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13: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目录
课标定位:
1、知道法西斯主义的出现及其特点,知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和扩张的基本史实。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重要意义,能够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产生的世界性影响。
3、知道雅尔塔体系的内容,能够正确评价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的建立。
素养阐释:
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结合史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时空观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3、【家国情怀】分析雅尔塔体系的特点,理解国际地位与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所谓法西斯主义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2、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售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行了“新政”,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史料实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回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仅为文末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
史料实证: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2、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史料实证: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和美苏两国的中立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嚣张气焰。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有会员国全体大会、国联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实行全体一致原则,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时,国联并没有发挥出他的制止战争作用。
史料实证:国际联盟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2、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背景汇总: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3)直接原因:1929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挫伤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引发政治危机,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乘机夺取政权。
(4)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和美苏两国长期保持中立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
(5)一战后形成的国际联盟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洲策源地:经济大危机之后,日本法西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国内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趁机夺取政权,对内实行恐怖暗杀,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还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妄图征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形成了亚洲战争策源地。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欧洲战争策源地: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 经济落入低谷,社会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心,法西斯迅速发展。纳粹党形成并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尔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制造“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尔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达全球阶段。 转折点 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称为亚洲战场的转折点。 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战争基本状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影响
材料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遭受重创,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国力受到严重消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昔日的欧洲强国变成了世界二流国家。
欧洲实力衰落,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材料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稍逊于美国,但是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国际格局由欧洲中心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新兴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作为一只重要的政治力量崛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影响
材料四: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经济方面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建立了联合国,用于协调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纠纷。
全球机制建立,利于协调国际纠纷,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平。
材料五:由于战争的需要,在战争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依靠新科学技术的新式武器,原子学、生物工程制药、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红外线制导、卫星制导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
材料六: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要激烈得多,欧洲满目疮痍,亚洲的传统古国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创伤,其它地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伤害,死亡人口之多前所未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应用使人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
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灾难,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呼声高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格局变化:欧洲实力衰落,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格局由欧洲中心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第三世界: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新兴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作为一只重要的政治力量崛起。
全球机制建立:利于协调国际纠纷,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平。
科技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
战争反思: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灾难,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呼声高涨。
二战的影响汇总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会议 时间 参与国家 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 中美英 发布《开罗宣言》,宣告了日本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岛屿以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给中国,以及商谈了战后处置日本的相关问题。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 苏美英 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商谈战后德国处置问题及战后国际组织设置事宜。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商谈战后德国处置及安排战后世界示意,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苏美英 发布《波茨坦公告》,商谈战后欧洲安排及争取苏联尽快向日本宣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内容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P106)
重新确定欧亚格局的版图: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
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承认朝鲜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成立联合国;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评价)
材料:由于在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美苏两级对立为基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也就终结了,但在东亚情况则要复杂一些。雅尔塔体系的消解似乎开始得更早,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代史:1500-2007》
积极: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民主、独立原则,促进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孕育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消极:雅尔塔体系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强权政治仍然影响着局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联合国的成立
时间: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将制裁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四、思维导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二战的原因
二战的过程
雅尔塔体系
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扩张
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和美苏保持中立
开始: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全面爆发: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规模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协议书。
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内容
联合国的设立
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