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语文高考真题分类练--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3年语文高考真题分类练--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4: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2023年语文高考真题分类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文体1 古诗
题组一
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 [2023新课标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3. [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4. [2022全国乙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 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 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5. [2022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组二
1. [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2. [2021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3. [2020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 [2020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5. [2020全国卷Ⅰ,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题组三
1. [2021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 [2019全国卷Ⅰ,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3. [2019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4. [2020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5. [2021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 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 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 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3)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
题组四
1. [2020全国卷Ⅲ,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2. [2020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3)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6分)
3. [2020天津卷,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 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3)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4. [2020浙江卷,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 江 送 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 柴 侍 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2)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5. [2020江苏卷,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2)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题组五
1. [2019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 [2019天津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3)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文体2 词
题 组
1. [2023全国乙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 [2023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3. [2022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4. [2021全国乙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 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5. [2021天津卷,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 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 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3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文体1 古诗
题组一
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 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白话诗歌】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脱落的皮毛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
2. [2023新课标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解析]“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的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2)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渠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诗歌鉴赏】 首联写诗人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仙境。诗人头枕船舷,归意弥清,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行在蓬瀛仙界。诗人隐居湖边,少了世俗的忧虑,表现出澄清的心境、逍遥的姿态。颔联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寺倚云峰”,景物悠然,时值秋天,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沉浸在夕阳晚照之中,格外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晚霞的沐浴,这些都委婉地写出诗人内心幽静安闲,并不急于回家的状态。颈联由远及近,转而描写归鸟和红荷,雨后初晴,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被诗人的船桨惊动,振翅回避。湖面微风轻拂,荷花姿态婀娜,清香馥郁,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以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红荷的状态,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尾联写船儿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诛茅地,远远地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靠近目的地,诗人心境愈发恬淡。
【白话诗歌】 卧枕船舷,归家途中思绪逐渐清晰,举目四望,怕不是进到了蓬瀛仙境。桥横水面,花木映水,已是满眼秋色,寺庙背倚云峰,正值傍晚雨后初晴。翠鸟扑打湿羽飞走,像是见到人后回避,红荷芬芳香气缭绕,好似以此热情相迎。依稀渐渐靠近隐居的茅草屋,林萝间能隐隐听到鸡犬之声。
