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6.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化学反应与热能的转化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看到有气泡产生 ②用手触摸反应后的试管,手感到热 ③用温度计测得反应后温度升高 该反应放出热量
闻到刺激性气味,烧杯壁发凉,木片和烧杯黏在一起,混合物呈糊状 该反应吸收热量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宏观角度: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总结:化学反应能量变化(E)=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E>0,为吸热反应;E<0,为放热反应。
2.微观角度: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用Q(吸)表示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
公式:ΔQ=Q(吸)-Q(放)=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ΔQ>0,为吸热反应;ΔQ<0,为放热反应。
3.化学反应遵循的两条基本规律
(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时,总质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但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注意: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不一定都表现为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化学能也可以与光能、电能等发生转化。
三、人类对能源的利用
1.利用的三个阶段
——树枝杂草
↓
—— 煤、石油 、天然气
↓
——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① 一是其短期内不可再生,储量有限;
② 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x、CO等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5.新能源
(1)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等。
(2)人们比较关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
四、化学反应与电能
1.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Cu--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思维模型
(2)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
(3)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注意】①电子只能在导线中定向移动,离子只能在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定向移动。(简记为: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
②负极区失电子带正电,所以带负电的阴离子移向负极,电子流向正极后正极带负电,所以溶液中带正电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简记为:负负、正正)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
(1)两极——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
(2)一液——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3)一线——形成闭合回路。
(4)一反应——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
(1)据电极材料——活泼的易失电子的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
(2)据电子的流向——电子流出的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为正极。
(3)据化学反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
(4)据电极现象——溶解的为负极,产生气体或固体析出的为正极。
5.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思路
[特别提醒]若某电极反应式较难写时,可先写出较易的电极反应式,在保证电子转移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用总反应式减去较易的电极反应式,即可得出较难写的电极反应式。
五、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
|
—
2.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
两种金属分别作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
—
|
—
3.用于金属保护
将被保护的金属与比其活泼的金属连接。
4.设计原电池
(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为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在正极上被还原)。
(2)步骤:以Fe+CuSO4===FeSO4+Cu为例。
步骤 实例
将反应拆分 负极反应 Fe-2e-===Fe2+
为电极反应
正极反应 Cu2++2e-===Cu
选择电极 材料 负极:较活泼金属,一般为发生氧化反应的金属 Fe
正极:活泼性弱于负极材料的金属或石墨 Cu或C
选择电解质 一般为与负极反应的电解质 CuSO4溶液
画出装置图
六、常见的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1) 结构: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筒作负极,石墨棒作正极,在石墨棒周围填充糊状的MnO2和NH4Cl作电解质溶液。
(2) 原理:锌锰干电池属于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逆向进行)。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Zn-2e-===Zn2+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2.充电电池
(1)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有些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间内循环进行。
(2)常见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燃料与氧化剂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如氢氧燃料电池、CH4燃料电池、CH3OH燃料电池等。
(2)燃料电池与火力发电相比,能量转化率高。与干电池或者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从外部提供。(实验装置如下)
①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最成熟的燃料电池,可分成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种。
酸性 碱性 中性
负极反应式 2H2-4e-===4H+ 2H2+4OH--4e-===4H2O 2H2-4e-===4H+
正极反应式 O2+4H++4e-===2H2O O2+2H2O+4e-===4OH- 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式 2H2+O2===2H2O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A.CaO+H2O=Ca(OH)2 B.Mg+2HCl=MgCl2+H2↑
C.CaCO3CaO+CO2↑ D.CH3COOH+NaOH=CH3COONa+H2O
【答案】C
【详解】由图象可知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aO+H2O=Ca(OH)2为放热反应;Mg+2HCl=MgCl2+H2↑为放热反应;CaCO3CaO+CO2↑为吸热反应;CH3COOH+NaOH=CH3COONa+H2O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综上所述故选C。
2.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A.虽然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用导线连接、与电解质溶液相接触,但两个烧杯内的溶液没有用盐桥相连,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A不符合题意;
B.Zn、Cu构成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用导线连接,与稀硫酸相接触,且Zn能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形成原电池,B符合题意;
C.虽然具备Zn、C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但植物油不能导电,不能构成原电池,C不符合题意;
D.两个电极都为Ag,与AgNO3溶液不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已知反应 X + Y = M + N为放热反应,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答案】C
【详解】A.正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但X的能量不一定高于M,A错误;
B.正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但Y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B错误;
C.正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即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C正确;
D.反应是否需要加热与反应是放热或吸热没有关系,D错误;
答案选C。
4.为将反应2Al+6H+=2Al3++3H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铝条均已除去了氧化膜)
