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东部与北亚
【命题思路】
欧洲东部指由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一线向东达乌拉尔山脉的欧洲东半部,北临北冰洋,南到黑海和大高加索山脉。约占欧洲面积的1/2和人口的1/4(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及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与中亚和东亚接壤),约占亚洲面积的1/4和人口的1.2%。高考命题形式上可能会包括选择题、综合题等,旨在全方位测试考生对欧洲东部与北亚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和创新能力,题目设计往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鼓励考生从跨学科视角审视区域地理问题。常以区域图、地形图、统计图表、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欧洲东部与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俄乌战争的影响、欧洲粮仓的区位因素等知识。
【真题再现】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线路途经东北地区,并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该管道工程管径大,试压残留水难以彻底清除,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遇水易生成水合物。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
材料二:大庆油田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气藏(地下富含油气资源的密闭空间),培养
并储备了大量油气工业建设和管理人员。随着油气资源衰竭,相关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
(1)甲地的气温特点是 、 ,并指出其对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的负面影响 。
(2)分析大庆利用闲置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
(3)说出中俄东线投产对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答案】(1) 冬季严寒 气温年较差大 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大,管道冰堵,影响天然气输送;冻融变化导致管道变形损坏。
(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重要节点;油气藏资源丰富,密闭性好,安全性高;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节约生产成本;人才储备丰富。
(3)增加供给,缓解天然气短缺;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改变供气格局。
【分析】本题以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北纬50度以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气温特点表现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且气温年较差大。由材料“该管道工程管径大,试压残留水难以彻底清除,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遇水易生成水合物”可知,冬季气温低,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大,管道冰堵,影响天然气输送;气温年较差大,冻融变化导致管道变形损坏。
(2)由材料“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线路途经东北地区,并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可知,大庆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重要节点;由材料“大庆油田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气藏(地下富含油气资源的密闭空间)”可知,大庆油气藏资源丰富,密闭性好,安全性高;由材料“培养并储备了大量油气工业建设和管理人员”可知,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节约生产成本;人才储备丰富。
(3)由材料“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可知,俄罗斯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俄东线投产后,可以给东北地区增加天然气供给,缓解天然气短缺;天然气是相对清洁能源,污染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后,可以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改变供气格局。
【基础知识】
1. 地形地貌:
(1) 欧洲东部与北亚的地貌总体上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这一区域内最显著的地形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它将欧洲东部与北亚分开。欧洲东部包含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的广阔平原,以及一些山地和高地,如喀尔巴阡山脉、乌拉尔山脉西部等。北亚则主要由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远东地区的山地构成。
(2)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河谷地带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以及地势低洼、流水不畅,多发育有沼泽地。
2. 气候:
(1) 这一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具有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且温暖的特点。由于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气温年较差大。
(2) 欧洲东部靠近大西洋,受到一定程度的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较温和,降水量相对较多;而北亚尤其是其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太平洋暖流影响,冬季比同纬度内陆地区稍暖和,部分地区有湿润的季风气候特征。
(3) 北部地区(如北极圈内)属于极地气候,全年寒冷,地面覆盖永久冻土层,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
3. 水文:
(1) 河流众多,主要河流如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大多发源于南部山区,流向北方注入北冰洋。这些河流水量充沛,流经广袤的平原地区,形成广阔的河网和湖泊群。
(2) 冻土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北亚,对水文循环和土地利用有显著影响,如限制地下水的下渗,导致地表积水和湿地形成,同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4. 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金、银、铀、金刚石等,尤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为突出,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
(2) 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是针叶林,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
(3) 动植物资源多样,尤其是北部的苔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5. 人口与民族:
(1)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城市及河流沿岸、铁路沿线等交通便利的地区。北亚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人口稀少。
(2) 多民族聚居,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民族,同时居住着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楚瓦什人、雅库特人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6. 经济:
(1) 经济结构以能源(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较弱,但近年来有所发展。
(2) 农业主要分布在南部较温暖的地区,以种植业(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和畜牧业(牛、羊、猪)为主,渔业在沿海地区有一定规模。
(3) 北部地区经济活动主要围绕资源开发和极地科研展开,如石油钻探、天然气开采、海洋捕捞等。
7. 城市与交通:
(1) 主要城市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其中莫斯科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是重要的港口和历史文化名城。
(2) 交通网络以铁路为主干,连接各大城市和资源产区,如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贯东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路、航空运输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远东地区的航线日益繁忙。
(3) 海运主要集中在北亚的太平洋沿岸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服务于对外贸易和资源出口。
8. 文化与宗教:
(1) 宗教以东正教为主,对社会生活和建筑艺术有深远影响。此外,还有伊斯兰教、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
