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Ⅰ》第2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滕州一中西校 郑伟
课型:新授课 使用时间:2013年10月15日
授课日期 2015年10月18日 课题名称 《化学必修Ⅰ》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诱思探究、先学后教、反馈纠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电脑、实物投影、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类物质进行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典型特例。2. 初步建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并初步掌握以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2. 学会组内分工、组间交流、总结概括的交流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养成敢于大胆设想、探索、创新和严密推理、严谨求实的科学习惯。2. 体验交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怎样分类?2、翻开课本34页,把活动探究中的试剂进行分类。 学生回顾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引入新课,检测学生对分类方法掌握的情况
设问 追问:这些物质间有怎样的关系?其中的一类物质能与别的哪类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思考回答 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
讲述 本节课,我们就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先以铁为例探究金属的性质。 学生认真聆听
讲述 我们已经学过的Fe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注意发生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类别特征
板书 2、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3Fe + 2O2 =Fe3O42、金属与酸的反应Fe + 2HCl=FeCl2 +H23、金属与盐的反应Fe + CuSO4 =Cu + FeSO4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另找其他学生讲评。学生做好笔记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讲述 铁是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上述三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发生反应,其它一些金属也有类似的性质,这几类反应是金属的一般通性。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学习了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分类法。下面我们首先将课本34页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其它类别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程式。 学生讨论将试剂分类 让学生感受分类方法
总结 1:盐类、NaCl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CuSO4溶液2:酸性氧化物、CO23:非金属、木炭、氧气4:碱、NaOH溶液、Ca(OH)2溶液 5:碱性氧化物、CaO、CuO6:酸、稀盐酸、稀硫酸 学生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 下面我们分六组根据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分别讨论、预测各类物质的性质。第1组:讨论盐类的性质第2组:讨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第3组:讨论非金属的性质第4组:讨论碱的性质第5组:讨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第6组:讨论酸的性质 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各类物质的性质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团队精神。
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表格设计的能力
讲述 请大家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完成讨论内容。
板书 (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 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各组同学的成果后,投影示例 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补充或改错 一定要让学生对于各类物质的通性掌握住,有利于指导引领整个高中的学习。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着什么样的转化关系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 学生填写表格 更加直观的清楚各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讲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P35页,思考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和以类别研究物质间反应的意义。 学生自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2)制备有关物质。(3)鉴别物质。(4)提纯物质。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做好板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
设问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板书 2、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3Fe + 2O2 =Fe3O42、金属与酸的反应Fe + 2HCl=FeCl2 +H23、金属与盐的反应Fe + CuSO4 =Cu + FeSO4(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三)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2)制备有关物质。(3)鉴别物质。(4)提纯物质。
作业 1.进一步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根据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1)制备一种物质。(2)鉴别两种物质。(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课后反思 本课时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充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构建物质间的关系体系,但可能会因为学生初中在各物质的转化关系上掌握的还不很好,因此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地给予指导,有些内容可以容是安排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一定要在课外督促和帮助学生切实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因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再加上课堂内容较多,时间紧张所以这部分内容没有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如果能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课题: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课时: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3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单位:枣庄八中南校 主备人:种法全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5年 10 月 19 日,
教学模式:三段六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制备。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胶体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的制取等实验或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知识地位: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山东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化学学科里面关于胶体有以下要求:了解胶体性质【如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下和胶体相关的简单问题(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
2、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
3、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4、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引言: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一些重要的混合物--【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油水乳浊液。
【提问】1、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指导阅读】课本第35页第二段,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阅读课本,完成分散系的相关概念。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完成投影上表格
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氯化钠溶液
泥水悬浊液
植物油和水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提问】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入胶体。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胶体的概念
【板书】三、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注:胶体的分散质又称胶粒。
常见胶体:Fe(OH)3胶体、AgI胶体、淀粉胶体(溶液)。
生活中常见胶体:牛奶、豆浆、土壤、有色玻璃、云雾烟等
【提问】:胶体、溶液和浊液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呢?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随着教学过程---(分步)-- 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高分子
实例 酒精、氯化钠溶液 石灰乳、油水 Fe(OH)3胶体、淀粉溶胶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均一、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较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不能 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静置沉降或分层 丁达尔效应
【思考】①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②如何迅速高效的区分它们呢?
【板书】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演示实验:用激光照射装有Fe(OH)3胶体、氯化钠溶液、AgI胶体的实验盒。
学生观察并总结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胶体、AgI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思考】试着结合教材26页内容解释—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
【投影】:直观展示光通过胶体发生的散射现象。
【总结】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丁达尔现象。例如:清晨在密林里面看到的缕缕光束、夜晚都市的霓虹灯。
【过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光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
【多媒体演示】电泳实验(见课本37页)
【思考】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变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1、通电后,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
2、说明Fe(OH)3胶粒是带正电荷的。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小结】电泳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板书】2、电泳现象
【思考】(1)为什么胶体微粒带有电荷?(2)胶体带不带电呢?(3)所有胶体的胶粒都带电吗?(4)为什么胶体比较稳定?
(知识点击、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胶体微粒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胶体微粒带上正电荷,但是同种胶体的微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它们间互相排斥所以胶体比较稳定。胶体带不带电。
【讲述】简介电泳原理的应用
1、电泳电镀,简述方法。
2、溶胶也可发生电泳现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业中,通高压电于含烟尘的气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学生倾听、思考。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过渡:【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胶体稳定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有针对性地想出办法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呢?