A. B. C. D.
【答案】B
【详解】A.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离子和氢气,与题中方程式不相符,A错误;
B.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铝离子和氢气,铝为负极,铜为正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正确;
C.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与题中方程式不相符,C错误;
D.两个电极均为铝,不能达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D错误;
故选B。
5.电池因能提供持久稳定的电力支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故应用广泛。如图为铁—碳原电池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B.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子由铁片流出经过电流计流向碳棒 D.碳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C
【分析】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发生氧化反应,铁是负极、碳是正极。
【详解】A.铁失电子生成Fe2+,铁片是原电池的负极,碳棒是原电池的正极,故A错误;
B.该装置属于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在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入正极,所以该原电池中,铁是负极、碳是正极,电子由铁片流出经过电流计流向碳棒,故C正确;
D.碳棒是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故D错误;
选C。
6.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A.铁圈和铜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铜圈向下倾斜
【答案】D
【详解】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铁的活泼性强于铜,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后,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质量减小;铜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在铜圈上析出,所以铁圈向上倾斜,铜圈向下倾斜,
答案选D。
7.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均位于氢的前面,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溶液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导线中有电流。电流方向由b流向a B.a质量减小,b质量增加
C.b上有氢气产生 D.a发生氧化反应,b上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C
【分析】由题意知,a、b、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则a、b及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做负极,b做正极。电子由a经过导线流向b,电流方向由b流向a。a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质量减小,溶液中的在b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析出,从而使b质量增加,b上不会产生。
【详解】A.由分析可知,a、b及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做负极,b做正极。电子由a经过导线流向b,电流方向由b流向a,A正确;
B.a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质量减小,溶液中的在b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析出,从而使b质量增加,B正确;
C.溶液中的在b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析出,从而使b质量增加,b上不会产生,C错误;
D.a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质量减小,溶液中的在b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C。
8.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s,石墨) C(s,金刚石) -3.9 kJ。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后者放热多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等量的金刚石储存的能量比石墨高
D.石墨很容易转化为金刚石
【答案】C
【详解】A.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物相同,相同物质的量时后者放热多,因热量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A错误;
B.石墨能量低,石墨稳定,故B错误;
C.由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热,可知等量的金刚石储存的能量比石墨高,故C正确;
D.石墨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合适的高温、高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下列关于四种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池Ⅰ中电子的流向:Zn→Cu→稀硫酸→Zn
B.电池Ⅱ中石墨棒上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C.电池Ⅲ工作时,两极质量均增加
D.电池Ⅳ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e-+2H2O=4OH-
【答案】C
【详解】A.电池Ⅰ为原电池,Zn作负极,电子从锌流出沿导线流向铜,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A错误;
B.电池Ⅱ为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被消耗,锌筒变薄;石墨作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
C.该电池工作时,负极Pb转化为PbSO4,正极PbO2转化为PbSO4,两极质量均增加,C正确;
D.电池Ⅳ为酸性氢氧燃料电池,氧气在正极反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 +4H+=2H2O,D错误;
故选C。
10.比较X、Y、Z、W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方案及相关现象如下:
①将四种金属各自浸入稀硫酸中,只有W表面无气泡产生;
②将X、Y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X上产生气泡;
③将Y、Z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Z极质量减轻。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W B.Z>X>Y>W C.Z>Y>W>X D.Y>Z>X>W
【答案】A
【详解】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与稀硫酸形成原电池时,活泼金属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金属质量减轻;不活泼金属做正极,在该极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气泡;电子由活泼性强的一极移动到活泼性弱的一极。①中W表面无气泡,说明金属活动性W最弱,②中X上产生气泡,说明金属活动性:Y>X;③中Z极质量减轻,Z为负极,说明金属活动性:Z>Y,A项符合题意。
11.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构成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X极变细,Y极变粗,则X、Y、Z溶液可能是下列中的
编号 X Y Z溶液
A Cu Zn 稀硫酸
B Zn Cu 硝酸银溶液
C Ag Zn 硫酸铜溶液
D Ag Cu 稀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形成原电池。
【详解】A.铜、锌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X极为Cu,H+得到电子变为H2,X极无变化,Y极为活泼金属锌,做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Y极变细,故A不符合题意;