(2)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深受俄罗斯传统和苏联时期影响,并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交融。
(3) 教育与科研实力较强,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9.俄罗斯:
(1)概况:俄罗斯,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其领土跨越欧亚两洲,地形复杂多样,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低东高。西部是广阔的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及东西伯利亚山地,西南部有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超过5600米。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环绕北冰洋,东部濒临太平洋。
(2)气候:由于国土幅员辽阔,俄罗斯呈现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北部接近极圈,为苔原和冰原气候,南部则逐渐过渡为温带草原和森林气候。
(3)河流众多,主要为流入北冰洋、太平洋和里海的水系,因纬度较高,大部分河流冰封期较长。
(4)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资源(如铁、铜、金、铀等)、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亦显著,从北极苔原生态至温带森林、草原和高山生态系统均有分布。
(5)俄罗斯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欧洲的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高考热点】
1. 概况:
(1) 位置与范围:要求考生明确欧洲东部与北亚的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周边邻国或地区,以及重要地理分界线(如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等)。
(2) 关键国家:重点考察俄罗斯(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影响力显著的国家),可能涉及其领土构成、行政区划、首都及其主要城市的位置、功能等。
(3) 关键城市与港口:考查重要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海港城市及其在国际贸易、资源开发、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作用。
(4)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主要河流湖泊、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及其分布特点。
2. 区域对比分析:
(1) 东西部差异:对比欧洲东部与欧洲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农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南北差异:分析北亚(主要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欧洲东部在气候、植被、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异同,突出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的作用。
3. 地理过程与规律应用:
(1) 气候成因与影响:考查影响该区域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探讨区域内重要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等)的分布、开采状况、运输线路,以及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3) 交通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域内铁路、公路、管道、海运等交通运输网络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促进区域内部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
4. 热点问题与时代背景:
(1) 地缘政治与国际合作:关注该区域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如能源供应、国际贸易通道(如北
极航道)、跨境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合作等议题。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应对策略:涉及森林破坏、湿地退化、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国际合作案例。
【难点突破】
(一)北极航道
北极航运路线是船舶用于穿越北极部分或整个北极圈的海上航线。根据气候和实际需要,沿着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海岸连接大西洋的航路叫做西北通道。靠近俄罗斯、北欧一侧分别通过太平洋和大西洋进入东亚或欧洲的航路叫做东北通道。
全球变暖与能源需求增加,以及造船技术进步,使北极航道新生成为可能。而俄罗斯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俄罗斯最大核动力破冰船(侦察船)乌拉尔号下水,这是俄罗斯争夺北极的又一利器。“北海航线将成为俄罗斯北极地区和远东地区发展的关键,到 2025 年,它的运输量将增加 10 倍、达到 8000 万吨,”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年年底视察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时说。
开辟北极航道的影响:
有利影响:缩短时空距离,节约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缓解其他航线海运压力;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影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北极航道虽然商业价值非凡,但不可操之过急。西北航道即使是夏天也会有很多的冰山和浮冰,北极冰盖也从西面源源不断地经过麦克卢尔海峡向西北航道输送高大的冰块。而且冰块的移动速度十分快,每日移动16km。朔风和冷水是浮冰集结成巨大的冰脊。再者暖流与冷海水相遇形成的海雾,又浓又密。此外,暗礁、沙洲、浅滩、长达4个月的极夜等恶劣天气横行,也使得北极航道的安全性变得莫测。
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工业和城市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工业有自西向东推进的趋势。交通以铁路为主。
(三)俄罗斯主要的工业区:
工业区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 莫斯科、圣彼得堡 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需从外地运入
乌拉尔工业区 钢铁、机械、有色金属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保 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 新西伯利亚 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四)俄乌战争的影响:
从俄罗斯、乌克兰本身来说,作为参战国,经济必然受到巨大冲击。战争会摧毁建筑,打击工商业的正常营业,切断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造成物资的短缺,乃至影响基础生活物资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人口流失、大规模的失业和饥荒,金融不稳定等。对于俄罗斯来说,来自西方严厉的经济制裁,对进出口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从对全球经济影响来看:
第一、俄罗斯、乌克兰都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占全世界黑土总面积的40%,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欧洲的面包篮”之称。乌克兰在所有谷物出口总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也是世界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和第三大油菜籽出口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战争的发生必然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俄罗斯在全球肥料市场占重要位置。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出口国,世界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乌克兰也是重要的氮肥生产国。
第二、俄罗斯能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能源出口大国。战争的发生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引发全球油气价格上涨。俄罗斯原油主要销往中国和欧盟。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地,逾八成的原油消费依赖进口。俄罗斯则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原油来源国,提供了欧盟约27%的原油进口份额。
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八成输往欧洲,占欧洲天然气进口的四成以上,占欧洲天然气总需求的三成。
第三、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铜、镍、铂等。战争的发生导致这些矿产资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这些矿产为原料的相关企业就会受到影响,比如镍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由于担心这种金属的全球最大出口国俄罗斯可能被西方市场拒之门外,受此影响用于制造钢铁和电动汽车电池的镍的价格也一直在上涨。除此之外,俄罗斯在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产业、产品的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都来自俄罗斯,受此影响,相关产业也必然受影响。
