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四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 教案
【设计理念】
本节课首先回顾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影响,形成判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式。然后设定新的变量——压强,提出问题“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按照上节课的探究方法,先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然后动手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在这个过程在,通过实验产生了新的观念,进而又将这一观念加以应用,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创造性的过程分析和应用能力。同时,体会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的局限性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读不懂题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题目所提供信息,其原因和学生不善于形象思维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会适时让学生设计某反应发生时的情景,并画出来,再口头描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化学反应的限度第四课时,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紧随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设定恒温条件,改变体系的压强,讨论压强是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教程提供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身边的化学和历史回眸等素材,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在课程中从实验探究获取直观体验,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定性解释实验现象,获取新的观念。通过交流·研讨,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定量判断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状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在化学必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程的基础上,从定性描述逐步过渡到定量描述,同时感悟本节的基本学科观念、方法,初步构建微粒观、动态观和定量观。学生知道可逆反应建立平衡的过程,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用理论加以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验证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何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的方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方法,这对本节课学生的讨论环节提供了方法支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 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环境】
实验、学案、多媒体
【教学方法】
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
【教学策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维导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复习引入5分钟 温度的影响:温度KQ K移动方向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浓度的影响:练习:在常温常压下,向 10 ( http: / / www.21cnjy.com ) mL 0.01 mol/L FeCl3 溶液中滴入 1 mL 0.01 mol/L KSCN 溶液,可发生反应 FeCl3+3KSCN 3KCl + Fe(SCN)3,达平衡后溶液显红色。请问向溶液中加入少量 KCl 晶体,化学平衡是否移动?加入少量水呢?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升高c(A)平衡向减小c(A)方向移动。降低c(A)平衡向增大c(A)方向移动。 完成表格总结解题思路Fe3++3SCN- Fe(SCN)3完成练习分享解题思路加入少量 KCl 晶体:学生1:逆向移动学生2:不移动。利用离子反应的实质分析,K+、Cl-不参加反应,故不移动。加入少量水:学生:Q变大,逆向移动(也可能不会分析)。 回顾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探究过程,便于学生迁移应用,形成判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式初步体会勒·夏特列原理
过渡4分钟 刚才的练习还有另外一种解题思路:把加入水水类比成扩大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影响化学平衡。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实验探究弄明白。鼓励学生生自由联想,预留思考时间 了解类比思想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准备实验 认识类比迁移问一问,想一想提高探究兴趣同时扩阔学生的思考空间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10分钟 三支针筒中均抽入10 ml NO2气体,将针筒前端封闭。实验1.将第二支针筒活塞迅速推至5 ml 处。实验2.将第三支针筒活塞迅速拉至20 ml 处。请观察针筒中气体颜色变化,并尝试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根据学生反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1.哪一个现象是平衡移动引起的现象?2.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否抵消压强的变化?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表格现象实验1实验2先先后后终终分析结论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在实验1中,颜色先迅速加深,这不是平衡移动引起的现象;后逐步变浅是平衡移动的现象。最终颜色依然比第一支针筒中NO2的颜色深,说明平衡移动只能减弱压强的变化。 做一做:通过典型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评一评:由实验现象的分析入手,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过程分析法。学生通过类比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利用K与Q的关系判断5分钟 方法引领:对于反应N2O4(g) 2NO2(g)条件QQ K移动方向增大压强减小压强指导学生完成表格。 1.写出浓度商的公式。2.利用特殊值法判断Q的变换。3.判断Q与K的大小。4.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构建判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型。找出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要点。
