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
1-1-2 化学反应的焓变
枣庄二中
【教学目标】
1. 理解焓、反应焓变的概念,及反应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2. 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3 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意义。
【教学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反应热的定义、表示方法、反应热符号的规定。中和反应热的测量方法和过程,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积极回顾思考回答(找个别回答)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新课过渡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量不同而产生的。正如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固有的性质一样,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也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科学家定义了一个称为“焓”的物理量,符号为H,用它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聆听
指导阅读 请学生们先看书P5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的内容。我们来讨论焓变及其与反应热的关系。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成自学的习惯
板书 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的定义: 焓变的定义: 表示方法: 符号规定: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讨论归纳 焓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具有的能量,它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同温同压下,同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含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在实验室里或在生产中,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敞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器中进行的。由于大气压通常变化很小,可以看做不变,热力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的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 Qp =H(反应产物) — H(反应物)ΔH符号的规定 ΔH > 0 反应吸热 ΔH < 0 反应放热 反应产物 反应物焓 焓 反应物 反应产物 反应吸热 反应放热 ΔH > 0 ΔH < 0高度差代表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聆听、理解、记忆 解析定义,引导学生理解ΔH。
方法引导 物理量的变化------ ΔX化学中经常用-ΔX代表体系经过一个物理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化学变化过程后,某物理量X的变化。通常规定,物理量的变化用变化后的该物理量减去变化后的物理量来表示。例如,若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的压强下受热膨胀,气体体积的变化可表示为:ΔV = V2 — V1V1 V2 分别表示气体初态的体积和终态的体积。 聆听、理解物理量的变化的表示方法
过渡 我们都知道了化学反应不光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那么我们怎样用一种方法统一表示出这些变化呢? 聆听
指导阅读 请学生们阅读P6 -- P7 内容,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表示的意义,还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的事项。 认真阅读,记录自认为重要的知识,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二 、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3.书写注意事项:
讲述 热化学方程式是把一个化学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的焓变同时表示出来。例如,在298K时,1 mol H2(g) 和0.5mol O2 (g)反应生成1mol H2O(l)放出285.8kj,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写为: H2(g)+ 0.5 O2 (g)= H2O(l)ΔH = - 285.8 kJ/mol 学生聆听,记忆,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交流。研讨 P6根据已知书写给出的方程式的热化学方程式。1 mol H2(g) 和0.5mol ( http: / / www.21cnjy.com ) O2 (g)反应生成1mol H2O(l)放出285.8kJ。生成1mol H2O(g)放出241.8kJ。分析两种情况下反应热为何不同,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讨论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动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积极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 训练学生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同时查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总结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事项:要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后面用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的焓变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g 、 s 、 l、aq 分别表示气态、液态、固态和水溶液中的状态。在ΔH后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其焓变是不同的。对于298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温度。ΔH的单位是 kJ/mol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Δ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熟练掌握 加深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
练习 教材P10第2题,第3题 学生练习 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 对于可逆反应A(g) + B(g) C(g) ΔH = a kJ/mol 怎样理解?找学生回答1 mol A(g) 和1mol B(g)完全反应生成1mol C(g)放出285.8kJ的热量。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反应焓变的理解
练习 自主丛书P8T7(3)
作业布置 自主丛书第2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元认知,从元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出发,结合一些案例或生活中的常识,引导着改变学生的元认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本节课是从学生对反应热的认识出发,引出焓的概念,结合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引出热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提高性。本节课基础是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主要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练习中就能看出,明确指出学生的出错点,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第1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教案
滕州二中 胡召恒
【设计理念】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
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
3.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
难点:反应热的含义。
【教学环境】
实验、学案、多媒体
【教学方法】
回顾梳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点拨引领——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 初步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通过视频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初步介绍学科观念。
实验探究知识回顾 演示实验: 1.点燃镁条; 2.冰袋的奥秘: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结实的塑料袋代替烧杯,称取2 9氯化铵晶体倒人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再称4 9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加人袋中用线绳扎紧密封备用(如上图所示)。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并用手轻轻搓揉使之混匀。然后传给学生。 观察,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用手感觉塑料袋温度的变化情况。注意事项:所用塑料袋必须结实,不能在搓揉中弄破而腐蚀手臂。思考能力转化的形式与实验一的不同之处。 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指明困惑点,明确学习目标。
什么是化学反应(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中各伴随什么变化?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