3. [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 “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②借景抒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 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忧愁与不舍。“八月秋”点明送别的时节,“飒飒芦花复益愁”寓情于景,从听觉的角度渲染出萧瑟的氛围,直接表明自己的心绪。最后两句与诗人的另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写目送友人远去,以眼前之景寄托离别的不舍,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话诗歌】 寻阳五溪的溪水,顺流而下一直流入巫山里。风景优美的地方历来为人们所共同传颂,你到了南中后自然会夸赞那里风景优美。金秋八月送你离去,风吹芦花飒飒作响使我更添忧愁。远眺你的船帆已经无法看见,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奔流。
4. [2022全国乙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 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 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颔联中“相知何用早”一句意为“互相了解,心意相通,我们又何必计较早晚”,言下之意是诗人和唐少府相识的时间并不早,但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2)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诗中,作者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通过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为一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写了诗人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首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诗人与唐少府是患难之交。颔联两句平白如话,却情感真挚,意味深长,着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础。后四句为一层,扣住诗题写饯别,情景交融。颈联状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上句点明送别时间,下句突出路途之遥远,暗含惜别之情。尾联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失落与怅惘。
【白话诗歌】 在白下驿分别,回顾与你成为贫贱之交的日子,和像韩信寄居南昌亭长家一样在你家寄居的时光。互相了解,心意相通,我们又何必计较早晚?彼此心心相印,分别时便不舍留恋。天色已晚,夕阳比江边酒楼还低,回乡之路,与此地隔着风尘云烟。离去吧,离去吧,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在遥远的太阳那边。
5. [2022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错,文诗是以人物的主观感受,从侧面来描写画眉鸟的。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诗歌鉴赏】《画眉鸟》 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啭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句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的悲哀。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进入官场后,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画眉禽》 这首诗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白话诗歌】《画眉鸟》 画眉鸟随心所欲地变化着婉转的叫声,在红花绿树丛中时而飞向高处,时而飞向低处。这才知道被锁进华丽的鸟笼中的鸟的鸣叫,远远比不上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鸣啼声。《画眉禽》 整日闲坐窗前任舒适之风吹拂,听到一声画眉鸟的鸣叫飞出高悬的鸟笼。官府公务不多,人们都早早散去,这叫声让我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
题组二
1. [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解析]“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诗歌鉴赏】 首联写诗人向被贬到江州的朋友白居易问好,然后问朋友是否住过高僧惠远住过的东林寺。后一问似有深意,但没有点明。颔联想象朋友所处的江州一带有代表性的美景,意在安慰朋友,希望朋友在欣赏自然中慰藉受伤的心灵。颈联一转,上句写自己岁末题诗寄托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下句想象朋友的现实处境,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同时为下一联的劝告做好了铺垫。尾联是诗人对朋友殷勤的劝告:不要因为暂时的被贬而情牵佛教,徒然消磨了志气,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白话诗歌】 身为江州司马的你是否平安?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你是否住过?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也听说那庐峰的风采更胜香炉峰。岁末题诗欲寄托对你的思念,却找不到鸿雁,你在江州遥望宫阙,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2. [2021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错,“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
(2)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饱含作者对能隐能仕的南丰先生曾巩的敬佩之情。前两联写曾巩出山时的情景。首联写曾巩乘坐竹轿通过狭窄的山路,两眼明亮,整个人超凡脱俗,具有仙人风骨。颔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态,一写“笑”,一写“随”,表现了山中白云和流水对曾巩的不舍。后两联写曾巩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颈联表现了曾巩对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尾联照应颔联中的“还多事”,直接写曾巩不能完全忘怀世间之事,动身出山为百姓发声做事,表现了他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既可隐于山林,又能为天下苍生而出仕为官,“仕”与“隐”于曾巩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作者对其人生志趣和处世情怀充满敬佩之情。
【白话诗歌】 在狭窄的山路上乘坐着竹轿两眼明亮有神,出山之时仍然带着超凡脱俗的神仙气质。白云飘荡好像在笑人还不忘诸多世事,溪水流动随人前行应该是有情。虽比不上飞鸟完全自由自在,却也羡慕僧人住在这山中便是一生。不能对世间之事全然断却念想,动身出山试着为百姓发声做事。
3. [2020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B项,“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峨眉、岘首”的地理位置,峨眉山在四川乐山,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可谓相隔遥远,正如诗中所说“地阔”“天高”,即山高水远,相见无期,由此可见,两人从此一别相见之难,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地阔天高,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
【白话诗歌】 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渐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4. [2020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解析]B项,“劝诫”错误,“后生好学果可畏”表达的是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并无劝诫之意。