交流研讨5分钟 压强是否对所有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产生影响?完成课本P49“交流·研讨”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反应C分析反应A、B,总结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自行设计表格,分析归纳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进一步熟悉判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型,学习从探索中产生新观念的技能。
身边的化学3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50“身边的化学”,引导学生分析 阅读并思考:1.煤气中毒的原理是什么?2.如果有人CO中毒,在救护车来之前,你如何处理?3.你的依据是什么? 增强学生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
练习15分钟 恒温恒容条件下,N2(g)+3H2(g) 2NH3(g)达平衡后,向容器中充入1 mol N2,平衡如何移动?充入2 mol NH3、Ar呢?引导学生分别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和比较Q与K的大小的方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同学的分析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充入NH3:学生1:c(NH3)增大,逆向移动。学生2:压强增大,正向移动。充入Ar:学生1:压强增大,正向移动。学生2:分压不变,平衡不移动。学生3: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感受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方向的注意点和局限性。感悟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的方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的要点和思维模型。
过渡(选学) 在判断充入NH3平衡移动方向时,有些同学出现错误,我们可以利用等效平衡的思想来解决。 了解等效平衡 激发学生的兴趣
等效平衡(选学)3分钟 1.恒温恒体积( υg≠0)2.恒温恒压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练习再分析: 2.恒温恒体积( υg = 0)时如何分析? 初步认识等效平衡训练学生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平衡是否等效的决定因素是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巩固练习1 反应NH4HS(s)??NH3(g)+H2S(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下,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C.容积不变,充入氮气D.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 B选项增加或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对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影响;C选项容积不变,充入氮气,氮气不能与反应体系中的各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气体各组分的浓度没有变化,Q = K,平衡不移动。选BC。 认识压强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的条件:密闭容器、气体、Q 变化。
巩固练习2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L气体 R 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 5 L气体 Q,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2R(g)+5Q(g) 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 n 值是( )。A.2 B.3 C.4 D.5 从题目中找出所有信息,并分析哪些是有效的。得出 υg < 0,即n < 3,选A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快速解题的技能。
巩固练习3 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甲和乙,已知甲中装有SO2 ( http: / / www.21cnjy.com )、O2各1克,乙中装有SO2、O2各2克,在同一温度下反应,2SO2(g)+O2(g) 2SO3(g)。达平衡后,甲中SO2的转化率为a%,乙中SO2的转化率为b%,则( )A. a%>b% B. a%巩固练习4 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6 mol N2 与 8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 + 3H2 2NH3,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 11 mol。该混合气体中氨气的物质的量是( )A.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找信息,利用差量法解题选B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题的技巧。
小结2分钟 归纳通过比较Q与K的大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 建立思维模型
课外任务 1.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2.预习:课本P54—56内容。 记录 明确下节课任务
课堂评析:
学生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验证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何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的方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方法。本节课首先回顾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形成判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式。然后设定新的变量——压强,提出问题“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按照上节课的探究方法,先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平衡,然后动手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在这个过程在,通过实验产生了新的观念,进而又将这一观念加以应用,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创造性的过程分析和应用能力。同时,体会勒 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的局限性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最后通过4道典型练习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知识迁移应用运用能力和解题的技巧。
