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4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所示是距今7000—6000年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分类及数量情况。据此可知,黄山文化遗址时期( )
器形类别 功用 玉器类制品数量(单位:个) 石器类制品数量(单位:个)
斧、锛、斧形器、砍砸器 砍伐 38 83
铲、铲形器、锄 挖地 260 13
凿、凿形器 钻孔 23 7
盘状器、棒形器 碾磨(盘状物) 3 15
镰、刀 收割 11 4
其他 — 13 45
A. 工具材质较为稳定 B. 石器制品数量锐减
C. 生产活动较为丰富 D. 玉制工具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可知,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黄山遗址中,出土的用于砍伐、挖地、碾磨、收割等生产活动领域的生产工具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山遗址生产活动较为丰富,既有农业生产活动,也有制作玉器和制作磨制石器的手工业生产活动,C项正确;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产工具既有以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也有玉器材质的生产工具,排除A项;从表格中石器工具的数量来看,无法反映石器工具锐减的趋势,排除B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出现了玉器等制作工艺,但由于玉器制作工艺、材质和成本的限制,用于生产活动中的玉器并未作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先秦游士无宗国”,下表统计了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 )
人物 孙武 伍子胥 吴起 商鞅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宗国 齐 楚 卫 卫 魏 卫 楚
主要活动国 吴 吴 魏、楚 秦 秦 秦 秦
A. 贵族政治趋向衰败 B. 秦国吸引力最强
C. 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D. 士阶层日益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名士效命于别国的现象日益增多,形成“先秦游士无宗国”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血缘宗法关系衰退,贵族政治趋向衰败,A项正确;材料中着重体现了部分名士更多地奔向秦国,但没有全社会整体比较,排除B项;战国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排除C项;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这一结论无误,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 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 )
A. 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 B. 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
C. 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 D. 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因荒淫无度,导致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此为历史真相);但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孔子是从历史价值观的角度评价),材料反映了“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强调“史官董狐记述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主张“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排除C项。故选D项。
4. 宋理学家们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变法道路后,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此举体现了南宋理学家们希望( )
A. 自下而上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B. 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
C. 秉持纲常教化代替激进变法 D. 与王安石争夺君主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通过君主支持自上而下变法的,南宋理学家吸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立足于对大众进行社会教化来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是手段,不是本质,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得君行道”并没有体现激进变法,理学家们的行为也不表明他们反对激进,排除C项;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明清时期,江南、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这种生产格局( )
A. 根源于市场需求的区域差异 B. 反映社会经济分工的发展与加强
C. 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范围 D.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本质题和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反映了生产的区域分工、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有利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D项正确;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经济分工主要是农工商、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材料主旨为区域分工,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生产的领域拓宽,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
A. 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根据地出现经济困难局面,为此中共进行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据材料“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及所学,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合作社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人民集体投资组织商品交换的一种集体所有制商业,因此抗战时期根据地合作社商业的发展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的合作社经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而官僚资本主义在国统区,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排除C项;合作社商业的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夸大了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8. 右图是1951年发行的《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由钱大昕创作,宣传工厂加班加点多生产,社会各界多捐献。该画
A. 体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B. 反映了国内生产使抗美援朝局势得以扭转
C. 展现了人们为巩固新生政权而奋斗的爱国之心
D. 鼓舞了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画展现了艺术家宣传鼓励人民多生产和多奉献,来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以巩固新生政权的爱国之心,C项正确;宣传画创作于1951年,不符合“国民经济恢复后”和“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D项;宣传画反映了国内生产和抗美援朝的相互关联,但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局势并没有扭转,排除B项。故选C项。
9.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
A. 促成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B. 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 D. 突出我国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项正确。A项的“促成了新秩序”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并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 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 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的欧洲。材料“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体现的是俄罗斯在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西里尔文字”,即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与古罗马文化有区别,排除A项;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 )
A. 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 B.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C. 维护君权神授专制思想 D. 否认议会权力至高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可知法国试图借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世袭的君主,保留封建等级和贵族权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试图借鉴《权利法案》起草者的意图,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是《人权宣言》未采纳其意见后形成的,排除B项;《权利法案》已经否定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权利法案》肯定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世纪初的欧洲城市街道一般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末已用砖、混凝土、沥青铺路;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益改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国市政建设的进步 B. 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C. 城市职能的快速发展 D. 市民生活需求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世纪正值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所述市政建设的进步与当时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各国市政建设的进步”是对材料的解读,而不是原因分析,排除A项;城市职能的快速发展、市民生活需求提升,均不是19世纪欧洲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下表所示为1923—1924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当时( )
1923—1924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
经济年份 社会主 义经济 城乡小商 品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宗法式经济
1923—1924 35.5% 54% 8.9% 1.0% 0.6%
A. 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B. 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C. 避免了计划体制的弊端 D. 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题干所示为1923-1924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表格显示,这一时段苏联经济中城乡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总计占有63.9%,表明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评判经济结构优化与否,排除A项;这一时期,苏联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羁绊,D项“摒弃了意识形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为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统计,对其解释合理的是( )
A. 自由放任政策引发的经济危机 B. 通货紧缩现象通过国际市场传播
C. 西方经济政策调整存在局限性 D. 体现福利国家政策带来诸多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西方国家不断对经济进行调整,但失业率依旧在上升,说明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依然存在局限性,排除C项;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排除A项;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变化无法说明通过紧缩现象的传播,排除B项;仅根据失业率的变化无法说明是因为福利国家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会谈中,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但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表明( )
A. 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 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C. 美苏致力于终结柏林危机 D. 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9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双方首脑虽然都否决了对方的议题,但就柏林问题达成举行四国首脑会议的共识,其本质是在对抗中寻求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排除B项;“终结”表述绝对,且C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大落后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果。此后,多极化趋势中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赛。其中,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可知( )
A. 国际竞争推动科技发展 B.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国际格局
C. 多极格局代替两极格局 D. 世界格局突变激化科技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在美苏冷战期间,科技实力是影响国家实力和冷战态势的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科技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科技实力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技实力影响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影响国际竞争和国际局势,而非国际竞争推动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科技竞争而非科技革命影响国际格局,排除B项;当前多极化仍然只是趋势,多极格局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大题3个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挥挥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非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请编自刘德跃主选《国际关系式》