预习反馈 问题: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各有哪些?展台展示学生答案 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大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C+CO2、H2+CuO、C+H2O、Ba(OH)2·8H2O+NH4Cl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3高温分解 引导学生回顾必修相关内容。
阅读课本深入体会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2-3内容,初步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完成丛书“阅读自学”内容。思考:什么是反应热,影响反应热的因素有哪些?请通过图示从物质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请通过图示从化学键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 阅读课本,完成丛书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变化图示化学键的变化图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反应热,构建知识体系。
小结: 问题:在描述反应热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符号:Q,斜体大写2.单位:J·mol-1或kJ·mol-13.规则:+ 仅表示吸热- 仅表示放热4.温度不变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练习1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C.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学生分析:不正确,如氢气和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D正确。Ba(OH)2·8H2O+NH4Cl常温下即可反应。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的落实。
练习2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 D.氧化钙溶于水 学生分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也就是说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A
实验探究中和热 任务布置:1.结合活动·探究内容,画出测量中和热的装置示意图,并写出实验原理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成实验并记录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要点,进而深入认识反应热的含义。
小组讨论与展示 1.实验现象: 2.数据分析。 3.所得结论。4.总结测量中和热的要点。思考:实验中为什么一定要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为什么要调节NaOH溶液的温度,使之与盐酸的温度相同? 学生展示:弱酸、弱碱电离会吸热;强酸、强碱稀释时会放热。不能,铜丝导热,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反应热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测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巩固练习 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 (相等或者不相等)。 学生分析: 中和热的含义是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所以相同。 体会中和热的含义。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结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小结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回馈学习目标
预习任务 阅读课本P5内容,了解焓变和反应热的关系,总结在描述焓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变化两个角度认识焓变。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练习设计
1.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 )
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
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4.在测量中和热的实验中,用相同浓度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选作: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把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一样多
D.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少
课堂评析:
本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课堂反馈较好。
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有实验,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从课上检查情况来看,学生敢于分享动手实验,敢于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合作意识和高一相比有着明显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反应热的概念较为抽象,课后,学生还应该加大练习,进一步熟悉反应热及其应用。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2014年9月3日单位: 枣庄八中北校
课时课题:《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4 年 9 月 10 日,星期 一
第三课时 反应焓变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教材分析:
这节重点介绍盖斯定律,是对上节课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进一步深化。在本节学完之后对化学反应中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热的求算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支持。
三、设计思路:
先介绍有些反应焓变很难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实验测得,进而引入盖斯定律,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通过习题练习总结规律,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盖斯定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反应焓变的计算
五、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哪些要点?2、 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C2H5OH(l)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66.8kJ热量。 。(2)18g葡萄糖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 放出280.4kJ热量。 。 找同学板书田冲、刘宝涛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新课过渡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有的能够测量,有的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测量。比如将一些生成不稳定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由C → CO,CO或多或少的要转化为CO2,还有一些反应进行的比较慢,要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肯定不能测量。对于这样的反应热,我们就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到。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反应焓变的计算
自主学习 请学生们先看书P7~P8关于盖斯定律的内容。我们来讨论盖斯定律的定义和应用【板书】(一)盖斯定律: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养成自学的习惯。
概念讨论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盖斯定律。某人要从山下的A点到达山顶B点,他从A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出发,可以历经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式。你认为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或方式?当他到达B点后所发生的势能变化是否相同?2.C(石墨)与O2(g)反应生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CO(g)、CO2(g)和H2(g)与O2(g)反应生成H2O(g)、H2O(l)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实验测得△H1=-393.5 kJ/mol、△H2=-283.0kJ/mol、△H5=-44.0kJ/mol、△H6=-241.8kJ/mol;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H3=-110.5kJ/mol、△H4=-285.8kJ/mol。请你仔细分析△H1、△H2与△H3之间或△H4、△H5与△H6之间分别存在怎样的关系?3. 你上面所发现的关系在科学上称为“盖斯定律”,请你用语言表述该定律的内容。【板书】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成,其反应焓变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图示:反应焓变和反应路径的关系【投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 ΔH=ΔH1+ΔH2 让同学自己分析总结引出盖斯定律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1、学生:翻山越岭攀登而上或拾级蜿蜒而上或乘坐索道缆车直奔山顶 势能变化相同。2、学生:△H3=△H1-△H2或△H1=△H2+△H3 △H4=△H5+△H6或△H6=△H4-△H53、学生口述: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或者说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深化 理解要点: (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投影】△H = △H1 + △H2 = △H3 + △H4 + △H5【讲解】下面就结合例题,利用盖斯定律来求反应焓变。【板书】(二)焓变的计算方法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代数变换例1、请根据方程式:①C(石墨,s)+O2(g)==CO2(g) △H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0kJ/mol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这个方程式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启示: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根据物质变化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金刚石在若干年后会转变为石墨。 学生根据盖斯定律自己写出如图焓变之间的关系。学生参考P8例题在下面做题,有一个同学上讲台板演。褚晴:由把方程式2逆反应方向进行,焓变变为-△H2,然后与反应1相加:C(石墨,s) == C(金刚石,s)△H3==△H1-△H2==1.5 kJ/mol 通过,学生亲自演练,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便于点拨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教学。