通过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比较Q与K的大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的思维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方向,效果显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设计的选学内容(等效平衡)学生掌握较差,一个班也就4人能够当堂理解,十多人能知道有这个概念。其他同学选择做题,有的听了也不知所云。滕一、枣三的学生,跳一跳,应该能够得着。
通过课下调查、课后学生练习反馈,学生对“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式解题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惑;题目信息量大,便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有些学生不习惯思考平衡建立的过程和条件引起平衡移动到再平衡的过程,造成凡是看到可逆反应就想着平衡移动等盲目判断的现象。由此可见,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学科观念、方法,构建微粒观、动态观和定量观。
滕州三中 杨超单位: 枣庄八中北校
课时课题:《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4 年 10 月 24 日,星期 四
第三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在在高中四大平衡中是最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它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很少,知识很抽象,所以学生不好接受,它在高考中出现的机率是百分之百,所以这部分内容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已经讲了一部分,在这里是对必修二的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升由于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但是由于高一时课时少再加上同学不够重视,所以虽然有些内容讲过了,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设计思路:
先复习回顾,再讲述新内容,先同学讨论归纳,再提出注意事项,最后小结然后提出疑问下节课探讨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五、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
题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
七、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1分钟 【质疑】上节研究反应方向本节探究反应程度什么样的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对比方向与限度学生:可逆反应。 由上节化学反应方向过渡本节化学反应限度,用时少,而且直接切入主题比较实用
回顾落实5分钟 提问1.可逆反应2.如何建立平衡平衡特征 对比氢气燃烧产生水,水电解氢气合成氨及氨气分解理解可逆反应讨论如何建立平衡平衡特征 通过复习让学生进入化学平衡情景,更好更快接受
引入新知识 【质疑】如何衡量反应进行的程度?我们知道,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衡状态。那么,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究竟有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生成物?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请大家完成第42页的“交流研讨”。 总结思考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可体现反应进行程度 不断提出质疑,激发同学学习热情
板书 一、平衡常数
自主探究5分钟 通过计算同学们是否发现什么规律 其中浓度的指数与化学方程式有何联系 H 2(g)+I2 (g) 2HI (g)△H< 0 分3组计算数据 通过数据更有说服性,培养学生求实精神
总结2分钟 归纳 定值定义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对比数据找到特点总结平衡常数概念 同学找特点,总结出平衡常数概念,更好理解
板书 即生成物HI浓度的系数次幂与反应物H2浓度的系数次幂和I2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叫着这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总结、笔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做阶段性总结
练习2分钟 2SO2(g) + O2(g) 2SO3(g)aA(g)+bB(g)cC(g)+ dD(g),试写出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黑板书写平衡常数 落实书写
交流探究8分钟 要求同学阅读教材p43页并书写1-6组平衡常数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书写表达式,6名同学黑板书写 通过书写找到平衡常数特点
讨论并归纳总结5分钟 写出下列几组反应方程式K表达式,观察并总结化学平衡常数特点。(1)1/2N2(g) +3/2 H2(g) NH3(g)N2(g) +3 H2(g) 2NH3(g)【总结】:1.方程式计量数不同K表达式不同,放程式系数加倍,则平衡常数的幂次方加倍。(2)N2(g) +3 H2(g) 2NH3(g)2NH3(g) N2(g) +3 H2(g)【总结】:2.可逆反应的K互为倒数(3)FeO(s)+CO(g) Fe(s)+CO2(g)AgCl(s) Ag+ (aq) +Cl-(aq)【总结】:3.固体或纯溶剂不写入平衡常数通过看后面单位总结【总结】:4.平衡常数有单位,并且与表达式有关 看1、2、3、5、6数据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讨论、探究K特点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平衡常数特点
练习2分钟 C(s)+H2(g) CO(g) +H2(g)平衡常数 找一名同学去黑板写,其它同学练习纸写 强化落实
质疑2分钟 通过前面数据讨论:改变浓度或者压强 对K有影响吗?那么哪些因素影响 K【总结】:5.对于给定的方程式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思考回答 鼓励学生质疑,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回顾必修二2分钟 提示同学找到T与K关系△H< 0 T与K反比△H>0 T与K正比 回顾反 思 温故知新,层层递进
练习3分钟 自主学习P36 4(1)(2) 做题总结 强化落实加强理解
过渡质疑3分钟 对比前者是浓度商Q,后者是平衡常数K 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更有助理解
