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8 22: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睁眼看世界,那么近代以来思想如何变化呢?通过本课学习
【讲述新课】
开眼看世界(课件3—6)
学生看ppt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教师总结:在出示正确答案
老师讲述: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课件4—11)
出示ppt总结洋务运动的背景
老师概括为: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问题解答:“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 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问题解答: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过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课件12---22)
出示ppt学生看材料概括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老师总结: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提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②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以烘托课堂气氛。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物 著作 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探究1: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探究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3: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
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板书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