梯度训练 例2、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 ( http: / / www.21cnjy.com )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是 。又知:H2O(l)==H2O(g);△H=+44kJ·mol-1,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kJ。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⑴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870.3 kJ/mol⑵C(s)+O2(g)=CO2(g) △H2=—393.5 kJ/mol ⑶H2(g)+O2(g)=H2O(l) △H3=—285.8 kJ/mol 试计算下述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共同解答:△H=2△H2+2△H3-△H1=-488.3kJ/mol总结利用热化学反应式数学变换求反应焓变的方法: (1):根据所要求的热化学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调整已知的反应方程式,看是否需要逆反应方向进行,注意如果逆反应方向进行,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2):观察是否调整已知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以便把一些不需要的物质消除,注意系数加倍,焓变加倍。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讲解】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键能。【板书】(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H = ∑ (反应物的键能) —∑(反应产物的键能)例4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H—S ( http: / / www.21cnjy.com ) 364kJ mol—1,S—S 266kJ mol—1,S=O 522kJ mol—1,H—O 464kJ mol—1。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 2H2S(g) + SO2(g) == 3S(g) + 2H2O(g) △H = ?例 5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P—P ( http: / / www.21cnjy.com )198kJ mol—1,P—O360kJ mol—1,O=O 498kJ mol—1。 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 P4(s,白磷) + 3O2(g) == P4O6(s) △H = ? 磷原子氧原子 P4 分子结构 P4O6 分子结构 学生在下面思考后做练习,举手到前面板演。B2H6(g) +3O2(g) = B2O3(s) + 3H2O(l) △H=-2165 kJ·mol-1因为22.4L乙硼烷完全燃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成气态水释放热量2165-44×3=2033KJ,所以11.2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1016.5kJ学生回忆高一所学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回答问题。△H =364×4+522×2-266×8×3-464×2×2 = - 5740 KJ·mol–1△H = 198×6 +498×3 - 360×12 = - 1638 KJ·mol–1 通过方程式的书写,反应放出热量的计算,巩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键能和反应焓变的计算关系式,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感悟正是因为物质的结构不同,才是物质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课堂小节及板书设计 基本运算焓变 计算 盖斯定律 键能【板书设计】(一)盖斯定律: 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2、理解要点: (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二)焓变的计算方法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代数变换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H = ∑ (反应物的键能) —∑(反应产物的键能) 学生补充,认可,把题目与书上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学生养成反复琢磨,精做习题的好习惯
课后思考题 1.已知25℃、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C(石墨)+O2(g)=CO2(g) ΔH=-393.51 kJ·mol-1C(金刚石)+O2(g)=CO2(g) ΔH=-395.41 kJ·mol-1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2.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 2H2O(g)=2H2(g)+O2(g) ΔH=+483.6kJ/mol现有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 )A.2.44 kJ B.4.88 kJ C.44.0 kJ D.88.0 kJ3.已知:A(g)+C(g)=D(g) ΔH=-Q1 kJ/mol B(g)+C(g)=E(g) ΔH=-Q2 kJ/molQ1、Q2均大于0。若A与B组成的混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体1mol与足量的C反应,放热为Q3 kJ,则原混合气体中A与B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B. C. D.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O2(g)=ZnO(s) ΔH1=-351.1kJ/molHg(l)+O2(g)=HgO(s) ΔH2=-90.7kJ/molZn(s)+HgO(s)=ZnO(s)+Hg(l) ΔH3则ΔH3的值是 ( )A.-441.8 kJ/mol B.-254.6 kJ/mol C.-438.9 kJ/mol D.-260.4 kJ/mol5.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为Q kJ(Q>0),用100 mL5 mol·L-1的KOH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C4H10(g)+O2(g)=4CO2(g)+5H2O(g)的ΔH为 ( )A.8Q kJ/mol B.16 Q kJ/mol C.-8 Q kJ/mol D.-16 Q kJ/mol6.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 mL,则无水乙醇的燃烧热不可能是 ( )A.10Q B.大于10Q C.10Q~5Q D.小于5Q7.结合下列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NH3(g)+HCl(g)=NH4Cl(s) ΔH=-176 kJ·mol-1 NH3(g)+H2O(l)=NH3·H2O(aq) ΔH=-35.1 kJ·mol-1 HCl(g)=HCl(aq) ΔH=-72.3 kJ·mol-1 NH3·H2O(aq)+HCl(aq)=NH4Cl(aq)+H2O(l) ΔH=-52.3 kJ·mol-1则NH4Cl(s)=NH4Cl(aq)是 热反应,其反应热为 kJ·mol-1【反馈训练答案】1.A 2.A 3.A 4.D 5.D 6.BD 7.吸 16.3 kJ·mol-1 学生课后思考,交流,讨论,钻研。 给予部分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习题,激励这些学生知难而进,勤奋探究。
课后作业 P10 4 ;P32 3
教学反思 本节的学习给学生树立起来一些相应的观念———盖斯定律,并且能让学生根据例子自己推出盖斯定律,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通过练习总结出两个常用的盖斯定律计算的方法,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盖斯定律和反应热效应。3.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化学必修部分的衔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4. 教学设计方面既要注重基础性,又应注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高性。 本节课则是在复习了反应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反应热的综合应用,主要是盖斯定律的理解和计算。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学会运用盖斯定律对反应的能量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6.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好.
C(s)+O2(g)
CO(g)+O2(g)
CO2(g)
能量
H2(g)+O2(g)
H2O(l)
H2O(g)
△H1
△H3
△H2
△H4
△H6
△H5
能量
反应物
a
生成物
△H
△H2
△H1
c
b
△H5
△H4
△H3
S8分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