以俄乌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看:
一是短期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推升中国工业膨胀。欧洲等地区经济受影响,经济下行,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
二是时间跨度拉长一点来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受到西方的制裁,可能就会转向中国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而中国能源需求量巨大,对于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局部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关键看参战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乌克兰能够被誉为“欧洲粮仓”的区位因素
1.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乌克兰为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平原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多达3250万公顷。
2. 黑土广布,土壤非常肥沃。乌克兰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发育优良,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深厚,土壤肥沃。
3. 气候温和,夏季降水相对丰富;河流较多,灌溉水源便捷充足。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与6、7月份。此时正种植玉米等需水量大的谷物,为这些谷物提供便捷的灌溉水源。第聂伯河等水系横贯农耕区,为当地农业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4. 除夏季外,晴天多,光照充足。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于6、7月份,此外月份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5. 谷物品质优良,国际竞争力强;国际知名度高,销路好。
6. 农业技术水平高。乌克兰在上世纪就开始着手于农业技术的研发,农业技术开发历史基础好。
7. 靠近欧洲市场,市场广阔。欧洲较多国家农业以乳畜业为主,很多国家为谷物进口国,对乌克兰谷物的依赖性比较大。并且还远销北非,西亚等地。
【考向预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横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处于中高纬度带,气候差异大且复杂多样,其年平均气温只有-5.5℃。俄罗斯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少,
差异显著。
俄罗斯存在着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与我国的“胡焕庸线”类似,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差异显著。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中两国在地缘政治、能源资源、军事工业、金融交通等领域合作前景巨大。
图1为俄罗斯的地形图,图2为俄罗斯人口空间格局图,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人口规模,圆圈越大,说明人口规模越大。
(1)简述俄罗斯人口分布特点。
(2)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原因。
(3)专家推测未来俄罗斯人口重心可能东移,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1)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西南侧人口密度大,东北侧人口密度小(西多东少,南多北少)
(2)俄罗斯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暖,降水较多;地形开阔平坦,适宜人类生产生活;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相对发达;工农业发达,就业机会多。
(3)东部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东部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分析】本题以俄罗斯人口空间格局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与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俄罗斯也存在着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人口规模,圆圈越大,说明人口规模越大,读图可知,西部与南部为人口密集区,圆圈大,而东部与北部为人口稀疏区,圆圈少,且圆圈小,说明西部地区多,东部地区少;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集中分布在“圣彼得堡—图瓦线”的西南部;东北侧人口稀疏区面积大于西南侧人口均值区和聚集区。
(2)俄罗斯圣图线东北侧人口稀疏区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地貌的影响,东北部国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恶劣;东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冻土广布。俄罗斯南部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气候较温和,降水较多,适宜人类活动;西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开阔,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等,人口分布较多;西南部距离欧洲较近,开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城市数量较多,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等。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俄罗斯东北部地广人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东部地区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随着东南部地区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顿河是俄罗斯第三长河,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东麓,最终注入亚速海。1949年以来,顿河流域先后建成了伏尔加—顿河运河、齐姆良斯克水利枢纽和众多水库。下图示意顿河流域水系分布。
(1)说出顿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说出②河段水文特征相较于①河段的不同,并简述原因。
(3)说出与齐姆良斯克水库建成前相比,水库建成后③河段径流量的变化,并简述原因。
【答案】(1)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
(2)不同:②河段结冰期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径流量大。原因:②河段纬度低,气温高,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较短;①②两河段之间有支流汇入。
(3)变化: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变小。
原因:水库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③河段位于水库下游,受水库调节作用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顿河流域地理状况为材料,涉及河流补给水源、河流水文特征、水库的河流水文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顿河纬度较高,多季节性积雪,春季气温升高融雪量大,对顿河进行补给;顿河流域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大气降水可以补给顿河;地下水稳定补给顿河。
(2)②河段位于①河段下游,纬度较低,②河段结冰期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径流量大。原因是②河段纬度较低,气温较上游较高处的①河段高,0℃以下河流才出现结冰现象,②河段0℃以下时间
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位于下游的②河段有其他支流汇入,径流量比①河段大。
(3)③河段位于齐姆良斯克水库下游,水库的建成对其径流量产生调节作用,在丰水期时蓄水,减少③河段径流量,枯水期时释放水,补充其径流量,水库建成使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变小,水量变得稳定。
3.(真题改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该项目位于鄂毕河入海口附近(下图所示),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
(2)简述该项目建设面临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
(3)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答案】(1)该项目是特大项目,项目建设运输量巨大,建港口可以为该项目建设提供运输保障;该项目临海且运营时间长运输量大,建港口可以保障该项目运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2)纬度高气候严寒,不利于工人施工;冬半年黑夜长或出现极夜,不便于施工;地表为永久冻土层施工难度大。