课后练习 1、关于 C(s)+H2O(g)CO(g)+H2(g)的平衡常数(K)书写形式,正确的是( ) 2、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 A + n B p C + q D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C.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D.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3、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①H2(g)+S ( http: / / www.21cnjy.com )(s)??H2S(g),K1;②S(s)+O2(g)??SO2(g),K2。则反应H2(g)+SO2(g)??O2(g)+H2S(g)的平衡常数是( )A.K1+K2 B.K1-K2 C.K1×K2 D.4、在一定温度下,反应1/2H2(g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X2(g) == HX(g)的平衡常数为10。若将1.0mol的HX(g)通入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时HX(g)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 )A. 5% B. 17% C. 25% D.33%5、某温度下反应H2(g)+I2(g)?2HI(g)的平衡常数K=57.0,现向此温度下的真空容器中充入0.2 mol·L-1H2(g)、0.5 mol·L-1I2(g)及0.3 mol·L-1HI(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正好达平衡 B.反应向左进行C.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K<57.0D.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c(H2)<0.2 mol·L-16、已知800°C时,化学反应CO(g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2O(g) ==CO2(g)+ H2(g) K = 1 试推导在下列浓度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序号CO(mol/L)H2O(mol/L)CO2(mol/L)H2(mol/L)QC与K关系及反应进行方向10.30.50.40.4 21.00.30.50.6 30.81.60.71.7 学生课后思考,交流,讨论,钻研。 巩固本节课知识。有的题目可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提前探究学习。
作业设计 完成学案,把教材P43 交流研讨中的K表达式写会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对学习知识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回顾高一时学过的可逆反应和化学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衡,学生提前预习,这一部分准备工作比较充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去黑板写K的表达式,更容易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及时给学生纠正,学生印象深刻。在探究K与T关系时要涉及高一所学,温度与平衡关系,由于此处在下一课时详细讲解,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以便学生理解K与T关系,在浓度商与平衡常数设计时,简单区别,等到讲浓度对平衡影响时在探究会更好理解。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
(枣庄市第二中学高二化学组)
【课标研读】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在理解了“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及其表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法”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从“变”这一角度继续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即研究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影响条件。教材紧抓可逆反应的特点,将“进行的限度及其改变”作为主线,依据平衡常数来分析平衡移动,并将平衡转化率作为定量描述平衡状态的补充。对于平衡移动问题的讨论,在建立浓度商Q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同时利用普遍适用的Q与K的比较判据来辅助理解。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已经知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温度、压强、浓度等反应条件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如何移动。本课时在已经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定量方式描述动态平衡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可逆反应最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趋于化学平衡状态,但不能准确描述怎样定量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了解温度、压强、浓度等外界条件能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怎样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移动的涵义。
2、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能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引出课题环节二探究温度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环节三探究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环节四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环节五总结归纳 投影数据1:上次课的一组平衡状态实验数据思考:1.1反应条件的改变,是否会引起原平衡状态的改变?为什么?1.2哪些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引起Qc与Kc的不等?1.3平衡移动的规律是什么?板书: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探究问题一:温度改变对平衡移动影响的规律板书:一、温度思考:2.1温度改变时,平衡常数如何改变?投影数据2:不同温度条件下,一些吸、放热反应平衡常数数据实验素材1:一种 N2O4 === 2NO2 ,△H > 0 反应的平衡体系任务:请同学们以此反应的一种平衡状态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改变平衡移动的规律2.2 能否依据Qc、Kc判据预测平衡移动的方向及反应现象?板书:△H > 0,升高温度,Kc变大,QcKc平衡逆向移动。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和所获得的结论。2.3若 △H<0,温度改变平衡将如何移动?请同学们依据 2NO2 ===N2O4 ,△H < 0反应,仿照前面加以分析。板书:H<0,升高温度,Kc变小,Qc>Kc平衡逆向移动。 降低温度,Kc变大,QcKc,平衡逆向移动。小结2: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思考生产、生活中的问题:1、工业制硫酸的主反应:2SO2+O2 ===2SO3 △H < 02、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 △H < 0 根据我们今天研究的结论,推测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生产条件,有利于提高产物SO3 (NH3 )的产率?