材料三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原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的形成(启蒙运动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表现:基础是民族的政治认同,更加统一与完整;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国家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共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影响:明确了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积极2点,消极一点)
(3)表现:将国际法作为新式学堂的课程;翻译西方国际法的相关著作。
作用:推动了洋务派运用国际法交涉外交事务;引起了当时国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审视;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答对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第一小问背景,首先阅读梳理材料一信息作答,根据材料一“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一“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可知,中央集权和世俗权力的加强,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结合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西欧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结合所学启蒙运动可知,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的形成(启蒙运动开展)。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基础是民族的政治认同,更加统一与完整;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国家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共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积极影响看,根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可知,明确了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根据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可知,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根据材料二“ 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可知,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从消极影响看,根据所学殖民体系的发展历程可知,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根据材料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可知,出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阅读材料三进行梳理,据材料三“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可知,将国际法作为新式学堂的课程;据材料三“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可知,翻译西方国际法的相关著作。第二小问作用,首先根据材料三进行梳理,据材料三“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可知,推动了洋务派运用国际法交涉外交事务;据材料三“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可知,引起了当时国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审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摘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原载内蒙古日报(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自拟论题,并对此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阐述: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遥想中共成立之初,在独立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民的敌人不仅有外来侵略势力,而且有国内的封建势力,敌人的力量十分强大,要想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于是国共开展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最终建立了极具广泛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为筹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可以拟定论点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其次,可以围绕“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三个角度,选择典型史实的背景、历程、意义展开论述,如: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遥想中共成立之初,在独立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民的敌人不仅有外来侵略势力,而且有国内的封建势力,敌人的力量十分强大,要想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于是国共开展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最终建立了极具广泛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为筹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留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
【答案】(1)推动了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工业化水平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信息化生产能力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更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 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可知,推动了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据材料“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可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上升;据材料“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可知,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可知,工业化速度更快;据材料“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工业化水平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据材料“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可知,工业门类更加齐全;据材料“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可知,信息化生产能力提升;据材料“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可知,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更高。秘密★启用前
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4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所示是距今7000—6000年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分类及数量情况。据此可知,黄山文化遗址时期( )
器形类别 功用 玉器类制品数量(单位:个) 石器类制品数量(单位:个)
斧、锛、斧形器、砍砸器 砍伐 38 83
铲、铲形器、锄 挖地 260 13
凿、凿形器 钻孔 23 7
盘状器、棒形器 碾磨(盘状物) 3 15
镰、刀 收割 11 4
其他 — 13 45
A. 工具材质较为稳定 B. 石器制品数量锐减
C. 生产活动较为丰富 D. 玉制工具成为主流
2. “先秦游士无宗国”,下表统计了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 )
人物 孙武 伍子胥 吴起 商鞅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宗国 齐 楚 卫 卫 魏 卫 楚
主要活动国 吴 吴 魏、楚 秦 秦 秦 秦
A. 贵族政治趋向衰败 B. 秦国吸引力最强
C 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D. 士阶层日益壮大
3. 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 )
A. 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 B. 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
C. 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 D. 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
4. 宋理学家们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变法道路后,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此举体现了南宋理学家们希望( )
A. 自下而上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B. 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
C. 秉持纲常教化代替激进变法 D. 与王安石争夺君主支持
5. 明清时期,江南、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这种生产格局( )
A. 根源于市场需求区域差异 B. 反映社会经济分工的发展与加强
C. 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范围 D.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6.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7.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
A. 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8. 右图是1951年发行的《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由钱大昕创作,宣传工厂加班加点多生产,社会各界多捐献。该画
A. 体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B. 反映了国内生产使抗美援朝局势得以扭转
C. 展现了人们为巩固新生政权而奋斗的爱国之心
D. 鼓舞了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9.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
A. 促成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B. 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 D. 突出我国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10. 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 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 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
11.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 )
A. 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 B.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C. 维护君权神授专制思想 D. 否认议会权力的至高地位
12. 19世纪初的欧洲城市街道一般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末已用砖、混凝土、沥青铺路;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益改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国市政建设进步 B. 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C. 城市职能的快速发展 D. 市民生活需求提升
13. 下表所示为1923—1924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当时( )
1923—1924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
经济年份 社会主 义经济 城乡小商 品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宗法式经济
1923—1924 35.5% 54% 8.9% 1.0% 0.6%
A. 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 B. 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C. 避免了计划体制的弊端 D. 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14. 下表为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统计,对其解释合理的是( )
A. 自由放任政策引发的经济危机 B. 通货紧缩现象通过国际市场传播
C. 西方经济政策调整存在局限性 D. 体现福利国家政策带来诸多弊端
15.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会谈中,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但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表明( )
A. 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 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C. 美苏致力于终结柏林危机 D. 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
16.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大落后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果。此后,多极化趋势中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赛。其中,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可知( )
A. 国际竞争推动科技发展 B.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国际格局
C. 多极格局代替两极格局 D. 世界格局突变激化科技竞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大题3个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挥挥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非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请编自刘德跃主选《国际关系式》
材料三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原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摘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原载内蒙古日报(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自拟论题,并对此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留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