归纳总结,出示探究方案:(投影)【Fe(OH)3胶体进行聚沉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
总结:【板书】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 2、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4、搅拌。
【指导阅读】教材第36页第3段,同学们思考: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胶体聚沉的原因:可溶性盐产生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胶体微粒所带的电荷中和,从而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
【讨论】胶体聚沉现象及应用:盐卤点豆腐、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河流三角洲、墨水混合失效等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7页(知识点击)胶体与渗析
【多媒体演示】实验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习胶体的渗析原理。
【讲解】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思考: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渗析的应用】血液的透析、胶体的提纯、海水淡化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请同学们结合教材39页习题4学习胶体的制备。
【讨论总结】1、Fe(OH)3胶体制备的过程
2、制备过程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两位同学没有制得胶体
【指导实验】 制备Fe(OH)3胶体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不可持续加热、否则不会制得Fe(OH)3胶体。
【知识回顾与小结】
1、分散系
2、胶体的性质: a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b电泳(胶粒带电)
C 聚沉(加热、加入强电解质、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d 渗析
【结束语】漫步在清晨的树林里,屡屡阳光透过枝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铺撒在地面上;夜晚漫步于繁华的都市街道霓虹灯闪烁;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这些都是胶体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的几许魅力。留心我们身边的现象、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更加美丽的未来。
板书设计: §2—1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3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分散系的概念 分散系的分类
2、胶体定义: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3、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电泳
(3)聚沉与聚沉方法:
a、加入电解质 b、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c、加热。 d、搅拌。
(4)胶体的提纯——渗析
(5)胶体的制备
【当堂达标】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分散系中不属于胶体的是 ( )
A. 烟 B. 牛奶 C. 氯化钠溶于水 D. 蛋清
2.“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溶液一定能导电 D. 所得溶液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3. 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割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 )
A. 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D.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B.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固 C. 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
A. 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 B. 在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过程中用力搅拌出现了沉淀。
C. 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道
D. 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5、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I3溶液,可行的方法 ( )
A.过滤 B.蒸发 C.加入适量的盐酸 D。渗析
二、综合提升
6、下列关于溶液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而胶体是带电的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一束光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路,前者则没有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
7、Fe(OH)3胶体和FeCI3溶液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不能稳定存在
8.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溶胶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溶解。这种液体是( )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
【作业布置】1、课本P39 T4上交作业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P32第二课时
3、预习第二节电解质完成学案课前预习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复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中重要的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学习分散系的定义和组成让学生认识分散系的分类学习胶体的定义领会胶体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胶体的性质的实验探究,结合课件、图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胶体性质的奥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力争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创造性的科学。本节课教学定位准确,实验现象明显,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训练建构,突出重点,讲练结合,课堂紧凑,效果良好。课外辅导发现,学生知识落实欠佳,胶体性质模糊不清楚的情况还存在。究其原因还是讲得多,把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权利给剥夺了,结论给出来的急,这是不足之处。以后要多引导自学,让学生交流研讨展示结果,师生共同点评,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亲自感知知识、获取知识。
浊液
100nm
胶体
1nm
溶液元素与物质世界
主备人 张红云 (枣庄一中西校)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二.教学重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自主探究】(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探究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探究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展示给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物质只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研讨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3)若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探究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不要求全体同学掌握)
3.【成果展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可以拓展介绍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再次拓展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学习与评价:
应用《迁移*应用》中的问题1,让同学们对人家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后进行开拓学习:
迁移*应用:
1.学习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后,一位同学用图下图对有关知识进行了总结。
你对这个图示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吗?
应用《迁移*应用》中的问题2,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同时也为下一课时的物质分类预设思想:
迁移*应用:
2.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分别含有这些价态元素的常见物质吗?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
说明:问题2是元素存在形态的结论的创新应用,所以要求学生:
将硫元素的不同价态物质按问题1的模式进行绘制图示;并希望同学们以其它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数轴法等);
再举一、二元素进行交流(如N元素)。
【板书】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板书】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学生讨论、回答】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小结】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回顾
【作业】课后习题。
【反思】
例1.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只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
例2.请利用分类法把下列几种物质进行分类,
CaCl2 Ca(NO3)2 KNO3 K2SO4 KCl
【即时测试】
农夫山泉水瓶上部分说明文字,列出了该饮用水的理化指标。这里的钙、镁、钾、钠是指
A. 原子 B. 分子 C. 单质 D. 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由
A.同种物质组成 B.同种元素组成 C.同种分子组成 D.同种离子组成
3、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合成一种新型的氧分子,其化学式为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O4分子由2个O2分子组成 B.O4是一种单质
C.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 D.O4是一种化合物
4、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熟石灰、金刚石
C.干冰、铜、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5、下列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
A、FeCl3 B、CO2 C、HCl D、CuCl2
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分类组合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C2H5OH H2SO4 NaHCO3 CuO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F2 Na2O2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课后反思:在初中阶段已对元素与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较为基础,因而在教学上这部分安排了较少的时间,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给予适当引导,这样安排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物质的分类是本节的重点,在已有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深入,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运用物质分类的实际意义
含氯物质
纯净物
含铁物质
含铝物质
含氧物质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单质
单质
……
元素
游离态
化合态
化合态
化合态
游离态
游离态
游离态
铁元素
铝元素
氧元素
氯元素
化合态
金属Fe
Fe2O3等
金属Al
AlCl3等
O2
Al2O3等
Cl2
FeCl3等
S(游离态)
—2
0
+4
+6
Na2S
H2S等
SO3
H2SO4
Na2SO4等
SO2
H2SO3
Na2SO3等
化合价
化学式
化合态
FeO Fe3O4
氧化物
黑色
白色
FeSO4
FeSO4·7H2O
多
彩
多
姿
的
铁
世
界
uO
CuO
uO
化合物
盐
绿色
Fe (OH)2
碱
白色
碱
Fe(OH)3 FFFFFFeFe(OH) ()(OH)2 (OH)2
砖红色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酸、碱、盐
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溶液
浊液
胶体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