(3)(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分析】该题以“一带一路”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背景资料,考查了交通建设的影响、工业分散、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等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
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具有资源优势,而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所以俄罗斯配建港口可满足运输量大的要求,保证该项目的建设和顺利运营,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该项目是特大项目,项目建设运输量巨大,建港口可以为该项目建设提供运输保障;同时扩大周边区域对外联系路径,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据图可知当地在70°N以北,纬度高气候严寒,气温低施工不便;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昼短夜长甚至出现极夜;地表多为永久冻土,坚硬不好施工。
(3)由材料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据图可知,该项目纬度较高,永久冻土层和极寒气候对建设不利,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可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难度;同时工业分散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河流曲折,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电理论蕴藏量十分丰富,注入深度较深且狭长的鄂毕湾,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0立方米/秒,年平均入海径流量3850亿立方米(约为长江的40%左右),但河口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流域内少有大型水电站。流域内冻土发育,冻土中集聚了大量碳含量高的有机物。
材料二:下图为鄂毕河流域图。
(1)描述鄂毕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2)分析鄂毕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3)分析鄂毕河流域少有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答案】(1)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结冰期长,有凌汛、春汛和夏汛,含沙量较小。
(2)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很小,大部分泥沙已在中下游平原河段和沼泽地区沉积,输送到河口的泥沙含量少;入海口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冻状态,不利于泥沙输送和沉积,入海口处海底坡度较大,泥沙不易堆积。
(3)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对设备技术要求高,人口密度小,能源需求量小;远距离输电成本高,区域内煤、石油、气资源丰富。
【分析】本题以鄂毕河为材料,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地貌、水能资源的开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
【详解】(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流速、含沙量等。读图可知,鄂毕河所处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蒸发少,加上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流量大。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夏季降水较多,形成夏汛。流域冬季漫长,气温较低,结冰期较长。河流自南向北流,秋末冬初较高纬度已结冰,而较低纬度河水尚未结冰;冬末春初,较低纬度河流冰层融化而较高纬度河流冰层尚未融化,形成凌汛现象。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含沙量小。
(2)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地貌,可从泥沙来源、动力搬运、沉积环境等展开分析。鄂毕河中游地区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低。河流中下游流经大面积沼泽湿地,泥沙容易淤积,挟带到河口地区的泥沙较少。纬度高,气温低,入海口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冻状态,不利于泥沙输送和沉积。入海口地区海底坡度较大,泥沙不易堆积,所以河口三角洲增长缓慢,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
(3)可从水量、流速等水能资源丰富程度,当地基础设施,电力需求等角度展开分析。鄂毕河纬度高,气候寒冷,导致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地开发水能对设备、技术要求高;该地人口密度小,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量小;俄罗斯的主要能源市场在欧洲部分,该地距离市场远,导致远距离输电成本高;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内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能源相对充足。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部,接近于亚欧大陆的最北端,全部位于北极圈内,冬季寒冷而漫长,只有6、7、8月冰雪融化,苔原返青,鲜花盛开。亚马尔半岛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已探明储量2万亿方。目前,中、法、俄合作开发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已成为北极地区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并且冬季比夏季更适合开发。在这个集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液化、贸易、运输于一体的合作项目中,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高寒地区作业的4台特制钻机,其中一台就是中国制造)。下图示意亚马尔LNG运输路线。
(1)比较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出口我国的两条线路的优劣。
(2)说明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开发冬季要比夏季更合适的原因。
(3)简述中、法、俄合作开发亚马尔半岛天然气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1)出萨贝塔港西行路线距离远、耗时长,但四季可通航,沿途航行资料比较齐全;东行路线距离近、耗时短,但只能夏季短暂通航,沿途航行条件更加恶劣,且航行资料比较缺乏。
(2)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冬季寒冷,大地冰封,汽车等交通工具可以在地面行驶;冬季气温低,天然气液化的能源成本低;夏季冻土消融,地面变得泥泞,甚至变为沼泽,施工、交通困难。
(3)我国获取新的天然气能源来源地,有利于提高能源稳定供给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勘探、机械制造业等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分析】本题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出口我国的两条线路中出萨贝塔港向西航行的线路全程27天,耗时较长,距离较远;但是该线路经北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全年可通航,且沿途港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获得充足的航行资料补给;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出口我国的两条线路中出萨贝塔港向东航行的线路全程仅需16天,耗时较短,距离较近,但是该线路主要经北冰洋、太平洋,冰封期较长,只能在夏季短暂通航,且沿途地区港口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航行物资较匮乏,且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航行。
(2)根据材料信息“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部,接近于亚欧大陆的最北端,全部位于北极圈内”可知,亚马尔半岛纬度位置较高,位于北极圈内,自然条件恶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运输不便;该地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广育,可以通行大型运输交通工具,有利于天然气的开发和运输;天然气液化需要消耗能源,冬季气温较低,天然气液化的能源成本较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地下冻土消融,
地面变得泥泞,甚至地表低洼处汇水形成沼泽,导致施工、交通运输等困难,不利于天然气的开发和加工等。
(3)中、法、俄合作开发亚马尔半岛天然气资源,能够为我国提供新的天然气能源来源,增加我国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能够提高我国天然气相关企业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知名度,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拓宽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等。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内约有405条冰川,每年夏秋交替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三文鱼在河流入海口处集聚,后溯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在此过程中易成为棕熊及其他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岛上树林获得的氮至少有17%—25%来自海洋,距河、湖近的林区这一比例更高。且部分氮在外力作用下又重新回到海洋,因而三文鱼和棕熊成为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的桥梁。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及棕熊捕食三文鱼景观。
