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学时
1.标题:精卫填海
2.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神话单元,通过四篇故事带学生感知神话的魅力。这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带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后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做准备。单元的习作要素为“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习作以“我和 过一天”为题,带学生将对神话的想象具象出来,化为一篇想象力丰富的习作。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将会以“神话世界一日游”为任务群的主题创设情境,将《盘古开天地》与《女娲补天》统合为“开天辟地故事游览日”,《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则统合为“英雄故事游览日”,带学生共同感受不同类型神话故事的奇幻色彩,充分放飞想象。
本课选择的是单元的第二课《精卫填海》,这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讲述了精卫在溺亡于大海后,为守护其他人不被大海淹没,持之以恒的衔石填海的故事。本课通过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以学习任务单为引导,在深入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同时感受精卫的形象,体会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精卫精神”。
(2)语文要素培养
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本课的核心内容为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能对文言文这一文体有更明确的认知,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朴素愿望进行感知,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故事分析中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等不同方式,充分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对同伴的评价中获得审美经验,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3)跨学科融合教学
结合新课标中“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本课在设计时将由单课设计转变为学科融合式课程,将落点放在“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在对精卫填海原因的感知中带着学生共同了解大海,感受人类生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在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中带学生对精卫的愤怒进行更明确的认知;在对精卫填海过程的认知中,通过让学生回顾数学课程中的“吨”的认识,让学生用已知数学知识去估算填满大海需要的石头的重量,借助跨学科数学的融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精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培养,能更好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育人理念渗透
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科育人。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知的问题去探索未知,在思考中探究,在体会中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与学校的育人理念“善思尚德”不谋而合。
3.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征
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在不断递增,自律性和专注力不断增强中,已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能够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度较高。
(2)学生已有经验
语文知识学习: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司马光》《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感知。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
学科融合学习:生活中,学生看到过蔚蓝的大海,领略过它的过无边无际;在一个月前的数学学习中,认识了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吨”的庞大。
(3)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现状,通过精卫到底需要多少吨的石块才能将海填满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佩服精卫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品质。
(4)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不够正确。课堂进行中,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利用课后的注释和字义理解句意,体会精卫的精神。学生对庞大的数字很难估算,可以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表达。
(5)学生预计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对大海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入地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4.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随文学习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了许多带有生字的词语。同时,在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填海的操作体验、换算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大海的浩瀚以及精卫填海的不可能性,感受到精卫的精神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对阅读神话故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发现和探索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5.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意,能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力读懂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述完整。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活动的自主探究,了解大海的浩瀚,明确精卫填海的不可能性。
6.学习评价设计
《精卫填海》课堂
评价人: 互评者: 年 月 日
自主评价1.我对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继续探索,寻找神话故事更多的奥秘。
2.我愿意自觉、主动的进行故事学习,养成了主动学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我在与同伴共同探究与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到了精卫填海的不可能性,体会到了不同学科融合的乐趣。
同伴互评1.我认为他/她在课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能正确对文章进行断句、翻译,知识学习扎实。
2.我认为他/她能够主动与同伴合作,能帮我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也能及时和同伴沟通。
3.我和同伴为他/她提出的问题,他/她能积极、主动解决。
教师点评1.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愿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对本课的重难点能够进行深入感知。
3.学习兴趣高,课堂配合程度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较好。
我学到的内容
课堂活动总星数 ( )颗星
教师有话说
7.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当神话照进现实,是否可以借助现代化科技的力量完成。
2.屏显:精卫鸟:“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上古传说中的神鸟。”
教师出示课件,讲解“精卫”是神话中的一种鸟,从课题“精卫填海”,想一想精卫鸟是否能够将大海填满。
1.发言讨论,结合已知的神话故事,想象有哪些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去完成的。
预设:孙悟空腾云驾雾,现在人们可以借助飞机、滑翔伞等工具飞上蓝天。
2.共同进行猜想,调动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齐读课题,进入课堂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到一些神话故事,通过问题一,引导学生想象现代科技是否可以完成神话中的内容,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性;接着讲解课题大义,结合问题一引导学生思考,并将本问题贯彻整节课,做到课堂连续性。 3分钟
随文识字,感知大意 (一)字斟句酌——随文识字
屏显:精卫鸟:“看来你们已经知道我想要填满大海,你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去我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1.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接触了文言文,回忆一下,你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
板书:字词、翻译、朗读、解析
2.自读课文,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难懂的词、句,将不理解的词、句标记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3.借助字源解说,带学生共同认识“日”和“曰”的不同。
出示“少女”与“女娃”,请学生共同思考古今含义,感知古今异义,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再次自读课文,将读音读准,教师巡视指导。 1.结合学习经验,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字词、翻译、朗读、解析等方面。