(2)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引禅入诗的理趣诗。“荆州”两句交代赵伯鱼很早就认识高荷与黄庭坚的背景,通过赵伯鱼朗读高、黄两人的诗句来表现其好学精神。“后生”两句写作者面对后辈的请教甚是谦逊,“后生好学果可畏”表明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后四句以禅理喻诗。“学诗”两句道出学诗的途径:“遍参诸方”,即博采众长。“一朝”两句紧承前句,写有朝一日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本诗虽在谈论学诗的方法,但有其普遍的意义:面对学习,在没有领悟其精义前,应广泛地学习各家长处,等到领悟了某种技巧或规律后,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白话诗歌】 你在荆州早就认识高荷与黄庭坚,诵读他二位的诗句的声音很清脆。作为后生,你谦逊好学,确实值得敬畏,但我常常倦于谈诗,对此的了解一点也不详细。学诗应该像刚刚学禅理一样,在还没有顿悟前暂且全面地琢磨各方禅理。等有朝一日领悟了诗歌的精义,信手拈出的诗句都能成章。
5. [2020全国卷Ⅰ,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诗歌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可以推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陆龟蒙因而所写的酬和之作。两人以诗会友,没有“不通音讯”。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首联先点明背景信息“失春城醉上期”,与诗题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自然引出作者的当下情况“下帷”和“未裁诗”,言外之意是,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颔联上句承“下帷”而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子弟,下句承“未裁诗”而来,表达作者对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的期待。颈联承上,进一步想象春天在野外游玩的情形。尾联照应首句,又巧妙点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然后再相约痛饮,看花绽枝头,春满江上,从中可见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白话诗歌】 虽然我错失了与你一同饮酒游春的约会,一直在家教书,但也没能写出什么游春诗。我趁着这个机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心中向往与你一起去山崖采摘灵芝。栖息野外使鹤笼更加宽敞自在,山中僧人施赠斋饭别有一番滋味。只希望你的眼疾能早一天康复,到时再一起游玩,那时江花一定开满树枝。
题组三
1. [2021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解析]“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为农为士亦奚异”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都可以;“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学会读书,还要通过实践体验劳动,体会稼穑之艰难。
(2)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①希望儿子们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②希望儿子们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③诗人希望儿子们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期冀。
【诗歌鉴赏】 诗人先回顾了自己的过往,“无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建功立业的遗憾;接着对儿子们发问,引导儿子们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颔联诗人告诫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颈联诗人接着教导儿子们要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还要通过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尾联诗人推心置腹,告诫儿子们一定要熟读《诗经·豳风·七月》,意在让儿子们懂得稼穑之艰难,注重农事。
【白话诗歌】 我知道自己供职官府享有俸禄却没有什么功绩,你们拿什么来报答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服务国家和侍奉父母都不要欺诈。六经之中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亲自耕种一百亩田地可以没有饥馁之患。如今把最真切的人生道理传授给你们,那就是要反复诵读周公所述的《诗经·豳风·七月》一诗。
2. [2019全国卷Ⅰ,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诗歌鉴赏】 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五、六句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白话诗歌】 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3. [2019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2)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诗歌鉴赏】 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白话诗歌】 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4. [2020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这首诗抨击的是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的现象,并未涉及“身后湮没无闻”这种现象。
(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答: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首联发问,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更遑论流传至今的史实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历代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的道理。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述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他自己。他积极推行新法,在当时就有人非议,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更是无法左右。诗人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达自己悲哀、愤激的复杂情感。
【白话诗歌】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建立一番功绩就要经历艰难困苦,记载他们一生事迹的事最终将交给谁呢?他们在世时尚且因他人的蒙昧无知而承受误解,后世纷乱的风俗更扰乱了事实真相。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精神气质。那些微末的历史记载怎能把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完全表述出来,俗儒们只会独守史书里的糟粕,把这些当作宝贝。
5. [2021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解析]“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 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 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 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解析]A项,“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本诗写的是作者被贬惠州后的生活与心情,被贬并不是远离官场。B项,本诗没有表达对劳作的热爱。C项,陶诗与这首和陶诗都不是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