总结反思:科学方法科学知识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思考问题观察实验数据,学生分析、归纳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的规律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汇报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归纳温度对平衡的影响规律学生思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学生预测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学生倾听 复习回顾、以旧带新,引出课题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对平衡移动产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的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Qc Kc判据)设计实验、预测现象,实验观察,获得结论,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科学研究过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通过总结环节,让学生学会反思,在方法与知识方面获得提升
教后记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提出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二、在内容的处理上。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三、不足之处: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枣庄一、三、八中、藤州一中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单位:枣庄三中东校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转化率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4年 10 月 30 日,
教学模式:诱思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在《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化学平衡状态。《必修二》侧重于从定性的角度理解平衡状态,而《化学反应原理》侧重于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认识平衡状态。所以,本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算能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这在学习中是一个台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机会。在这节课上要由浅入深,逐步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化学的魅力同样可以在理论和计算中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平衡常数的表达和应用
学会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转化率
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三段式”的格式对数据加以整理和应用。
体会到不同的数据对同一反应具有不同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所学理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重点:进一步巩固平衡常数的计算;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难点: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知识地位:本课时所涉内容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为基本的运算工具。学会本
课题会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化学在实践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用。本课时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难点。学好本课时的内容会对第三章中电力平衡常数、电离度、水解平衡常数、溶度积等知识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及思路:
1、首先复习回顾K的定义、意义、表达式
2、引入平衡转化率的概念,了解转化率的意义
3、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转化率的认识,了解平衡转化率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4、通过例题的演示强调做题的规范性,归纳解题思路,加强解题技巧的培养。
5、学生通过做题,分组讨论、交流研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合作、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嗯哼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时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提问:1、什么是化学平衡常数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3、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H2 (g) + I2(g) 2HI (g) HI(g) 1/2H2 (g) + 1/2I2(g) 2NO2(g) N2O4(g) 2SO2(g)+ O2(g)2SO3(g)4、已知反应H2(g)+I2(g) 2HI (g) 在温度T时的K=1,问在此温度下,c(H2)=0.2mol/L,c(I2)=0.5mol/L,c(HI)=0.3mol/L的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若不是,反应应该向 方向进行? 1、2学生回答3、2个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4、一个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 5分钟 承上启下,巩固上节课知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引入 平衡常数给我们定量的描述化学反应的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态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式。但是对反应中物质的实际反应量却反映的不够直观。在实际的生产中常用平衡转化率α来表示反应的限度。 1分钟 提出问题设置情景
多媒体 平衡转化率定义:对于可逆反应:aA+bBcC+ dD,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表示为:a(A)=(A的初始浓度—A的平衡浓度)/ A的初始浓度 × 100%=(c0(A)-[A])/ c0(A))× 100% 做笔记 1分钟 手写加强记忆
活动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44页例1.完整、整齐的抄写在笔记本上,边跟随课本做题过程边体会。 案例抄写、体会。 4分钟 动手、动脑加强体会认识
