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10: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1904年,清廷颁布了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其对商标设计有如下规定,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 B.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
C.丰富了商业经营的现代模式 D.彰显了商标制作的教化功能
3.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B.春秋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D.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诸侯国
4.下图是汉初异姓诸侯王分布示意图,异姓诸侯王分布区与汉中央控制行政区整体上呈东西分布。这一示意图可以从侧面说明( )
A.异姓王间的关系 B.楚汉战争的形势
C.汉初经济恢复情况 D.少数民族地域分布
5.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成员享有政治上的许多特权,他们终身任职,任何时候都可以召开元老院会议而不需要向谁负责,并通过执政官控制公民大会,掌握国家大权。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 )
A.借鉴了雅典民主政治传统 B.共和制与君主制相互杂糅
C.本质上是贵族政治共同体 D.执政官受到公民大会监督
6.1953年12月,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某次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样的会议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召开
A.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B.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7.如图是1948年由顾群创作的年画《豆选》,这幅作品反映了
A.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
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D.民众踊跃的支援前线作战
8.汉代钱范被称作是“万钱之母”,是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其出现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极大提高了钱币的铸造效率 B.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C.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9.“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意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0.元朝对于云南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任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委派,二是任用当地土官进行治理。元政府设立宣政院对西部地区进行治理,而土官治理的地区都归属于宣政院所管辖,宣政院的用人原则就是“其为使位第二者,必僧为之”“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同摄”。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B.十分注重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士
C.国家治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实现了对边疆地区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1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 B.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因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观察下面两幅图,清政府这一调整的本质意图是( )
A.实施地方多级行政制度 B.考核省级官员职务效能
C.解决基层组织冗官问题 D.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
13.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采取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来削弱相权、加强监察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西周分封制与元行省制 B.宋代通判与明监察御史
C.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 D.宋中书门下与元中书省
14.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法制
C.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D.统治重心开始转向乡村
15.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局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三三制 ②行政区 ③训政 B.①训政 ②三三制 ③行政区
C.①训政 ②行政区 ③三三制 D.①行政区 ②三三制 ③训政
16.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的《地令》共15条。其中第3条后款有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一规定( )
A.反映出国家政治治理方式存在反复性 B.利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C.反映出当时土地争端现象频发 D.表明土地国有制已被废弃
17.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领导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据此可知,苏维埃政权( )
A.产生和运行具有民主性 B.三三制调动了民众热情
C.形成乡村基层治理体系 D.使国民党统治陷入绝境
18.从历史事实上审察,这场持续11年的改革是中国睁眼看世界六十年以来,推行西方文明制度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次。这场改革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引起了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乃至经济、阶级构成和社会利益集团各方面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9.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周勃协助刘家后代平定吕氏叛乱,使汉王朝得以安定,立下了赫赫功绩,却因为日食,被汉文帝免除了丞相职务;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为关于火星的一则天象而被赐死。材料反映出汉朝( )
A.皇权相权矛盾相对尖锐
B.重视天文学的理论研究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保有浓重敬天保民意识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宗法观念,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上述做法体现了( )
A.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古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对地方的治理。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中的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信息并对相关制度进行简要评价。据此说明四幅图片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具体时期的政治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总趋势。
22.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分析此制度的实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进行了那些政治探索?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C
6.C
7.A
8.D
9.A
10.C
11.B
12.D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D
21.图1: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藩屏周氏。扩大了疆土,拱卫了王室,促进了诸侯国间经济文化交流。但诸侯势力过大,为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埋下了隐患。
图1:西周
图2:西汉初年,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大封诸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了汉初七王之乱。
图2:西汉
图3:元朝河北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辖,在其他地方实行行省制。专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图3:元朝
图4:秦朝废分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图4:秦朝
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1)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成熟。
(2)中华民国或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不同:材料一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三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23.(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说明: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