(1)分析堪察加半岛冬季积雪厚,冰川数量多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和水文角度,分析每年夏秋交替之际三文鱼洄游到出生地产卵的有利条件。
(3)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在三文鱼和棕熊的参与下,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氮流动过程。
【答案】(1)冬季风东进的过程中,越过海洋增温增湿,在堪察加半岛西岸受地形抬升,降雪量大;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雪的水汽条件充足;冬季降雪多,形成冰川的物质条件充足;冬季寒冷漫长且半岛东岸有千岛寒流流经,气候寒冷,利于冰川形成;堪察加半岛纬度较高,山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2)堪察加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夏秋交替之际,气温高,河流解冻;夏秋交替之际,河流水位较浅,上下游之间落差较小,流速缓,三文鱼溯流而上的阻力小;河流含沙量小,水质较好等。
(3)洄游的三文鱼将氮从海洋带向陆地的河流、湖泊;棕熊捕食三文鱼,将氮快速地从河湖中“转运”出来;棕熊吃剩并随意丢弃的三文鱼残骸,成为植物生长的重要外部氮源;流水等作用将植物、土壤中的氮携带至海洋,从而促成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
【分析】本题以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及棕熊捕食三文鱼为背景材料,涉及气候的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冬季积雪厚主要从气温及降水条件角度进行分析,堪察加半岛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冬季风东进的过程中,受“大湖效应”影响,越过海洋增温增湿,在堪察加半岛西岸受地形抬升,降雪量大;堪察加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雪的水汽条件充足;冬季气温低,降水以降雪形式出现。冰川数量多应从冰川物质及气温角度考虑,由前面分析可知,冬季降雪多,形成冰川的物质条件充足;从气温角度考虑,该半岛纬度较高,山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半岛东岸有千岛寒流流经,加剧降温,造成半岛气候寒冷,有利于冰川形成。
(2)三文鱼洄游时,逆流向上,需要在河道中洄游,堪察加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夏秋交替之际,气温高,河流解冻。洄游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如峡谷河道狭窄、弯曲、水流急;逆流而上,河道陡降比(或海拔高度)增大,瀑布、险滩增多。夏秋交替之际,河流水位较浅,上下游之间落差较小,流速缓,三文鱼溯流而上的阻力小;河流含沙量小,水质较好等。
(3)堪察加半岛上棕熊捕食三文鱼及三文鱼洄游等构成了“海洋—三文鱼—棕熊—森林”特殊的养分传递系统,即以三文鱼洄游的形式,从海洋回到淡水,然后由觅食的熊带至陆地。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棕熊是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的桥梁。洄游的三文鱼将氮从海洋带向陆地的河流、湖泊,尽管许多幼鱼都会死在海洋中,无缘回到故土,但最后洄游并死在产卵地的成鱼仍然能从海洋带给它们最后的栖身地—溪流与湖泊系统大量的养分与能量;棕熊捕食三文鱼,将氮快速地从河湖中“转运”出来,对棕熊来说,三文鱼是其极其重要的营养来源,而且它们能否生存并成功繁殖就取决于在每年夏末和秋季储存脂质的多少;棕熊吃剩并随意丢弃的三文鱼残骸,成为植物生长的重要外部氮源,借助棕熊杀死肥美三文鱼,负载养分的三文鱼残骸会被更远地带进森林,为森林中的动植物提供大量的食物及养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棕熊是真正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将来自海洋的养分传递到河岸生态系统;流水等作用将植物、土壤中的氮携带至海洋,从而促成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俄罗斯由缺粮大国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粮食出口国,在粮食安全竞争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俄罗斯小麦种植采用轮耕制,小麦种植区被茂密的林木包围,很少施用农药、化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两国农业科技、投资、贸易等合作不断加强。2022年2月2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下图示意俄罗斯小麦主产区和新增种植区分布。
(1)分析俄罗斯小麦集中产区和新增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俄罗斯小麦种植区周围茂密的森林对小麦种植起到提质增产的作用,试简析其原因。
(3)简述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对中俄双方的意义。
【答案】(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的南部和亚洲部分西南部地区.
原因:俄罗斯南部受西风影响较大,水分条件较好;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欧洲部分南部和亚洲部分西南部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为俄罗斯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
(2)俄罗斯低温冻害严重,被森林包围可以削减风力,减少风灾和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林木的枯枝落叶可以形成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林木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从而提质增产。
(3)双方相互引进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交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产品互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两国人民生活;俄罗斯增加粮食等农产品输出通道,并获取中国资金、农业机械、劳动力等支持,提高农业生产力;中国增加粮食等农产品输入渠道,保障粮食安全;中国输出资本、机械等,带动农业、农机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俄罗斯农业发展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地图图例小麦集中产区、新增种植区,分布特点呈现出,小麦种植区与新增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的南部和亚洲部分西南部地区。原因主要从降水、热量角度分析,俄罗斯南部处在西风带控制范围,受西风影响较大,水分条件较好,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热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欧洲部分南部和亚洲部分西南部地区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较大,热量条件较好,使得欧洲部分的南部和亚洲部分西南部地区成为俄罗斯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
(2)茂密的森林对小麦种植起到提质增产的作用主要从自然灾害、土壤肥力等角度分析。俄罗斯纬度较高,
热量条件较差,低温冻害严重,被森林包围可以削减风力,改善局地气候,减少风灾和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保障农作物产量;森林能够提供枯枝落叶,林木的枯枝落叶可以形成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农作物品质;林木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可以借助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从而提质增产。
(3)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对中俄双方的意义从科技交流、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农业机械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双方相互引进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加强两国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两国进行农业贸易,发展农产品互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两国人民生活,有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有助于将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俄罗斯增加粮食等农产品输出通道,并获取中国资金、农业机械、劳动力等支持,提高农业生产力;而我国增加了粮食输入通道,有助于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中国输出资本、机械等,带动农业、农机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被誉为“欧洲粮仓”,是世界重要的优质葵花籽生产国,目前人均GDP低于我国。近年来,中粮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敖德萨投资兴建了农场,主要种植向日葵,并投资生产葵花籽油。葵花籽成熟后统一收割,及时运送到工厂加工。中粮集团采用欧洲脱壳压榨技术制取葵花籽油,所有工序全程机械化运作,所产的葵花籽油品质优良,生产成本低,通过管道被运送到2km外的港口装船,主要销往我国。下图为乌克兰简图。
