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优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优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3: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提优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35分)
一、读拼音写字词。(10分)
1.在震耳欲聋的léi gǔ( )和nà hǎn( )声中,王明冲在了跑道的最前面。
2.张奥dù jì( )班长的才能,总是故意tuō yán( )工作的进度,不按时完成分内的事。
3.“做人一定要挺起xiōng táng( ),堂堂正正,不做亏心事。”这shú xī( )的声音出自我爸之口。
4.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开始了,shuǐ zhài(    )里的人都来观看比赛,河道两岸 chā mǎn (    )了各色鲜艳的旗。
5.在景阳gāng( ), 武松看到了官府的bǎng( )文,可是他没有往回走。他竟然用拳脚和半jié( )哨棒把那只jī( )饿的大虫打死了。
二、选择题。(10分)
1.下列字词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寨(zhài) 踉跄(liàng ) 翎毛(lín) 埋伏 拱伏无违
B.咆哮(páo) 铁锤(chuí) 血泊(pō) 疑惑 伸头缩颈
C.提挈(qì) 霹雳(pī) 籆子(yuè) 楷书 谋财害命
D.晦气(méi) 石碣(jié) 顽劣(liè)螃蟹 鬼计多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进张家界,你会为这天造地设的景观而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B.考试时,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一番左思右想后仍不得要领,急得喜不自胜。
C.大年初一,我们一大家子人序齿排班向太奶奶拜年。
D.教室的课桌属于公共物品,任何人请勿自误随意破坏。
3.下列对课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草船借箭》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B.《景阳冈》中大虫进攻的三招:“一扑”“一掀”“一剪”以及武松的“三闪”,把老虎进攻的凶猛,武松躲闪的灵敏传神地刻画了出来。
C.《猴王出世》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一块仙石孕育出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D.《红楼春趣》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游玩的故事。
4.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老虎吼一声,就像增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阤动了。
(2)武松提起铁拳船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力气只顾打。
(3)那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弥猜为亲。
(4)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A、夸张 比喻 拟人 对偶
B、拟人 比喻 排比 对仗
C、比喻 夸张 排比 对偶
D、夸张 比喻 排比 对偶
5.下列句子中所写的人物分别是(  )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靴皆相称。
②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A.孙悟空  武松  贾宝玉  诸葛亮
B.孙悟空  武松  诸葛亮  贾宝玉
C.武松  孙悟空  贾宝玉  诸葛亮
D.武松  孙悟空  诸葛亮  贾宝玉
积累与运用。(15分)
1. 选词填空。(3分)
闪 揪 劈 扑 摆 排 转 抽
(1)武松翻将下来,( )在青石边。
(2)梢棒从半空( )将下来。
(3)那大虫翻身又( )过来。
(4)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 )住。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 )开。
(6)石猴喜不自胜,忽( )身往外便走。
2. 按要求写句子。(3分)
(1)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我们不要轻易出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姓是当代中国姓氏最多的人口。(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改为比喻句)
3.品析句子,完成练习。(2分)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是_____________描写,体现了诸葛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武松)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这是________描写,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回顾。(7分)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谨慎多疑的曹操、____________的周瑜、____________的诸葛亮,这些人物家喻户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书中还有“_____________”“火烧赤壁”等故事广为流传。武松和石猴都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武松打虎后被称为_____________;石猴发现水帘洞后,被称为_____________。
(2)《景阳冈》一文课文篇幅较长,可概括为 、上冈、 、
四部分,其中详写的是 。武松被称为“ ”,名著中还有智多星 、豹子头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5分)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0分)
(一)草船借箭(节选)(9分)
①……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早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④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⑤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读节选部分,按“借箭”过程填写。
绳索连船,开向北岸→靠近水寨, →逼近水寨,仍擂鼓呐喊,掉船受箭→ → 。(3分)
2.读短文并联系课文节选,写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条件是 。(2分,至少写3个)
3.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 在文中用“  ”画出来。(1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诸葛亮那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分)
                                   
5.你阅读古典名著感受人物形象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可多选)(1分)
A.联系整部名著( )
B.抓住章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
C.结合插图和电视中人物表现推测( )
D.没有依据凭空想象( )
(二)关于阅读名著的调查(7分)
某校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半年内阅读名著的调查,以下是几份统计数据。
1.关于阅读名著兴趣和阅读名著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喜欢读名著的人数排第二名,但只比不喜欢读名著的人数多一点儿。
B.阅读名著兴趣一般的同学是最多的,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
C.能够在半年内读3~5本名著的人数最少。
D.很少有同学能在半年内读11本及以上的名著。
2.下列四种学生阅读名著的最大收获中,人数最多的是(  )(2分)
A.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从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B.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体会名著中的人生真谛。
C.锻炼写作能力、想象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D.增添生活的乐趣,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
3.联系上面的调查结果,你觉得该校五年级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至少写出两点,并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林教头见差拨(14分)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施耐庵《水浒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劳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C.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写出两点即可)
综合实践(5分)
1.五(1)班正在开展“读名著论英雄”的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完成练习。(要求:①句式相近;②人物、情节与作品相符。) (3分)
例:翻开《西游记》,我说:“英雄要有胆识,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他就是英雄。”
                                   
                                   
2.将下列故事与名著连起来。(2分)
煮酒论英雄 《水浒传》
吴用智取生辰纲 《三国演义》
湘云醉卧芍药丛 《西游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红楼梦》
第三部分 习作与表达(30分)
六、作文
读一本好书,书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有没有什么书或书中的人物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请以“读《×××》有感”或“《×××》读后感”为题写一篇作文,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提优测评卷
一、
1.擂鼓 呐喊
2.妒忌 拖延
3.胸膛 熟悉
4.水寨  插满
5. 冈 榜 饥 截
二、
1.B
解析:
A.翎毛(líng)
C.提挈(qiè )
D.晦气(huì) 诡计多端
2. B
解析: B.考试时,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一番左思右想后仍不得要领,急得抓耳挠腮。
3. D
解析:D.《红楼春趣》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4. D
解析: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叫比喻。 一般要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比那些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根据以上修辞手法的定义即可根据四个选项找到对应的修辞手法。故选D。
5. B
解析: 第1句描写的是孙悟空,从“身穿金甲”“头戴金冠”“手举举金箍棒”等可以看出来。第2句描写的是武松,武松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这里的外貌描写跟人物形象很贴近。这样的话,就马上课排除选项C和D了。再根据第3句描写的是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同时有胆有识,风度超然,这句话中描写的人物穿着、神态,很符合他的形象。故选B。
1. (1)闪 (2)劈 (3)扑 (4)揪(5)摆 (6) 抽
2.
