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12:02:49

文档简介

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4-26班)
一、单选题
1. 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 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这些遗址发掘可以( )
A. 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 B. 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C. 研究早期人类手工业的发展 D. 佐证早期文明的相互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英国和中国)。据材料可知,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可以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品买卖情况,无法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排除A项;陶器只是材料中一部分,不能涵盖全部材料,排除C项;早期文明彼此孤立发展,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 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
A. 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 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 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 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中东一带传入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东南亚、中国等地,15—17世纪,小麦由欧洲传入美洲,殖民政府在墨西哥推广种植小麦,在客观上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D项正确;材料中“小麦面包、鼓励种植小麦”等信息说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不是因为当地粮食短缺要求供应小麦面包,而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部门,而16世纪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关联,排除B项;欧洲饮食文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在亚洲、非洲等地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3. 明朝中期,中央政府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候运粮至日,比对相同,方许收纳”。此举( )
A.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B. 避免了官吏克扣贪污
C 明确了赋税征收程序 D. 有利于保障粮储质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可知,各地运往京师的粮食,要先经过风干等措施,便于粮食存储,D项正确;对运往京师的粮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储存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储存,但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避免”官吏的克扣和贪污,这夸大了材料措施的作用,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运往京师粮食的处理措施,并非赋税征收的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
4. 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该学者意在揭示,罗马( )
A. 社会转型利于经济发展 B. 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及时
C. 对外战争严重耗损国力 D. 政治分裂制约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度的存在使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利用,但是在公元4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奴隶制逐步走向衰落,封建制度初步发展,罗马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型,罗马社会不得不应用新技术,这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可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不及时,排除B项;材料强调“奴隶制阻碍生产技术的传播应用”,没有涉及战争,排除C项;罗马的政治分裂在公元395年,即4世纪晚期与材料“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的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表述罗马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5. 公元九到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大陆上早餐并非必须也没有固定时间。但从十四、十五世纪起,新的经济形态带来固定的营业时间,人类作息也开始逐渐有了共同的机械标准尺度。之后的几个世纪,学校、办公室、商业中心乃至工厂的出现,遵循着统一的每日开门时间,早餐逐渐成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并形成固定时间。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机械式钟表的发明与推广 B.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示范
C.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至14、15世纪。十四、十五世纪开始,伴随着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革,人类的作息时间逐渐固定,面临固定的每日开始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学习,早餐的必要性逐渐提升并形成了固定的时间,C项正确;钟表的发明只是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排除A项;早餐制度的受众群体有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的社会群体,并非资产阶级独有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城市化的进程是诱因,并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6. 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国际技术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明( )
A. 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 B.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C. 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动 D. 技术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推动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国际贸易趋势发生变动,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是科技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变动,并非是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技术贸易成为当今贸易的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7.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 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 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 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 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买卖房屋有读宣言的过程,对于房屋也有一定的描述,体现了其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C项正确;一份房屋买卖契约不能反映房屋交易频繁,排除A项;“普遍”一词夸大了契约的作用,排除B项;契约内容不能反映其应用的广泛和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8. 1599年7月,荷兰人雅各布指挥四支船队返回阿姆斯特丹,带回了堆积如山的东方商品,评价认为“荷兰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装过如此多财富的船只”。此次,航海的利润高达399%,刺激了欧洲更多国家参与全球贸易。由此可知( )
A. 国家的建立是海外贸易的前提 B. 荷兰在大航海时代抢占时代先机
C. 尼德兰革命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D. 海外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599年(荷兰)。1599年7月,荷兰人雅各布指挥四支船队返回阿姆斯特丹,带回了堆积如山的东方商品,评价认为“荷兰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装过如此多财富的船只”。此次,航海的利润高达399%,刺激了欧洲更多国家参与全球贸易。材料主要海外贸易利润巨大,刺激了各国加入海外扩张,从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D项正确;国家的建立是海外贸易的前提,材料未涉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排除A项;荷兰在大航海时代抢占时代先机,西班牙和葡萄牙更早,排除B项;尼德兰革命引发欧洲价格革命,材料未涉及价格革命,材料没有通货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
9. 如图是荷花路中学2022级某位同学的优秀作业。据此推断题干的设问是( )
