以锁国统治,抵御中国的影响
4.1123年高丽(今朝鲜)发生礼仪争议,仁宗援引郑玄论经的案例(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成功逼迫其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朝鲜深受中国影响
5.下列关于中古时期亚洲一些国家的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5世纪笈多帝国征服北印度
B.7世纪新罗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C.10世纪突厥人建立高丽王朝
D.14世纪末李舜臣改国号为朝鲜
6.下面是一位高中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由此判断该内容讲述的是( )
◆地跨亚非欧三洲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A.奥斯曼帝国的发展 B.笈多帝国的崛起
C.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D.日耳曼人的扩张
7.如图是“西欧社会8至18世纪王权变化示意图”及解释,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10—11世纪城市的兴起阻碍了王权的加强
B.14世纪后王权的强化一直推动西欧发展
C.14世纪后王权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王权走向衰亡
8.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他们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这说明玛雅文明(  )
A.推行城邦民主政治 B.处于原始国家形态
C.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D.属于海洋文明代表
9.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控制亚欧商路时,受制于本国生产力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的原因是( )
A.过往商旅数量多财富多 B.东西方贸易频繁贸易利润丰厚
C.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D.奥斯曼帝国完全控制了亚欧商路
10.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后来,地理学知识得到了广泛运用。在9-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苏莱曼、麦斯欧迪、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据此可知,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加剧了帝国的对外扩张
C.适应了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翻译运动的发展
11.有学者称:“如果以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穆罕默德的历史贡献是
A.创立了伊斯兰教 B.建立奥斯曼帝国
C.灭亡拜占庭帝国 D.弘扬了印度佛教
12.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其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A.恒河上游 B.恒河中下游 C.印度河上游 D.印度河下游
13.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拜占庭( )
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
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D.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
14.12﹣16世纪,欧洲的教育和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大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如表所示,这一时期大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 )
时间 大学的发展状况
1198﹣1300 18所大学出现
1300﹣1378 19所大学出现
1378﹣1500 大学大量出现,到1500年63所(66)所
①王权的不断加强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④新航路的开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两汉时期,日本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隋朝时,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在使隋提交的国书中使用“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后又表述为“东天皇敬问西皇帝”。这反映出( )
A.日本的自大和扩张野心 B.日本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大化改新强化中央集权 D.朝贡体系维系东亚和平
16.欧洲中世纪初,王权软弱,权力分散;而基督教占有大量土地和庄园,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强大,王权逐渐高于教权。此变化根源于( )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C.大学的广泛建立 D.教会势力的衰落
17.“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几个世纪中,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文中的“它”是( )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8.城市汇聚了文明的精华。15-16世纪处于鼎盛,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城市是
A.罗马 B.伊斯坦布尔 C.德里 D.廷巴克图
19.阿拉伯帝国的君主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负责具体相关事务。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支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B.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C.君主专制统治的确立 D.以传教为名对外扩张
20.俄国的伊凡四世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A.破坏了“特辖领地制” B.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
C.使基辅罗斯陷入分裂 D.抵御了蒙古远征军的侵扰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一百多年的征服,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束了这些地区长期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22.【欧洲社会的多样性】
当时西方新的多样性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以下这些: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独立教会,代替帝国当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不久后以其来自城市的独特有效力而于贵族、高级教士、最终于君主颇为不利的新兴的商业阶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文中的“当时”大约指何时代?
(2)结合材料,请从不同视角对欧洲社会成员的构成进行分类。
(3)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请选择一对关系,概述其演变过程。
23.【探索历史的奥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一一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材料二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臆匿着庞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
材料三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一一【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C
3.A
4.D
5.B
6.A
7.C
8.B
9.C
10.A
11.A
12.B
13.C
14.A
15.A
16.A
17.A
18.B
19.B
20.B
21.(1)原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政局稳定;国内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帝国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扶植;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2)作用: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来源;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2.(1)中世纪下半期或11世纪以后;只回答中世纪;其他无关答案。
(2)社会地位(结构):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封建君主(国王)、封建主(贵族)、教士(教会贵族或教会势力);被统治阶级——市民和农奴。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庄园主(封建君主和封建主)与农奴;商品经济——新兴商业阶层。土地占有:占有土地的封建君主、封建主、教会、自由民;不占有土地的农奴。
(3)封建君主和封建主:中世纪早期,封建君主通过土地分封(采邑制度),产生封建领主;随着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主势力坐大,挑战君主权力;随着市民阶层壮大,等级君主制形成,封建领主势力遭到一定的削弱,封建君主权力(王权)加强。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君主专制形成,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封建领主势力进一步削弱,逐渐依附于王权。
封建君主与新兴商业阶层(市民):中世纪初期,罗马城市大多衰败,市民阶层没落;11世纪,城市复兴促进了市民阶层的活跃,需要君主权力支持,推动城市自治,在部分自治城市中君主与市民上层分享自治权;13世纪以后,市民阶层与封建君主携手,抗衡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市民地位逐渐提高;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重商主义推行,由市民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继续支持王权的扩张。
封建主与新兴商业阶层(市民):中世纪初期,市民阶层没落,随着采邑制推行,封建领主势力增强;11世纪后,在封建领主土地上形成了一批市民阶层,挑战封建领主权力,部分城市获得自治;13世纪以后,市民阶层与封建君主携手,抗衡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地位逐渐提高;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重商主义推行,由市民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反对封建领主。
封建主与农奴:中世纪前期,随着欧洲日耳曼化和采邑制推行,从隶农和自由民中转化出农奴,农奴依附于封建主。11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活跃和城市的复兴,部分农奴逃离封建主庄园,投奔城市,转变为市民;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继续复兴和庄园经济的衰落,大量农奴依靠王权获得一定人身自由转化为自由民,反对封建领主。
新兴商业阶层(市民)与农奴:中世纪初期,市民阶层没落,随着采邑制的推行,加速乡村农奴化进程,双方分别生活于衰的落城市与领主的庄园中;中世纪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复兴,部分农奴逃离封建主庄园,逐渐转为新的市民,壮大了市民队伍。
封建君主与教会:中世纪早期,封建君主与基督教会相互利用,互为依存;随着王权的削弱,教会权力一度居于王权之上;等级君主制形成后,教会权力受到抑制,封建贵族与教会、市民共同分享权力;13世纪以后,君主专制形成,君主居于统治地位,教会地位逐渐下降。
23.(1)观点:认为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或中国人曾到过美洲)。
依据: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考古学家的发现
(2)成就:玛雅文明中的历法成就超过了当时希腊罗马通行的历法;“0”的使用是玛雅数学体系中最为先进的做法,比欧洲早了8个世纪;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
(3)消失原因:欧洲侵略者武力征服和掠夺财富;欧洲殖民者宗教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