B.锌、铜在硝酸银溶液中构成原电池,X极为活泼金属锌,做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X极变细,Y极为Cu,做原电池的正极,银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Y极变粗,故B符合题意;
C.银、锌在硫酸铜溶液中构成原电池,X极为Ag,做原电池的正极,Cu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X极变粗,Y极为活泼金属锌,做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Y极变细,
故C不符合题意;
D.Ag和Cu均不与稀硫酸反应,没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构成原电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O2(g)比N2(g)稳定
B.N2(g)和O2(g)反应生成NO(g)是吸热反应
C.N2(g)和O2(g)反应生成1molNO(g)放出632kJ能量
D.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答案】B
【详解】
A.断键吸收的能量比多,因此更稳定,A错误;
B.和的反应吸收的总能量为,生成放出的总能量为,吸收的能量大于放出的能量,反应是吸热反应,B正确;
C.和的反应吸收的总能量为,生成放出的总能量为,吸收的能量比放出的能量多,生成1molNO(g)放出90kJ能量,C错误;
D.因为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和具有的总能量小于具有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D。
13.下图是铅蓄电池的模拟装置图,铅蓄电池是典型的二次电池,其总反应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闭合断开,正极反应是:
B.充电时,闭合断开,铅蓄电池正极接外电源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闭合断开,放电过程中,向电极移动,溶液的不断增大
D.放电时,闭合断开,当外电路上有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的物质的量为
【答案】D
【分析】铅蓄电池放电时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充电时根据电解原理进行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如放电时Pb为负极、二氧化铅为正极,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放电时,闭合断开,二氧化铅为正极,正极反应是:,故A错误;
B.充电时,闭合断开,铅蓄电池正极接外电源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故B错误;
C.闭合断开,放电过程中,Pb为负极、二氧化铅为正极,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向A电极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不断增大,故C错误;
D.放电时,闭合断开,由总方程式:可知,每转移2mol电子,消耗2mol,当外电路上有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的物质的量为,故D正确;
故选D。
14.某电池以和Zn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为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反应式为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
D.电池工作时向负极迁移
【答案】D
【详解】A.Zn为电池的负极,Zn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
B.正极反应式为,故B错误;
C.该电池放电过程总反应为,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大,故C错误;
D.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电池工作时向负极迁移,故D正确;
选D。
15.锌银纽扣电池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储存时间长的优点。电池的总反应为,下图为其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g2O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由负极经过电解质溶液移向正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
D.该锌银纽扣电池为一次电池
【答案】B
【详解】A.Ag2O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
B.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移向正极,不经过电解质溶液,故B错误;
C.负极的电极反应:,故C正确;
D.该纽扣电池无法充电,为一次电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Mg、Al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Mg、Al NaOH溶液 偏向M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B.实验2溶液中H+向Al电极移动
C.实验3电子从铝片流向镁片
D.铝作原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有关
【答案】B
【详解】A.实验1中由于金属活动性:Mg>Al,所以活动性强的Mg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Al为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H2,则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A正确;
B.实验2中由于金属活动性:Al>Cu,所以Al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为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H2,故溶液中H+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Cu电极移动,B错误;
C.实验3中由于Al能够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NaAlO2、H2,而Mg不发生反应,因此Al为负极,Mg为正极,电子从铝片流向镁片,C正确;
D.根据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铝作原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有关,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二、填空题
17.能源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原动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I.人们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 、 (任意书写两种新能源)。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CH4燃烧 ②C与CO2反应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
④氯化铵晶体和混合搅拌
Ⅱ.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3)上述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 。
Ⅲ.如图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5)由图可知,该反应是 (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6)已知1molH2与1mol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则1gH2与足量完全反应,放出 kJ能量。断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kJ。
【答案】(1)氢能 风能
(2)②③④
(3)化学
(4)白磷
(5)放热反应
(6) 5.5 151
【详解】(1)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氢能、太阳能、风能等;
(2)①甲烷燃烧属于放热反应,①错误;
②碳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②正确;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为吸热反应,③正确;
④氯化铵晶体和Ba(OH)2 8H2O混合搅拌,属于吸热反应,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