A. 为重建二战后的经济秩序,国际社会采取哪些措施?
B. 为恢复二战后的金融与贸易,联合国采用哪些举措?
C. 指出刺激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腾飞的主要措施。
D. 为缓解社会危机,英美两国提出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马歇尔计划是协助欧洲实行经济恢复的计划,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国际金融组织,关贸总协定属于国际贸易组织,这些都与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有关,所以推断题干设问应该是为重建二战后的经济秩序,国际社会采取哪些措施?A项正确;这些组织并不是联合国主导建立的,不能体现联合国的作用,排除B项;这些组织中包含多个世界性的经济金融组织,并不仅仅是为了刺激欧洲经济的恢复和腾飞,排除C项;这些国际组织主要都是美国主导建立的,和英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客家土楼是福建龙岩、漳州一带普遍存在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抵御性”城堡式集体建筑,在其庞大的建筑内,同一祖先的子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据此可知,客家土楼( )
A. 代表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B.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宗法色彩
C. 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普遍要求 D. 强化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远迁而来的客家人为防御当地人袭扰和战争,选择了一种有利于维护族群安全和家族团聚的自卫式城堡建筑,每个宗族成员在一幢土楼里共存共荣,这体现了土楼御外凝内的宗法制色彩,B项正确;“最高水平”说法绝对,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是特定地域、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而非反映普遍要求,排除C项;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的居所,而非基层管控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二战后,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很多退伍军人只能暂时与他们的父母挤在一起,或租用地下室、阁楼和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房屋,有些人甚至住在仓库、公共汽车和工具间内。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B. 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C. 现代科学技术作用有限 D. 中间阶层影响力的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A项正确;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社会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现代科学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间阶层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02年6月21日,晚清大臣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提出“各国内港行船,均本国人办理,外人不得侵越,中国何独不然。如各国民人欲行小轮,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该公司(合股公司)归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些提议( )
A. 助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确保了内河航运主权的完整
C. 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的权利 D. 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主张外国在中国内港行船,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并且由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排除A项;中国内河航运主权的丧失始于《天津条约》的签订,这些提议意在收回内河航运权,“确保了”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提议和规定并不能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
A. 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B. 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 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 D. 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个人财富的增加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黑死病加速庄园和农奴制的解体,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A项正确;黑死病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学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55年5月,山西省高平县某乡成立卫生保健站,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农民群众的保健费、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社员看病时只收药费。该举动得到卫生部肯定,并在我国部分地区推广。由此可知,当时农村( )
A. 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社会保障变革 B.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 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以解决 D. 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农民群众的保健费、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社员看病时只收药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期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方面采取合作社的方式进行,说明当时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社会保障变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并且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排除B项;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这时期我国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还未得到解决,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 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浓厚 B. 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 政府重视幼儿启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朱熹和陈淳都是南宋的理学家,材料反映的是他们都对儿童的行为依据理学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准则,所以说明理学影响了家庭教育,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不能说明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没有体现理学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朱熹和陈淳的个人观点,没有体现政府意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 佛教伦理中国化 B. 佛教成为国教 C. 佛教完成世俗化 D. 佛教儒学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古代)。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期的现象,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的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答案】(1)特点:数量增长,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获得发展;向大机器工业过渡;以本土工业为基础;嫁接型工业化模式。
(2)内涵: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有重要关系,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民族危机有巨大作用,但民族独立是建设真正大规模工业,实现富强前提。
(3)合理性: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国民收入低。所以,充分发挥国家力量,制定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可得出数量增长,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获得发展;据材料一“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可得出向大机器工业过渡;据材料一“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可得出以本土工业为基础,嫁接型工业化模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内涵:据材料二“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可得出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有重要关系,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民族危机有巨大作用,但民族独立是建设真正大规模工业,实现富强的前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至1957年(中国)。合理性:据材料三“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可得出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材料三“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可得出,人均国民收入低。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路径选择充分发挥国家力量,制定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18.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三点)