(3)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
答: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诗歌鉴赏】 诗歌前两句写惠州群山环绕的自然环境。第三、四句中作者将自己融入惠州山水,写自己要在这无尽的美景中度过有限的年华。其中“无尽”与“有限”形成对比,颇有人生短暂易逝之意。第五至八句记叙惠州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虽然远离中原,但当地百姓仍然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市不二价,田无争执。第九、十句运用衬托手法,写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突出了作者对惠州的喜爱。第十一至十六句记叙作者的生活场景,“一饭”“薇蕨”“厨无烟”表现出作者生活的清贫,而“一饭足”“酣歌饯华颠”等又表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乐观豁达的心胸。最后四句阐发人生道理。其中“禽鱼”二句指明在“适”的基础上人与物和谐相亲的关系;“悠悠”二句更是体现出作者超脱自然、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白话诗歌】环绕惠州的多是清水,海边都是青山。在这无限的美景中,寄托我有限的年华。东边邻居家挂着孔子像,西边邻居家挂着颜渊像。集市上不讲价还价,农户不争夺田地。想来周公与管叔、蔡叔,也会遗憾不能在此筑三间茅屋安居。我吃一顿饭就能饱了,饭前可以吃些薇菜和蕨菜。学生送给我柴和米,帮我脱离厨房难生炊烟的窘况。喝一斗酒,吃一只鸡,尽情歌唱,送走白发之伤。禽鸟与游鱼哪里懂得天道,只要我心中闲适,万物自然与我一样悠闲。悠悠万物未必都和谐美好,暂且以我认为对的为乐吧。
题组四
1. [2020全国卷Ⅲ,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C项,“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错误,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
(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其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放在餐盘中的苦笋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
【诗歌鉴赏】诗歌的一、二句从日常饮食写起,“藜藿”二字极言诗人生活之困窘,这种情况下“忽眼明”三字写出诗人的惊喜,诗人把苦笋比作婴儿,从中可以看出其对苦笋的喜爱。三、四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苦笋的直和苦,也写出如苦笋一样的人的天性高洁耿介。五、六句由对苦笋的赞美自然过渡到对人的赞美,诗人借唐太宗觉得魏征妩媚的典故,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拔出太多,要给它们机会,让它们自由生长。七、八句则借议论表达诗人的观点: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如苦笋一般的人才,让他们自由生长,搏击风雨。
【白话诗歌】 日常盛有粗茶淡饭的餐盘让人的眼睛忽然清亮,只见并列摆在盘中的笋头鲜嫩洁白如襁褓中的婴儿。人们非常了解苦笋正直的天性,这种属性与众不同,其实它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品行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鲜嫩的苦笋拔出太多。像苦笋这样的人才,自古以来都需要慢慢培养才能成长,放手让他们自由生长、直冲云霄,在风雨中争存。
2. [2020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解析]B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错。“娇女字平阳……抚背复谁怜”几句是诗人想象别后三年自己的一双儿女在桃树下的情景,并非“追忆”;且由“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可知,“泪下如泉”的不是诗人,而是“娇女”。
(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解析]A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写自己离家日久,表达了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的思念之情。B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错。“谁种龟阴田”是说诗人由吴地的生产活动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地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说诗人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白绢,写上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水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C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似乎随着南风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酒楼”并非金陵的,而是家乡的酒楼。
(3)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6分)
答: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本题为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意象的意义,诗歌中多次出现“桃树”这一意象,首先要考虑其象征意义。本诗写诗人对故乡及家中儿女的思念,桃树也当与此有关。从诗中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可知,桃树是诗人在家乡亲手种植,显然此树便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是借桃树不断长高,与楼齐平写自己离家时间之久,桃树的长高象征着时间在不断流逝。 第二问要求分析意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桃树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诗人想象故乡那桃树掩映下的酒楼,想象儿女在桃树下行走、垂泪,桃树营造出诗歌优美的意境。结构上,桃树多次出现,诗中情感的抒发大都由此触发,诗人由树及人,抒写对一双小儿女的思念之情,显然桃树是诗人抒情的线索。根据上述分析,分条组织语言即可。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歌以景发端,把自己所在的吴地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已进入三眠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诗人由吴地的生产活动联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那龟山北面的田地不知由谁来耕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担心家中农活无人操持,又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不禁心急如焚。“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写诗人思家心切,仿佛心被南风吹起,飞落到了家中。然后诗人展开想象,描述了家中的情景。“楼东”六句写酒楼东边“我”亲手栽种的桃树已枝繁叶茂,而“我”离家快三年了还没有回去。接下来由树及人,抒发了对一双小儿女的思念之情。“娇女”四句写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看不到父亲泪如泉涌,儿子伯禽和姐姐一起在桃树下玩耍。紧接着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结尾四句点明题意,表达寄托相思之意。