(3)白磷与红磷是两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说明白磷能量高,能量越低越稳定,则红磷稳定;
(5)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反应为放热反应;
(6)①1molH2与1molI2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1gH2为0.5mol,则放出5.5kJ能量;
②根据方程式可知,设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xkJ,根据,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x)kJ,放出的总能量为598kJ,则598-436-x=11,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51kJ。
18.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
(1)可用于工业合成氨气,已知常温常压下拆开1mol键、1mol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436kJ、946kJ,形成1mol键会放出391kJ能量。
根据上述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若消耗1mol和3mol,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热量为,则为 kJ;
(2)用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
a.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锌片是负极
b.两烧杯中溶液的均增大
c.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d.若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转移,生成的氢气在标况下的体积均为2.24L
(3)某同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所示:
负极的材料是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目是 。
【答案】(1) 放热 92
(2)bd
(3)Cu 0.05NA
【详解】(1)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消耗1mol和3mol,理论上放出热量为=6×391kJ-(946kJ+3×436kJ)=92 kJ,则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a.甲中未形成原电池,无正负极,乙中形成原电池,活泼电极锌为负极,a错;
b.两烧杯中均为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pH增大,b对;
c.甲中气泡在锌电极上产生,乙中气泡在Cu上产生,c错;
d.两池中均发生,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转移,生成的氢气均为0.1mol,在标况下的体积均为2.24L,d对;
故选bd;
(3)由可知Cu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正极Ag电极增重了5.4g即0.05molAg,其电极反应式为,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目是0.05NA。
19.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颕:
(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下列化学(或离子)方程式正确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B.
C.
D.
(2)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中所用的是钮扣式的微型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为和Zn,电解液为KOH溶液。工作时电池总反应为:。
①工作时电流从 极流向 极(两空均选填“”或“Zn”);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③工作时电池正极区的pH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 g。
(3)理论上,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设计一种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石墨棒),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填化学式),电解质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②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③若导线上转移的电子为1mol,则消耗的金属铜的质量为 。
【答案】(1)BC
(2) Zn 增大 6.5
(3)Cu 溶液或溶液 32g
【详解】(1)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AD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选;BC为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C;
(2),由原电池总反应可知,为正极、Zn为负极;
①工作时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从极流向Zn极;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③工作时电池正极反应式为:,产生OH-,正极区pH增大;
④由负极电极反应式可知,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消耗0.1molZn,质量减少为6.5g;
(3)由总反应,可知Cu失电子,作负极;得电子,在正极发生反应;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Cu,电解质溶液是铁盐溶液,可以是溶液或溶液;
②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③负极电极反应式:,若导线上转移的电子为1mol,则消耗的金属铜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故消耗铜的质量为。
20.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生成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标号)。
①液态水汽化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③ ④与固体混合
(3)氢气燃料电池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广泛应用,下图是一种氢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a电极是原电池的 (填“正极”或“负极”),若该极改为通入,其电极反应式为 。
(4)为了验证Fe与Cu的还原性强弱,下图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装置是 (填标号),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构建该原电池时两个电极的质量相等,当导线中通过0.2 mol电子时,理论上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 g。
【答案】(1)放热 183 kJ
(2)③④
(3) 还原 负极
(4) ② 12
【详解】(1)由图可知1 mol H2和1 mol Cl2断裂化学键分别形成2 mol H和2mol Cl吸收的能量为436 kJ和243 kJ,总计679 kJ,2 mol H和2mol Cl形成2 mol HCl总计放出的能量为431 kJ×2=862 kJ,即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热量862 kJ-679 kJ=183 kJ;
(2)①液态水汽化需要吸收能量,但该过程是物理变化,①不符合题意;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②不符合题意;
③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CO,反应为吸热反应,③符合题意;
④Ba(OH)2·8H2O与固体NH4Cl混合发生反应:,该反应是典型吸热反应,④符合题意;
故选③④;
(3)由图可知,电极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发生还原反应;电极a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若该极改为通入CH4,其电极反应式为:;