(2)原因:社会秩序的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者的提倡;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门第等级的淡化。(任答四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涵:据材料“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得出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据材料“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得出道德教化;据材料“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得出多样、美观;据材料“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得出天人合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对封建礼制……的背叛和挑战”“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得出社会秩序的变革;据材料“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得出民族交融;据材料“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得出统治者的提倡;据材料“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得出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传统社会秩序和礼制受到冲击与商品经济的冲击、门第等级的淡化密切相关。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梅岭(大庾岭)驿道的开凿,赣江成为南北航运的必经要道,促进了江西地区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品由粮食扩大到茶叶、药材、纸张、竹木等,范围由运河地区扩大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明清时期,江西商人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活动范围,均超过前代。形成了樟树、景德、吴城、河口四大著名商镇,江右商帮与徽商、晋商并称三大商帮。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西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往昔繁华的“日市辐辏之地”变成“里巷萧条,商贩斯绝”。
—摘编自贺三宝《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等
材料二 江右商帮应时而起并逐步发展,但其经营观念仍然没有完全跳出“以商补农,以末养本”的思维方式。500余年中,多数江右商人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个体小本经营,从事着原有商品品种的经营。但是,江右商人并没有把赚取的利润用于扩大经营资本,据统计,其生活性投资占两成,社会性投资占近八成,产业性投资仅占不足2%。
—摘编自谢力军《浅析江右商帮的没落》
(1)根据材料一,对宋朝以来江西商业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述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右商帮发展中的局限性。对新时代赣商的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划分及依据:两宋时期为进一步发展阶段。依据:商品种类、经商地区扩大;明至清晚期为鼎盛阶段。依据:商业人数、范围均超前代,出现著名商镇,江右商帮形成并比肩徽商、晋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为衰落阶段。依据:富商大贾少,市场萧条。
(2)局限性:农本商末落后的经营观念;个体小本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品种固守不变;产业投资不足,经营资本未能扩大。
建议: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优化营商环境;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形成新赣商群体;加强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突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以后(中国)。划分及依据: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商品由粮食扩大到茶叶、药材、纸张、竹木等,范围由运河地区扩大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可得出两宋时期为进一步发展阶段和依据是商品种类、经商地区扩大;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江西商人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活动范围,均超过前代。形成了樟树、景德、吴城、河口四大著名商镇,江右商帮与徽商、晋商并称三大商帮”,可得出明至清晚期为鼎盛阶段和依据是商业人数、范围均超前代,出现著名商镇,江右商帮形成并比肩徽商、晋商;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西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往昔繁华的‘日市辐辏之地’变成‘里巷萧条,商贩斯绝’”,可得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为衰落阶段和依据是富商大贾少,市场萧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局限性:根据材料“江右商帮应时而起并逐步发展,但其经营观念仍然没有完全跳出‘以商补农,以末养本’的思维方式”。可得出农本商末落后的经营观念;根据材料“500余年中,多数江右商人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个体小本经营,从事着原有商品品种的经营”,可得出个体小本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品种固守不变;根据材料“但是,江右商人并没有把赚取的利润用于扩大经营资本,据统计,其生活性投资占两成,社会性投资占近八成,产业性投资仅占不足2%”,可得出产业投资不足,经营资本未能扩大。
建议:赣商的发展可从政府、经济环境、自身努力、合作方式、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议,如:对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优化营商环境;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形成新赣商群体;加强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突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视烟草为“神草”,其烟斗文化和雪茄文化被后来的欧洲殖民者继承。烟草最初传入欧洲时,因药用价值而备受欢迎,并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欧洲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烟草很快由药品发展为逸乐消费品,并得到普及。尽管烟草在欧洲传播的过程中曾遭到反对和抨击——欧洲人初步接触烟草时,对印第安人的烟草非常不屑,认为吸烟是野蛮的习俗,但在中等阶层形成和消费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下,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烟草消费在欧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烟草文化在欧洲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以英国烟斗文化、法国鼻烟文化和西班牙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对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一: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看,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是物种跨文化传播的一个例证。烟草在传入欧洲之初遭到反对,被贬称为“野蛮”民族之物,反映了外来物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障碍。烟草之所以能被欧洲人接受并最终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是因为它融入了欧洲社会和文化之中,实现了本土化,形成了以烟斗文化、鼻烟文化和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
示例二:在全球史观视角下,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武力征服美洲这一背景相关。欧洲人对美洲烟草这一外来物的看法,经历了从反对、抨击到接受的过程。作为外来文化,来自美洲的烟草文化实现了对欧洲文化的“征服”。烟草从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草”变成欧洲人日常生活中的逸乐消费品,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欧洲本土特色的烟草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本题要求“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解读“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明确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在这一视角之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解读时,可以先下定义,将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定义为物种跨文化传播的一个例证,可得出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看,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是物种跨文化传播的一个例证。其次,再围绕跨文化传播的曲折性和最终本土化两个角度展开解读。如:烟草在传入欧洲之初遭到反对,被贬称为“野蛮”民族之物,反映了外来物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障碍。烟草之所以能被欧洲人接受并最终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是因为它融入了欧洲社会和文化之中,实现了本土化,形成了以烟斗文化、鼻烟文化和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言之有理即可。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4-26班)
一、单选题
1. 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 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这些遗址发掘可以( )
A. 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 B. 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C. 研究早期人类手工业的发展 D. 佐证早期文明的相互融合