讲解并多媒体展示或板书 做平衡、速率题的格式步骤——“三段式”法写出反应方程式标明三个不同时间段(点)的物理量(如:n0、Δn、nt;或c0、Δc、ct等。) 2SO2(g) + O2(g) 2SO3(g)c0(mol/L) Δc(mol/L) c平(mol/L) 根据题目信息填入相应的数据 2SO2(g) + O2(g) 2SO3(g)c0(mol/L) 0.050 0.030 0Δc(mol/L) c平(mol/L) 0.044(注意:未投入物质一定标0,如SO3的c0)由已知数据得出未知数据 2SO2(g) + O2(g) 2SO3(g)c0(mol/L) 0.050 0.030 0Δc(mol/L)0.044 0.022 0.044c平(mol/L) 0.006 0.008 0.044(注意:只有Δc一行数据才与化学计量系数成比例,其它两行不必与化学计量系数成比例,而由实际投料决定。)5、根据以上三段式中的数据按题目要求进行计算K=[ SO3]2/([ SO2]2 [O2]) =(0.044 mol/L)2/((0.006 mol/L )2×0.008 mol/L) =6.7×103 L/mola(SO2)=(c0(SO2)-[ SO2])/ c0(SO2)×100% =0.044 mol/L /0.050 mol/L ×100%=88%a(O2)=(c0(O2)-[ O2])/ c0(O2)×100% =0.022 mol/L / 0.030 mol/L ×100%=73%答:平衡常数为6.7X103 L/mol,SO2的平衡转化率为88%,O2的平衡转化率为73%。(注意:有效数字的保留。本题所给数据有效数字均为2位。答案依题保留。) 聆听体会 5分钟 明确做题步骤,规范做题格式。
延伸巩固练习分组活动 将例1中的初始投料改为相同条件下:投入SO2(g)0.060 mol ,O2(g) 0.030 mol,达平衡时SO2(g) 、 O2(g) 的转化率。投入SO2(g)0.050 mol ,O2(g) 0.040 mol,达平衡时SO2(g) 、 O2(g) 的转化率。投入SO2(g)0.070 mol ,O2(g) 0.040 mol,达平衡时SO2(g) 、 O2(g) 的转化率。④投入SO3(g)0.050 mol ,O2(g) 0.0050mol,达平衡时SO3(g) 的转化率。 分4个小组分别计算并得出结果。每组一同学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 5分钟 加强做题方法和格式的巩固练习并为后面的问题提供讨论材料。
分析探究 请将各组同学的计算的共5组数据结果整理填入下表:初始浓度/mol L-1平衡转化率/%c0(SO2)c0(O2)c0(SO3)α (SO2)α (O2)α (SO3)0.0500.0300\0.0600.0300\0.0500.0400\0.0700.0400\00.00500.050\\ 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2分钟 数据整理能力
合作探究 请大家分析对比以上5组不同投料及其平衡转化率,可以发现哪些规律。(提示:以第一组为参照,通过与第一组的比较,或每两组间的比较找出问题和规律。) 分组讨论 5分钟 全体参与互助讨论
集体讨论 各小组提出你们得出的结论 小组代表发言 3分钟 学生展示
老师板书整理学生发言 1、这些不同投料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前提均为K相同2、同一个反应相同温度下K为定值,但α随投料不同而变3、增大一种反应物的初始浓度,该物质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而其他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增大。4、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使反应从逆反应开始,只要投料方式相当则仍能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及其他)(请大家仔细体会以上结论。有不明白的及时解决。并及时做好笔记。) 学生讨论分析筛选,去伪存真。 5分钟 在讨论和思考中加深认识获得知识
引导设问 现在大家对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他们在描述平衡状态时有着各自什么样的特点和用途? 提出问题,引导深入思考、归纳总结。
学生发言 学生发言 3分钟 学生展示自我
小结 1、K和α均为化学反应平衡的定量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方法。2、K重在描述反应的发生趋向的强弱,体现反应的内在性质;α更能直观的表示实际反应过程的反应量。3、K只随T变,α受投料的影响。4、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投料来提高某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便宜、无毒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以增大昂贵、有毒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达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生总结整理。 5分钟 系统落实知识
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请大家课下完成课本P52迁移应用T3、4、6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
平衡转化率
(一)定义:对于可逆反应:aA+bBcC+ dD,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表示为:
a(A)=(A的初始浓度—A的平衡浓度)/ A的初始浓度 × 100%
=(c0(A)-[A])/ c0(A))× 100%
(二)做平衡、速率题的格式步骤——“三段式”法
1、写出反应方程式
2、标明三个不同时间段(点)的物理量(如:n0、Δn、nt;或c0、Δc、ct等。)
3、根据题目信息填入相应的数据
(注意:未投入物质一定标0,如SO3的c0)
由已知数据得出未知数据
(注意:只有Δc一行数据才与化学计量系数成比例,其它两行不必与化学计量系数成比例,而由实际投料决定。)
根据以上三段式中的数据按题目要求进行计算
(注意:有效数字的保留。本题所给数据有效数字均为2位。答案依题保留。)
2SO2(g) + O2(g) 2SO3(g)
c0(mol/L) 0.050 0.030 0
Δc(mol/L)0.044 0.022 0.044
c平(mol/L) 0.006 0.008 0.044
K=[ SO3]2/([ SO2]2 [O2])
=(0.044 mol/L)2/((0.006 mol/L )2×0.008 mol/L)
=6.7×103 L/mol
a(SO2)=(c0(SO2)-[ SO2])/ c0(SO2)×100%
=0.044 mol/L /0.050 mol/L ×100%
=88%
a(O2)=(c0(O2)-[ O2])/ c0(O2)×100%
=0.022 mol/L / 0.030 mol/L ×100%
=73%
答:平衡常数为6.7X103 L/mol,SO2的平衡转化率为88%,O2的平衡转化率为73%。
(三)K与α的比较
1、K和α均为化学反应平衡的定量描述方法。
2、K重在描述反应的发生趋向的强弱,体现反应的内在性质;α更能直观的表示实际反应过程的反应量。
3、K只随T变,α受投料的影响。
4、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投料来提高某反应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平衡转化率。提高便宜、无毒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以增大昂贵、有毒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达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学生表示对三段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算方法掌握较好,对K的认识加强了,对α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能清晰认识到二者的异同。但是计算的数据太复杂,不得不使用计算器。复杂的计算冲淡了对知识主体的认识,应当找到一个更好的例题或是更方便计算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