(4)①中Fe在冷的浓HNO3中发生钝化,阻止Fe与浓HNO3进一步反应,因此无法判断Fe与Cu的还原性强弱,②中发生如下总反应:,在该氧化还原反应中,Fe为还原剂,Cu为还原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即还原性Fe>Cu,能达到实验目的;C电极为正极,Cu2+得到电子变为Cu,电极反应式为:;导线中通过0.2mol电子,结合反应,此时消耗Fe物质的量为0.1mol,质量为5.6g,生成Cu的量为0.1mol,质量为6.4g,理论上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6.4g+5.6g=12g。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6.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化学反应与热能的转化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看到有气泡产生 ②用手触摸反应后的试管,手感到热 ③用温度计测得反应后温度升高 该反应放出热量
闻到刺激性气味,烧杯壁发凉,木片和烧杯黏在一起,混合物呈糊状 该反应吸收热量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宏观角度: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总结:化学反应能量变化(E)=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E>0,为吸热反应;E<0,为放热反应。
2.微观角度: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用Q(吸)表示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
公式:ΔQ=Q(吸)-Q(放)=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ΔQ>0,为吸热反应;ΔQ<0,为放热反应。
3.化学反应遵循的两条基本规律
(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时,总质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但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注意: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不一定都表现为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化学能也可以与光能、电能等发生转化。
三、人类对能源的利用
1.利用的三个阶段
——树枝杂草
↓
—— 煤、石油 、天然气
↓
——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① 一是其短期内不可再生,储量有限;
② 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x、CO等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5.新能源
(1)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等。
(2)人们比较关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
四、化学反应与电能
1.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Cu--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思维模型
(2)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
(3)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注意】①电子只能在导线中定向移动,离子只能在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定向移动。(简记为: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
②负极区失电子带正电,所以带负电的阴离子移向负极,电子流向正极后正极带负电,所以溶液中带正电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简记为:负负、正正)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
(1)两极——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
(2)一液——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3)一线——形成闭合回路。
(4)一反应——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
(1)据电极材料——活泼的易失电子的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
(2)据电子的流向——电子流出的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为正极。
(3)据化学反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
(4)据电极现象——溶解的为负极,产生气体或固体析出的为正极。
5.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思路
[特别提醒]若某电极反应式较难写时,可先写出较易的电极反应式,在保证电子转移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用总反应式减去较易的电极反应式,即可得出较难写的电极反应式。
五、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
|
—
2.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
两种金属分别作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
—
|
—
3.用于金属保护
将被保护的金属与比其活泼的金属连接。
4.设计原电池
(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为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在正极上被还原)。
(2)步骤:以Fe+CuSO4===FeSO4+Cu为例。
步骤 实例
将反应拆分 为电极反应 负极反应 Fe-2e-===Fe2+
正极反应 Cu2++2e-===Cu
选择电极 材料 负极:较活泼金属,一般为发生氧化反应的金属 Fe
正极:活泼性弱于负极材料的金属或石墨 Cu或C
选择电解质 一般为与负极反应的电解质 CuSO4溶液
画出装置图
六、常见的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1) 结构: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筒作负极,石墨棒作正极,在石墨棒周围填充糊状的MnO2和NH4Cl作电解质溶液。
(2) 原理:锌锰干电池属于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逆向进行)。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Zn-2e-===Zn2+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2.充电电池
(1)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有些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间内循环进行。
(2)常见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燃料与氧化剂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如氢氧燃料电池、CH4燃料电池、CH3OH燃料电池等。
(2)燃料电池与火力发电相比,能量转化率高。与干电池或者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从外部提供。(实验装置如下)
①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最成熟的燃料电池,可分成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种。
酸性 碱性 中性
负极反应式 2H2-4e-===4H+ 2H2+4OH--4e-===4H2O 2H2-4e-===4H+
正极反应式 O2+4H++4e-===2H2O O2+2H2O+4e-===4OH- 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式 2H2+O2===2H2O
1.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A.CaO+H2O=Ca(OH)2 B.Mg+2HCl=MgCl2+H2↑
C.CaCO3CaO+CO2↑ D.CH3COOH+NaOH=CH3COONa+H2O
2.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3.已知反应 X + Y = M + N为放热反应,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4.为将反应2Al+6H+=2Al3++3H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铝条均已除去了氧化膜)