【白话诗歌】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进入三眠。我的家人寄居在东鲁,谁在帮我耕种那龟山北面的田地呢?春天的农事我已经赶不上回去帮忙了,往来江上、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心生茫然。南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落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我似乎看到酒楼东边那株桃树,风摇枝叶拂弄着青烟。这株桃树是我居家时亲手所栽,一别已快三年了。桃树如今应该和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去。我的娇女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折下桃花却看不见我,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和姐姐一样高了。姐弟俩一起在桃树下行走,有谁抚摩着他们的背疼爱他们呢?想到这些我心绪纷乱不宁,肝肠像整天在油锅里煎熬一样。撕片白绢写下我在远方的思念之情,将其投寄到汶水。
3. [2020天津卷,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 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从“果烂”“稻熟”可知,此时应是农忙时节。尾联中的“饷田”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2)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答: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概括其描绘的画面特点。考生从上句可总结出“忙碌”,从下句可总结出“祥和”。
(3)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答: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凸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阐述理由。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理由则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声”或“数声”在营造意境上的妙处。
【诗歌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时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白话诗歌】 绿色藤蔓的光影映照着门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顺着墙角蜿蜒向前。近来雨水很多,庭院中的果子掉落腐烂,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水边的禽鸟很肥。家家户户酿造香醇的美酒准备祭祀,远处传来的一阵阵捣衣声送走了落日的余晖。忽然听到清脆的笛声从牛背上传来,是谁家送饭的人回来了呢?
4. [2020浙江卷,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 江 送 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 柴 侍 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感伤;而《送柴侍御》突出达观,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解析]从“已觉山川是两乡”可以看出《秋江送别》表达了诗人不忍分别的感伤之情;《送柴侍御》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含有虽已分别,但共享同一轮明月的达观之意。题干中的“与……情怀类似”的提示语,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送柴侍御》表达的情感。
(2)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答: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诗歌鉴赏】《秋江送别》诗歌的第一、二句描摹场景,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江面上返乡的船只和江边归家的车马来来往往,排列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们正在眺望彼此。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运用重复的字使诗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美。三、四句写由于离别,江水不只是江水,还是两地的分界线。后两句的议论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感情。
《送柴侍御》 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气轻快,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起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相“接”,但毕竟是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承接上文。诗的第一句写两地相近,三、四两句写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鲜明的个性。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蕴含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白话诗歌】《秋江送别》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和江边归家的车马来来往往,排列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们正在眺望彼此。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地方。
《送柴侍御》 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青山一路相连,你我沐浴着相同的风雨,头顶同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5. [2020江苏卷,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答: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筛选出诗中关于常州的诗句,然后将有关常州的信息加以概括整合。由注释可知,兰陵代指常州,由颔联可知,常州农事荒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一个接一个,官员来了又走,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由尾联可知,常州有山有水,自然风景优美。
(2)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确定答题区间是后两联,然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进行分析。“常恐劳人”表达作者对常州百姓劳苦的担忧和挂念,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忽逢”说明沈康将要前往常州做官,表达作者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殷勤”表达了作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白话诗歌】 我在常州任职已是旧事,向你介绍一下常州的风俗民情。沟渠田埂一半荒废,田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很多,但是市井百姓生活贫困。我时常忧虑你看轻自己寒士的身份,忽然碰上你受到朝廷重用,获得显贵的身份。情意绵绵地说了这么多,离别在即,仍感到不舍与惆怅,最怀念的是常州荆溪两岸优美的风景。
题组五
1. [2019北京卷,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C项,“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2)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B项,第一首诗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不是对“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C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3)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诗歌鉴赏】[其一] 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