2. 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
A. 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 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 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 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3. 明朝中期,中央政府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候运粮至日,比对相同,方许收纳”。此举( )
A.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B. 避免了官吏克扣贪污
C. 明确了赋税征收程序 D. 有利于保障粮储质量
4. 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该学者意在揭示,罗马( )
A. 社会转型利于经济发展 B. 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及时
C. 对外战争严重耗损国力 D. 政治分裂制约社会进步
5. 公元九到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大陆上早餐并非必须也没有固定时间。但从十四、十五世纪起,新的经济形态带来固定的营业时间,人类作息也开始逐渐有了共同的机械标准尺度。之后的几个世纪,学校、办公室、商业中心乃至工厂的出现,遵循着统一的每日开门时间,早餐逐渐成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并形成固定时间。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机械式钟表的发明与推广 B.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示范
C.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6. 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国际技术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明( )
A. 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 B.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C. 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动 D. 技术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主流
7.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 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 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 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 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8. 1599年7月,荷兰人雅各布指挥四支船队返回阿姆斯特丹,带回了堆积如山的东方商品,评价认为“荷兰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装过如此多财富的船只”。此次,航海的利润高达399%,刺激了欧洲更多国家参与全球贸易。由此可知( )
A. 国家的建立是海外贸易的前提 B. 荷兰在大航海时代抢占时代先机
C. 尼德兰革命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D. 海外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9. 如图是荷花路中学2022级某位同学优秀作业。据此推断题干的设问是( )
A. 为重建二战后的经济秩序,国际社会采取哪些措施?
B. 为恢复二战后的金融与贸易,联合国采用哪些举措?
C. 指出刺激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腾飞的主要措施。
D. 为缓解社会危机,英美两国提出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10. 客家土楼是福建龙岩、漳州一带普遍存在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抵御性”城堡式集体建筑,在其庞大的建筑内,同一祖先的子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据此可知,客家土楼( )
A. 代表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B.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宗法色彩
C. 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普遍要求 D. 强化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
11. 二战后,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很多退伍军人只能暂时与他们的父母挤在一起,或租用地下室、阁楼和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房屋,有些人甚至住在仓库、公共汽车和工具间内。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B. 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C. 现代科学技术作用有限 D. 中间阶层影响力的增强
12. 1902年6月21日,晚清大臣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提出“各国内港行船,均本国人办理,外人不得侵越,中国何独不然。如各国民人欲行小轮,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该公司(合股公司)归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些提议( )
A. 助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确保了内河航运主权的完整
C. 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的权利 D. 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13. 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
A. 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B. 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 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 D. 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14. 1955年5月,山西省高平县某乡成立卫生保健站,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农民群众的保健费、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社员看病时只收药费。该举动得到卫生部肯定,并在我国部分地区推广。由此可知,当时农村( )
A. 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社会保障变革 B.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 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以解决 D. 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5.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 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浓厚 B. 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 政府重视幼儿启蒙
16.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 佛教伦理中国化 B. 佛教成为国教 C. 佛教完成世俗化 D. 佛教儒学合一
二、材料分析题
17.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重要关系”的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18.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梅岭(大庾岭)驿道的开凿,赣江成为南北航运的必经要道,促进了江西地区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品由粮食扩大到茶叶、药材、纸张、竹木等,范围由运河地区扩大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明清时期,江西商人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活动范围,均超过前代。形成了樟树、景德、吴城、河口四大著名商镇,江右商帮与徽商、晋商并称三大商帮。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西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往昔繁华的“日市辐辏之地”变成“里巷萧条,商贩斯绝”。
—摘编自贺三宝《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等
材料二 江右商帮应时而起并逐步发展,但其经营观念仍然没有完全跳出“以商补农,以末养本”的思维方式。500余年中,多数江右商人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个体小本经营,从事着原有商品品种的经营。但是,江右商人并没有把赚取的利润用于扩大经营资本,据统计,其生活性投资占两成,社会性投资占近八成,产业性投资仅占不足2%。
—摘编自谢力军《浅析江右商帮的没落》
(1)根据材料一,对宋朝以来江西商业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述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右商帮发展中的局限性。对新时代赣商的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视烟草为“神草”,其烟斗文化和雪茄文化被后来的欧洲殖民者继承。烟草最初传入欧洲时,因药用价值而备受欢迎,并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欧洲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烟草很快由药品发展为逸乐消费品,并得到普及。尽管烟草在欧洲传播的过程中曾遭到反对和抨击——欧洲人初步接触烟草时,对印第安人的烟草非常不屑,认为吸烟是野蛮的习俗,但在中等阶层形成和消费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下,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烟草消费在欧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烟草文化在欧洲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以英国烟斗文化、法国鼻烟文化和西班牙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对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进行解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