A. B. C. D.
5.电池因能提供持久稳定的电力支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故应用广泛。如图为铁—碳原电池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B.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子由铁片流出经过电流计流向碳棒 D.碳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6.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A.铁圈和铜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铜圈向下倾斜
7.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均位于氢的前面,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溶液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导线中有电流。电流方向由b流向a B.a质量减小,b质量增加
C.b上有氢气产生 D.a发生氧化反应,b上发生还原反应
8.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s,石墨) C(s,金刚石) -3.9 kJ。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后者放热多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等量的金刚石储存的能量比石墨高
D.石墨很容易转化为金刚石
9.下列关于四种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池Ⅰ中电子的流向:Zn→Cu→稀硫酸→Zn
B.电池Ⅱ中石墨棒上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C.电池Ⅲ工作时,两极质量均增加
D.电池Ⅳ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e-+2H2O=4OH-
10.比较X、Y、Z、W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方案及相关现象如下:
①将四种金属各自浸入稀硫酸中,只有W表面无气泡产生;
②将X、Y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X上产生气泡;
③将Y、Z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Z极质量减轻。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W B.Z>X>Y>W C.Z>Y>W>X D.Y>Z>X>W
11.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构成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X极变细,Y极变粗,则X、Y、Z溶液可能是下列中的
编号 X Y Z溶液
A Cu Zn 稀硫酸
B Zn Cu 硝酸银溶液
C Ag Zn 硫酸铜溶液
D Ag Cu 稀硫酸
A.A B.B C.C D.D
12.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O2(g)比N2(g)稳定
B.N2(g)和O2(g)反应生成NO(g)是吸热反应
C.N2(g)和O2(g)反应生成1molNO(g)放出632kJ能量
D.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13.下图是铅蓄电池的模拟装置图,铅蓄电池是典型的二次电池,其总反应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闭合断开,正极反应是:
B.充电时,闭合断开,铅蓄电池正极接外电源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闭合断开,放电过程中,向电极移动,溶液的不断增大
D.放电时,闭合断开,当外电路上有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的物质的量为
14.某电池以和Zn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为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反应式为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
D.电池工作时向负极迁移
15.锌银纽扣电池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储存时间长的优点。电池的总反应为,下图为其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g2O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由负极经过电解质溶液移向正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
D.该锌银纽扣电池为一次电池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Mg、Al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Mg、Al NaOH溶液 偏向M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B.实验2溶液中H+向Al电极移动
C.实验3电子从铝片流向镁片
D.铝作原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有关
二、填空题
17.能源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原动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I.人们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 、 (任意书写两种新能源)。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CH4燃烧 ②C与CO2反应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
④氯化铵晶体和混合搅拌
Ⅱ.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3)上述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 。
Ⅲ.如图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5)由图可知,该反应是 (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6)已知1molH2与1mol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则1gH2与足量完全反应,放出 kJ
能量。断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kJ。
18.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
(1)可用于工业合成氨气,已知常温常压下拆开1mol键、1mol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946kJ,形成1mol键会放出391kJ能量。
根据上述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若消耗1mol和3mol,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热量为,则为 kJ;
(2)用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
a.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锌片是负极
b.两烧杯中溶液的均增大
c.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d.若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转移,生成的氢气在标况下的体积均为2.24L
(3)某同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所示:
负极的材料是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目是 。
19.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颕:
(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下列化学(或离子)方程式正确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B.
C.
D.
(2)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中所用的是钮扣式的微型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为和Zn,电解液为KOH溶液。工作时电池总反应为:。
①工作时电流从 极流向 极(两空均选填“”或“Zn”);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③工作时电池正极区的pH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 g。
(3)理论上,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设计一种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石墨棒),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填化学式),电解质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②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③若导线上转移的电子为1mol,则消耗的金属铜的质量为 。
20.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生成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标号)。
①液态水汽化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③ ④与固体混合
(3)氢气燃料电池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广泛应用,下图是一种氢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a电极是原电池的 (填“正极”或“负极”),若该极改为通入,其电极反应式为 。
(4)为了验证Fe与Cu的还原性强弱,下图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装置是 (填标号),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构建该原电池时两个电极的质量相等,当导线中通过0.2 mol电子时,理论上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