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22: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4.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
2.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数的趣谈》等。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3.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漂移(piāo) 俯冲(fǔ) 岛屿(yǔ)
褶皱(zhě) 携带(xié) 两栖(qī)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4)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4.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6):由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总结全文,突出主旨,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
5.学生小组讨论
1、结合全文理解第1段的作用。
开头这两句是议论句,点明主旨,总领全文,是全篇行文
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
联系,暗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肯定”一词,表明作者对
这个观点的支持。
2、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南极海岸附近发现恐龙化
石,在令人信服的同时,也为下文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3、“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会不会不适应南极气候。
②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个大陆上去的呢?
5.对于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推论?
答:第6段“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6.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请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南极发现恐在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板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个大陆去的呢?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块大陆都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推理论证 得出结论
例如:(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漂移) (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6.理解分析:
1、怎样理解第4段“如果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这句话?
这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表明作者的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个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最终得出大陆在漂移的结论。而这个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问题提供了答案。由此可见,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发现、解决新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会有所启迪。
2、本文的说明方法。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说明方法:
1. 举例子:如列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
2. 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化石与其他大陆的恐龙化石进行比较。
3. 打比方:将板块构造比作拼图游戏。
4.列数字: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
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④“到 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⑤“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七)拓展延伸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第一组:⑴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大冰箱——打比方——生动,通俗易懂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所有、似乎、都——准确,严谨
第二组:能不能把“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换成“可能”,为什么?
不能,“肯定”是绝对情况,没有例外,而“可能”表推测,是某些有影响某些没有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用在此处无法表达肯定的意思,因此不能替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既有科学性,也观照了科普性质,将逻辑鲜明的思路阐述得简洁清楚,这和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
(八)板书设计
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
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念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说明文,了解了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科学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十)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