(1)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他们不要轻易出动。
(2)李姓是中国当代人口最多的姓氏。
解析:(1)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2)句式杂糅,词语混乱。改为:李姓是中国当代人口最多的姓氏。
(3)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出如雨点般的箭。
3.
(1)语言、神态 神机妙算、镇定自若
(2)心理爱面子、倔强、无畏
4.
(1)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 桃园三结义 勇敢无畏 打虎英雄 美猴王
(2)喝酒 打虎 下冈 打虎 行者武松 吴用 林冲。
四、
(一)
1.掉转船头船尾、两面受箭 草把子上插满了箭 驶回南岸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章主要讲述几件事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阅读文章可知,“借箭”的过程是绳索连船,开向北岸→靠近水寨,掉转船头船尾、两面受箭→逼近水寨,仍擂鼓呐喊,掉船受箭→草把子上插满了箭→驶回南岸。
2..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章主要讲述几件事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阅读文章可知,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条件是: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
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大雾漫天,曹操不敢出兵,只得放箭。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 两面受箭。
 3.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文章可知,诸葛亮运用计谋成功接到了箭,挫伤了周瑜的锐气。因此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4.一是一面射满,再让曹军射另一面,获取更多的箭;二是减少船一侧的重量,使之平衡;三是船头向东,顺着风向,便于快速逃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理解。阅读古典名著感受人物形象时用的方法是:
(1)联系整部名著。(2)抓住章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5.A和B
(二)
1.C 
2.D
3.示例:①阅读名著的兴趣不高,超过一半的同学阅读名著的兴趣一般,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阅读名著;②阅读名著的数量偏少,91.5%的同学半年内读名著不超过10本。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鼓励同学们大量阅读,可以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三)
1.B
2.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3.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4.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意对即可)
五、
1.示例:合上《三国演义》,我说:“英雄要有智谋,当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他就是英雄。”
2.
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
吴用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
湘云醉卧芍药丛——《红楼梦》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西游记》
六、
思路点拨:
1.要从自己感触最深的方面入手来写。
2.要对书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3.谈感想要联系自身或社会的实际,不要空发议论。
例文1:
乐观地面对生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是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话。当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和她的求学生涯。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她——海伦·凯勒,是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位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这种牛角尖。”看,海伦这样一个身体极度不自由的人,还能这样乐观地面对生活,向命运发起挑战,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是多么苦,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呢??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是怎样做的呢?记得在我十岁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赛跑时突然被石头绊倒了,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骨折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哭丧着脸,心里不停地埋怨:老天爷真不公平,为什么偏偏让我受伤?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不应该。我就受了一点伤就这样悲观,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以后,我一定不能轻易落泪,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在我心中,海伦就像一位英雄,时时刻刻鼓舞我、激励我、启发我,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
点评:这是一篇教人乐观的习作,小作者先简洁地概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主人公海伦·凯勒的话入手来谈感想,表达了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一观点,并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反省,边叙事边议论,使习作更充实,有理有据。
例文2:
生活中多动脑——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说到读书,那可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读过许多书,但我觉得最有趣的要数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汤姆少年时代的趣事,体现了汤姆的淘气、勇敢与聪明。?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汤姆被姨妈赶去刷墙的故事。有一天,姨妈让汤姆去刷墙,汤姆十分不乐意,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去干活。这时,汤姆的好朋友班恩手上拿着一个苹果走过来。汤姆动了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假装一副快乐的样子,一边刷墙,一边手舞足蹈地哼着小曲。班恩看了,觉得刷墙一定很好玩,就用一个苹果和汤姆换得了刷墙的机会,汤姆则在大树底下吃起了苹果。汤姆用这个办法吸引了更多的朋友,而他自己也获得了许多“战利品”。淘气的汤姆爱动脑筋,总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记得有一次,我画画时用画笔蘸好了红色的颜料,刚准备下笔,画笔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我的手指缝中滑了下去,掉在了画纸上,原本和谐的画面上多了一抹刺眼的红色。这下可惨了,一上午的工夫白费了,我急得差点哭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在“脏”的地方画了一朵大红花,又画上了绿绿的叶子衬托着。画完后,我仔细地看了看,这幅画不是变“脏”了,而是变得更有生机了!我又惊又喜,原来爱动脑筋可以使许多“坏事”变成好事啊!?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动脑,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点评:小作者选择的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而在谈感想时,主要抓住了印象深刻的情节——汤姆被姨妈赶去刷墙。习作开篇简单概括了书的内容,接着重点介绍了其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能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感想真实、具体,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