(1)分析该地区黑土形成的条件。
(2)说明中粮集团所产葵花籽油品质优良的原因。
(3)简述中粮集团所产葵花籽油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4)与公路运输相比,说明中粮集团采用管道运输将葵花籽油运往敖德萨港的理由。
【答案】(1)地处温带草原区,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有机物质;年均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层厚,土壤侵蚀作用弱,有机质丰富。
(2)原料品质好;靠近(优质)葵花籽产区,便于及时运输和加工,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或保证品质);生产技术先进。
(3)劳动力(或土地)成本较低;所有工序全程机械化运作,生产效率高(或可节省劳动力成本)。
(4)液体,适合管道运输;运输距离短,输油管道建设投资少;管道运输运量大,安全性、损耗少和连续性好;装卸次数少,运输效率高。
【分析】本大题以乌克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黑土的形成、农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乌克兰地处温带大陆性区,植被为温带草原,生物量较大,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有机物质;温带地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层厚,降水较少,土壤侵蚀作用弱,有机质不断积累,形成黑土。
(2)乌克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所产葵花籽品质好;加工地与原料产地近,便于及时运输和加工(保证原料新鲜),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或保证品质);所有工序全程机械化运作,生产技术先进,保证油品质好。
(3)乌克兰人均GDP低于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中粮集团采用欧洲脱壳压榨技术制取葵花籽油,所有工序全程机械化运作,生产效率高,可节省劳动力成本;故中粮集团所产葵花籽油生产成本低。
(4)结合所学知识,葵花籽油是液体,用管道运输更方便;据材料“通过管道被运送到2km外的港口装船”可知运输距离短,管道投资少;管道方便装载船舶,减少中间的转运;管道具有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损耗少,安全等优点。欧洲东部与北亚
【命题思路】
欧洲东部指由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一线向东达乌拉尔山脉的欧洲东半部,北临北冰洋,南到黑海和大高加索山脉。约占欧洲面积的1/2和人口的1/4(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及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与中亚和东亚接壤),约占亚洲面积的1/4和人口的1.2%。高考命题形式上可能会包括选择题、综合题等,旨在全方位测试考生对欧洲东部与北亚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和创新能力,题目设计往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鼓励考生从跨学科视角审视区域地理问题。常以区域图、地形图、统计图表、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欧洲东部与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俄乌战争的影响、欧洲粮仓的区位因素等知识。
【真题再现】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线路途经东北地区,并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该管道工程管径大,试压残留水难以彻底清除,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遇水易生成水合物。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
材料二:大庆油田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气藏(地下富含油气资源的密闭空间),培养
并储备了大量油气工业建设和管理人员。随着油气资源衰竭,相关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
(1)甲地的气温特点是 、 ,并指出其对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的负面影响 。
(2)分析大庆利用闲置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
(3)说出中俄东线投产对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基础知识】
1. 地形地貌:
(1) 欧洲东部与北亚的地貌总体上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这一区域内最显著的地形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它将欧洲东部与北亚分开。欧洲东部包含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的广阔平原,以及一些山地和高地,如喀尔巴阡山脉、乌拉尔山脉西部等。北亚则主要由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远东地区的山地构成。
(2)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河谷地带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以及地势低洼、流水不畅,多发育有沼泽地。
2. 气候:
(1) 这一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具有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且温暖的特点。由于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气温年较差大。
(2) 欧洲东部靠近大西洋,受到一定程度的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较温和,降水量相对较多;而北亚尤其是其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太平洋暖流影响,冬季比同纬度内陆地区稍暖和,部分地区有湿润的季风气候特征。
(3) 北部地区(如北极圈内)属于极地气候,全年寒冷,地面覆盖永久冻土层,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植
被生长有重要影响。
3. 水文:
(1) 河流众多,主要河流如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大多发源于南部山区,流向北方注入北冰洋。这些河流水量充沛,流经广袤的平原地区,形成广阔的河网和湖泊群。
(2) 冻土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北亚,对水文循环和土地利用有显著影响,如限制地下水的下渗,导致地表积水和湿地形成,同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4. 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金、银、铀、金刚石等,尤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为突出,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
(2) 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是针叶林,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
(3) 动植物资源多样,尤其是北部的苔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5. 人口与民族:
(1)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城市及河流沿岸、铁路沿线等交通便利的地区。北亚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人口稀少。
(2) 多民族聚居,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民族,同时居住着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楚瓦什人、雅库特人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6. 经济:
(1) 经济结构以能源(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较弱,但近年来有所发展。
(2) 农业主要分布在南部较温暖的地区,以种植业(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和畜牧业(牛、羊、猪)为主,渔业在沿海地区有一定规模。
(3) 北部地区经济活动主要围绕资源开发和极地科研展开,如石油钻探、天然气开采、海洋捕捞等。
7. 城市与交通:
(1) 主要城市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其中莫斯科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是重要的港口和历史文化名城。
(2) 交通网络以铁路为主干,连接各大城市和资源产区,如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贯东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路、航空运输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远东地区的航线日益繁忙。
(3) 海运主要集中在北亚的太平洋沿岸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服务于对外贸易和资源出口。
8. 文化与宗教:
(1) 宗教以东正教为主,对社会生活和建筑艺术有深远影响。此外,还有伊斯兰教、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
(2)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深受俄罗斯传统和苏联时期影响,并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交融。