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难懂的字句,并将不理解的标记出来。
3.通过字源的分析认识“日”与“曰”。
分别分析“少女”与“女娃”的古今异义,感知语言特点。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本环节我借助情景请学生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板书,为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
四年级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初步自学能力,本环节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解决部分字词句,再对两个重点字词的分析中,学生会深入明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8分钟
(二)出“口”成章——巧妙断句
1.出示学习任务一,请学生共同为文章寻找不同的断句方法。
《精卫填海》学习任务一
①组内分工合作,为文章中的每一句寻找不同的断句方法。
②在小组内进行评选,选出你认为最标准、含义最明确的断句。
③同伴合作,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将自己读的不够流利、准确的语句多次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请各小组分别进行分享,共同选出最标准的一种断句方式。
教师明确不同断句带来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明确断句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读好断句。 1.小组合作,共同为文中的句子选择断句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分享,共同点评,明确断句带来的不同含义,明确断句方法。
3.与教师共同朗读,读好断句。 在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分享中感受不同断句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与含义,在趣味阅读中学生能够很好的明确断句的重要性,为后续文章朗读与翻译打下基础。 5分钟
(三)只可“意”会——翻译文章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请学生合作完成。
《精卫填海》学习任务二
①小组合作,选择共同翻译或分工翻译的方式,结合断句,将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
要求:文意通顺,内容完整。
2.请学生合作展示译文,其他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翻译最准确的小组。
3.教师对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纠正,师生进行合作朗读,共同明确文章内容。
①教师读原文,学生读译文,师生合作进行朗读。
②班级分为两个大组,一组读原文,一组读译文,共同明确文章内容。 1.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共同将文言文进行翻译。
2.合作通过情境表演、对话朗读等方式进行翻译展示,并对其他小组的翻译成果进行点评。
3.聆听教师的讲解,合作朗读明确文章内容。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翻译的感知会为后续理解文意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本关,我出示学习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共同翻译或分工合作的方式,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这样的方式能很好的带学生感知文言文翻译方法,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 5分钟
融合感知,解读文章 (一)精卫鸟怎么想
屏显:精卫鸟:“看来你们都会阅读完关于我的故事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填海吗?”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三,请学生共同思考,合作学习。
《精卫填海》学习任务三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会怎样进行填海活动?
明确:精卫前身为炎帝的女儿女娃,因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为精卫鸟,因其对大海的恨意而开始用石子和树枝填海。还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挑战和保护,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态观念。
2.教师出示地图、精卫鸟详细资料,请学生小组讨论,从距离、精卫鸟体积来推测精卫鸟需要来回跑多少次。
(二)精卫鸟怎么做
1.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在填海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它会怎么做,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
当_______时,精卫鸟想:_______________(可加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2.引导学生尝试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对精卫填海的活动原因与现实性进行辨析。
(1)出示小石块与树枝,请学生尝试称量其重量,并感知500毫升水的重量。
(2)将500毫升水与大海相比较,请学生思考大海可能会需要多重的物体才能填满,并请学生结合“吨”的概念进行计算。
(3)请学生共同进行换算,感知填满大海需要多少小石块和树枝,明确精卫填海的不现实。
(资料:西山指山西省长子县发鸠山
山海经中东海指日本海
相距2200公里左右
精卫是一只体型较小的鸟类,身长约15-30厘米左右
以上资料出自百度百科) (一)精卫鸟怎么想
1.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资料集,小组讨论从距离、精卫鸟体积来推测精卫鸟需要来回跑多少次。
(二)精卫鸟怎么做
1.思考精卫鸟在填海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它会怎么做,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
2.利用资料测算出海水的面积,再计算出需要大概多少吨的东西才能将海水填满。
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有明确感知后,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数学、地理学科相联系,带学生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围绕语文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能很好的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12分钟
辨析英雄,故事表演 1.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要把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传承至今?精卫是怎样的精神象征?
请学生思考。
2.请学生尝试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总结文章内容,回归语文要素。
3.出示头饰,请学生思考“面对让它溺亡的大海,精卫会有怎样的心情?在填海过程中和大海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尝试合作编排简单的剧本,对《精卫填海》的故事进行表演。
4.出示资料:美济岛、胶州湾,总结填海对国家经济、生态带来的好处。
5.请学生总结收获,自然结束课堂。 1.深度思考,说说自己心中的精卫形象。
2.尝试用一句话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回归语文要素的感知。
3.合作进行剧本编排,并进行表演。
4.观看资料。
5.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 在学生对文章有明确认知后,请学生辨析思考神话故事传承的原因,会更好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感知精卫精神,将精卫填海故事进行扩充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扬精卫精神,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7分钟
8.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字词 翻译 朗读 解析
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与人类的关系
大海
填平的难度之大
9.作业设计
(1)如果将这个故事搬运至教室,你会用怎样的方法将它表演出来?和同伴说一说,试着策划并在下节课进行表演分享。
(2)精卫的坚持不懈在现代被总结为“精卫精神”,你指导它具体指的是哪一类型的人吗?试着在生活中找一找,将他们记录下来。
10.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全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析为主,借助六个教学环节带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精卫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合理的教学支架,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为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学习与数学、地理学科间的联系,学生对精卫的形象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以语文为主的课堂没有偏离学习主题,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对神话人物有了更加明确、系统、理智的感知,明确了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学科融合的效果相对理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都进行了充分的养成,在学生的课堂互动效果与练习中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能有明确的感知,课堂效果相对较为理想。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对于多学科的融合,学生在起初相对较为迷茫,教师的引导不够明确,学生到了开始实践计算、观察时才充分进入了学习氛围,课堂出现短期的教学“真空期”,学生的反馈不够理想,需要对学科进行进一步恰当、自然的融合。
四、专家点评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及义教新课标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点评,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