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和对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实物报酬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这一做法旨在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废除斯大林体制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实现国家工业化
2.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于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于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
A.多种运动交织
B.以反核为核心
C.超越意识形态
D.呈现全球化趋势
3.下表所示为东欧国家1960年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情况。据此推知,当时东欧国家( )
国家 工业 农业 商业 国民收入
阿尔巴尼亚 98.8% 79.1% 89.5% 89.8%
保加利亚 99.1% 99.1% 99.5% 99.4%
捷克斯洛伐克 100% 69.9% 99.9% 93.0%
南斯拉夫 100% 14.5% - 76.0%
波兰 99.4% 10.8% 97.3% 72.8%
罗马尼亚 86.1% 81.9% 99.9% 82.8%
匈牙利 97.3% 77.5% 98.4% 90.6%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D.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4.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新经济体制,下面所列是其部分内容。这表明新经济体制( )
撤销按地区原则建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从1965年前下达给企业的30多个计划指标减少为9个,后来又增加到12个。 改革前的工业品批发价格是在1955年核定的,从1967年起全面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A.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B.力图调动企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C.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D.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5.20世纪50年代一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为实现“工业化”,先后选择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实现较快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下列有关亚洲“四小龙”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因分享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而有较好基础
B.自然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
C.主要得益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D.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6.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7.如图所示是一组反映二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导致出现如图所示这一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联合国成立
B.苏联解体
C.日本、西欧经济发展
D.第三世界崛起
8.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11年的风雨执政之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下列评价中肯的是( )
A.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
B.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C.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D.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9.如表反映的是1966﹣1980 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导致这个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国民收入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A.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调整了国家和企业之间关系
C.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 D.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
10.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经济体制 D.政治体制
11.1989年。东欧剧变发生。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实现第一次东扩。据此可知
A.战后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B.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欧洲从分裂走向自主统一
12.下图所示为某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这次会议提出
A.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启动国有企业改革
13.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15.下图是北约东扩前后区域范围变化示意图(北约及待加入北约的国家)。导致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苏联解体、华约解散 B.欧洲的联合
C.东欧各国强烈要求加入 D.美国极力主张
16.下表是对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两词的统计。据此可知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 一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一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o +43%
A.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西方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
17.“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A.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 B.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18.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论断
A.是对苏联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确认识
B.过高估计了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
C.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D.使苏联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增
19.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越南战争的结束 B.尼克松访华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海湾战争
20.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赫鲁晓夫此举力图
A.扩大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B.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C.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D.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二、材料分析题
21.“二战”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格局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材料一中两极格局“形成”和“解体”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
(3)指出材料二中“权力”转移扩散的趋向。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反映美国二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3.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其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下面是组反映中外历史重大事件的宣传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图2 玉米运动的宣传画
图三图中文字为“社社亩产万斤粮” 图四1980年农业大丰收
(1)指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苏联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二者的结果如何
(2)图三、图四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原因各是什么,给新中国的经济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从以上四幅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D
6.D
7.A
8.D
9.D
10.A
11.B
12.B
13.B
14.C
15.A
16.C
17.D
18.B
19.C
20.D
21.(1)形成:华约的成立(或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解体:苏联解体。
(2)因素: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
(3)趋向:从欧美传统强国向新兴大国和地区力量中心转移。
趋势:由两极走向多极化。
22.(1)意图:领导世界或称霸世界。格局:形成了两极格局。方针:独立自主或“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
(3)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3.(1)事件:图一是农业集体化运动;图二是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结果: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的工业积累了资金,但是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由于盲目扩大生产,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2)原因:图三是左倾错误扩大化的产物;图 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结果。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政策制定也要符合国情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