(3) 教育与科研实力较强,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9.俄罗斯:
(1)概况:俄罗斯,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其领土跨越欧亚两洲,地形复杂多样,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低东高。西部是广阔的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及东西伯利亚山地,西南部有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超过5600米。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环绕北冰洋,东部濒临太平洋。
(2)气候:由于国土幅员辽阔,俄罗斯呈现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北部接近极圈,为苔原和冰原气候,南部则逐渐过渡为温带草原和森林气候。
(3)河流众多,主要为流入北冰洋、太平洋和里海的水系,因纬度较高,大部分河流冰封期较长。
(4)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资源(如铁、铜、金、铀等)、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亦显著,从北极苔原生态至温带森林、草原和高山生态系统均有分布。
(5)俄罗斯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欧洲的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高考热点】
1. 概况:
(1) 位置与范围:要求考生明确欧洲东部与北亚的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周边邻国或地区,以及重要地理分界线(如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等)。
(2) 关键国家:重点考察俄罗斯(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影响力显著的国家),可能涉及其领土构成、行政区划、首都及其主要城市的位置、功能等。
(3) 关键城市与港口:考查重要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海港城市及其在国际贸易、资源开发、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作用。
(4)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主要河流湖泊、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及其分布特点。
2. 区域对比分析:
(1) 东西部差异:对比欧洲东部与欧洲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农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南北差异:分析北亚(主要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欧洲东部在气候、植被、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异同,突出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的作用。
3. 地理过程与规律应用:
(1) 气候成因与影响:考查影响该区域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
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探讨区域内重要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等)的分布、开采状况、运输线路,以及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3) 交通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域内铁路、公路、管道、海运等交通运输网络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促进区域内部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
4. 热点问题与时代背景:
(1) 地缘政治与国际合作:关注该区域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如能源供应、国际贸易通道(如北极航道)、跨境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合作等议题。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应对策略:涉及森林破坏、湿地退化、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国际合作案例。
【难点突破】
(一)北极航道
北极航运路线是船舶用于穿越北极部分或整个北极圈的海上航线。根据气候和实际需要,沿着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海岸连接大西洋的航路叫做西北通道。靠近俄罗斯、北欧一侧分别通过太平洋和大西洋进入东亚或欧洲的航路叫做东北通道。
全球变暖与能源需求增加,以及造船技术进步,使北极航道新生成为可能。而俄罗斯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俄罗斯最大核动力破冰船(侦察船)乌拉尔号下水,这是俄罗斯争夺北极的又一利器。“北海航线将成为俄罗斯北极地区和远东地区发展的关键,到 2025 年,它的运输量将增加 10 倍、达到 8000 万吨,”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年年底视察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时说。
开辟北极航道的影响:
有利影响:缩短时空距离,节约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缓解其他航线海运压力;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影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北极航道虽然商业价值非凡,但不可操之过急。西北航道即使是夏天也会有很多的冰山和浮冰,北极冰盖也从西面源源不断地经过麦克卢尔海峡向西北航道输送高大的冰块。而且冰块的移动速度十分快,每日移动16km。朔风和冷水是浮冰集结成巨大的冰脊。再者暖流与冷海水相遇形成的海雾,又浓又密。此外,暗礁、沙洲、浅滩、长达4个月的极夜等恶劣天气横行,也使得北极航道的安全性变得莫测。
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工业和城市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工业有自西向东推进的趋势。交通以铁路为主。
(三)俄罗斯主要的工业区:
工业区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 莫斯科、圣彼得堡 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需从外地运入
乌拉尔工业区 钢铁、机械、有色金属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保 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 新西伯利亚 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四)俄乌战争的影响:
从俄罗斯、乌克兰本身来说,作为参战国,经济必然受到巨大冲击。战争会摧毁建筑,打击工商业的正常营业,切断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造成物资的短缺,乃至影响基础生活物资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人口流失、大规模的失业和饥荒,金融不稳定等。对于俄罗斯来说,来自西方严厉的经济制裁,对进出口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从对全球经济影响来看:
第一、俄罗斯、乌克兰都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占全世界黑土总面积的40%,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欧洲的面包篮”之称。乌克兰在所有谷物出口总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也是世界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和第三大油菜籽出口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战争的发生必然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俄罗斯在全球肥料市场占重要位置。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出口国,世界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乌克兰也是重要的氮肥生产国。
第二、俄罗斯能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能源出口大国。战争的发生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引发全球油气价格上涨。俄罗斯原油主要销往中国和欧盟。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地,逾八成的原油消费依赖进口。俄罗斯则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原油来源国,提供了欧盟约27%的原油进口份额。
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八成输往欧洲,占欧洲天然气进口的四成以上,占欧洲天然气总需求的三成。
第三、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铜、镍、铂等。战争的发生导致这些矿产资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这些矿产为原料的相关企业就会受到影响,比如镍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由于担心这种金属的全球最大出口国俄罗斯可能被西方市场拒之门外,受此影响用于制造钢铁和电动汽车电池的镍的价格也一直在上涨。除此之外,俄罗斯在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产业、产品的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都来自俄罗斯,受此影响,相关产业也必然受影响。
