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8 22: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影像素材较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现实性这个特点来行组织教学,课前提示学生学习,重点启发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思考,理解其新时期理论探索对中国社会巨变的作用,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自己对理论探索的感受。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件1--4)
有几组图片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讲授新课】
出示ppt,学生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引出邓小平理论定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简而言之,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
【合作探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有那些?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
(2)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3)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
(5)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的总结。
一、伟大的转折 (课件9---11)
1、形成背景:
提示:请学生们阅读教材P86页第一段及“历史纵横”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两段材料,思考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学生思考后展示参考答案:
(1)实质:坚持“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21世纪教育网
(2)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3)“文革”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出现“徘徊”局面。
教师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第一个背景是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
过渡:这种状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急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来突破这个禁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2、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a.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b.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伟大宣言书的提出
1978.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内容: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意义: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学生看书,从书上找出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老师展示答案: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课件12--22)
1、提出: 1982年中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学生在书上划出相应内容)
2、 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给学生解释概念:
【知识拓展】: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四项基本原则指的什么?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3、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内容: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合作探究】(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老师最后总结:(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7)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讲的内容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请同学思考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老师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老师提问: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什么作用?
老师点拨: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件23--28)
教师:阅读教材P88 第三目第一自然段,归纳其产生的背景?
1、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形势: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国内发展: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A.社会各方面: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创立过程:
(1)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形成:2001年七一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1世纪教育网
(3)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三个代表”
老师概括:
“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本课小结】
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论又指导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希望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多媒体展示下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
思考:(1)“两个凡是”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2)形成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3)“两个凡是”的错误会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