以俄乌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看:
一是短期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推升中国工业膨胀。欧洲等地区经济受影响,经济下行,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
二是时间跨度拉长一点来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受到西方的制裁,可能就会转向中国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而中国能源需求量巨大,对于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局部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关键看参战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乌克兰能够被誉为“欧洲粮仓”的区位因素
1.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乌克兰为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平原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多达3250万公顷。
2. 黑土广布,土壤非常肥沃。乌克兰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发育优良,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深厚,土壤肥沃。
3. 气候温和,夏季降水相对丰富;河流较多,灌溉水源便捷充足。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与6、7月份。此时正种植玉米等需水量大的谷物,为这些谷物提供便捷的灌溉水源。第聂伯河等水系横贯农耕区,为当地农业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4. 除夏季外,晴天多,光照充足。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于6、7月份,此外月份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5. 谷物品质优良,国际竞争力强;国际知名度高,销路好。
6. 农业技术水平高。乌克兰在上世纪就开始着手于农业技术的研发,农业技术开发历史基础好。
7. 靠近欧洲市场,市场广阔。欧洲较多国家农业以乳畜业为主,很多国家为谷物进口国,对乌克兰谷物的依赖性比较大。并且还远销北非,西亚等地。
【考向预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横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处于中高纬度带,气候差异大且复杂多样,其年平均气温只有-5.5℃。俄罗斯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少,
差异显著。
俄罗斯存在着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与我国的“胡焕庸线”类似,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差异显著。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中两国在地缘政治、能源资源、军事工业、金融交通等领域合作前景巨大。
图1为俄罗斯的地形图,图2为俄罗斯人口空间格局图,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人口规模,圆圈越大,说明人口规模越大。
(1)简述俄罗斯人口分布特点。
(2)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原因。
(3)专家推测未来俄罗斯人口重心可能东移,请说明判断依据。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顿河是俄罗斯第三长河,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东麓,最终注入亚速海。1949年以来,顿河流域先后建成了伏尔加—顿河运河、齐姆良斯克水利枢纽和众多水库。下图示意顿河流域水系分布。
(1)说出顿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说出②河段水文特征相较于①河段的不同,并简述原因。
(3)说出与齐姆良斯克水库建成前相比,水库建成后③河段径流量的变化,并简述原因。
3.(真题改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该项目位于鄂毕河入海口附近(下图所示),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
(2)简述该项目建设面临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
(3)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河流曲折,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电理论蕴藏量十分丰富,注入深度较深且狭长的鄂毕湾,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0立方米/秒,年平均入海径流量3850亿立方米(约为长江的40%左右),但河口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流域内少有大型水电站。流域内冻土发育,冻土中集聚了大量碳含量高的有机物。
材料二:下图为鄂毕河流域图。
(1)描述鄂毕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2)分析鄂毕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3)分析鄂毕河流域少有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部,接近于亚欧大陆的最北端,全部位于北极圈内,冬季寒冷而漫长,只有6、7、8月冰雪融化,苔原返青,鲜花盛开。亚马尔半岛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已探明储量2万亿方。目前,中、法、俄合作开发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已成为北极地区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并且冬季比夏季更适合开发。在这个集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液化、贸易、运输于一体的合作项目中,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高寒地区作业的4台特制钻机,其中一台就是中国制造)。下图示意亚马尔LNG运输路线。
(1)比较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出口我国的两条线路的优劣。
(2)说明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开发冬季要比夏季更合适的原因。
(3)简述中、法、俄合作开发亚马尔半岛天然气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内约有405条冰川,每年夏秋交替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三文鱼在河流入海口处集聚,后溯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在此过程中易成为棕熊及其他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岛上树林获得的氮至少有17%—25%来自海洋,距河、湖近的林区这一比例更高。且部分氮在外力作用下又重新回到海洋,因而三文鱼和棕熊成为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的桥梁。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及棕熊捕食三文鱼景观。
(1)分析堪察加半岛冬季积雪厚,冰川数量多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和水文角度,分析每年夏秋交替之际三文鱼洄游到出生地产卵的有利条件。
(3)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在三文鱼和棕熊的参与下,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氮流动过程。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俄罗斯由缺粮大国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粮食出口国,在粮食安全竞争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俄罗斯小麦种植采用轮耕制,小麦种植区被茂密的林木包围,很少施用农药、化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两国农业科技、投资、贸易等合作不断加强。2022年2月2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下图示意俄罗斯小麦主产区和新增种植区分布。
(1)分析俄罗斯小麦集中产区和新增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俄罗斯小麦种植区周围茂密的森林对小麦种植起到提质增产的作用,试简析其原因。
(3)简述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对中俄双方的意义。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被誉为“欧洲粮仓”,是世界重要的优质葵花籽生产国,目前人均GDP低于我国。近年来,中粮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敖德萨投资兴建了农场,主要种植向日葵,并投资生产葵花籽油。葵花籽成熟后统一收割,及时运送到工厂加工。中粮集团采用欧洲脱壳压榨技术制取葵花籽油,所有工序全程机械化运作,所产的葵花籽油品质优良,生产成本低,通过管道被运送到2km外的港口装船,主要销往我国。下图为乌克兰简图。
(1)分析该地区黑土形成的条件。
(2)说明中粮集团所产葵花籽油品质优良的原因。
(3)简述中粮集团所产葵花籽油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4)与公路运输相比,说明中粮集团采用管道运输将葵花籽油运往敖德萨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