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24浙江新中考科学复习第二轮 运动和力专练 | | |
格式 | doc | ||
文件大小 | 682.5KB | ||
资源类型 | 试卷 | ||
版本资源 | 华师大版 | ||
科目 | 科学 | ||
更新时间 | 2024-04-28 14:07:43 |
因此选择D
9. 【答案】C
【解析】难度 中等 考点 流体压强
答案 C
解:由图中实验装置可知,将吹风机对准竖管上端管口向下吹风,由于竖管口越来越粗,所以风的流动速度越来越慢,即最上端的空气流速快、水平玻璃管左端开口处压强小,最下端的空气流速慢、水平玻璃管左端开口处压强稍大。三个乒乓球右侧的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产生向左的压强差,且压强差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三个乒乓球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会向左运动,所以会产生三个乒乓球向左运动的位置不同的现象。
A、高压锅利用了密闭气体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与上述原理不同,故A不合理;B、由上述解析可知,三个玻璃管的左端口处,c处压强最大,a处压强最小,故B不合理;
C、增大吹风机的风速,三个玻璃管中的压强差均增大,所以乒乓球向左移动更明显,故C合理;
D、增大水平玻璃管的直径,管越粗,相当于降低管口处空气流动的速度,三个玻璃管中的压强差会有所减小,乒乓球向左移动会变得不明显,故D不合理。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答案 C
解:A、小球接触弹簧向下运动过程中,受到弹簧向上弹力的作用,但刚开始弹力小于重力,合力的方向仍然向下,小球做加速运动,故A描误;
B、小球接触弹簧向下运劭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减小,小球的动能减小,小球的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同时小球的高度变低,所以重力势能减小,因此小球的机械能减小,故&错读;
C、小球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与弹黄弹力作用,在此过程中,向下的重力大小保持不变,刚开始弹力小于重力,台力的方向仍然向下,当弹赞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弹力等于重力时,台力为零,弹黄继续被压绪,弹力大于重力时,台力方向向上,小球所受的合力先变小后变大,故C正确;
D、小球刚接触弹簧时,弹力小于重力,物体还在进行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还在增大,故D措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80m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8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12s,由于甲所用时间小于乙的时间,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C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都为6s时,甲运动的距离为60m,乙运动的距离为40m,6秒后两车相距10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60m﹣40m﹣10m=10m,即出发前乙应在甲前方10m处,6s时甲在乙前方10m,运动过程中两车一定相遇;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6s时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为100m,此时两车相距10m,若两车未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110m,若两车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90m。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P1、P2的时间间隔为1.8秒,根据图b所示P1、P2的间隔的格数,可求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2)由图b可知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间的时间,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传到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前后两次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
图b中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8s,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1.8s×=0.2s;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用的时间t1=×0.2s×3=0.3s,
由于v=可得: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t1=340m/s×0.3s=102m;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用的时间t2=×0.2s×2=0.2s,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t2=340m/s×0.2s=68m;
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102m﹣68m=34m。
故选:B。
【点评】汽车在接收到信号之间的距离,要通过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求出。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1.8秒,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1.8秒。要从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
13.【答案】D
【解析】【解答】解: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大气压强为p0,
左边空气的压强为p左=p0﹣h1,右边空气的压强p右=p0+h2=p左+h,则h=h1+h2。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甲图拉力向左,如果此时物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则物体不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因此甲图的物体向右做减速直线运动。
乙图拉力向右,如果物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则物体不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因此甲图的物体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
丙图拉力向上,当拉力F和支持力、物重三个力平衡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若水平方向受平衡力的作用,则物体可能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压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分析】(1)根据图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得出对应浮力与重力、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关系;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m排g,要判断m排大小关系,只需要判断物体受到的浮力关系;
(3)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本质是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可得到物体对水向下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在柱形容器中,物体放入或取出后容器底部变化的液体压力就等于物体变化的浮力。
【解答】解:BC、A物体沉底部,物体受到的浮力F甲<GA,液体密度ρ甲<ρA,
B物体悬浮,物体受到的浮力F乙=GB,液体密度ρ乙=ρB,
C物体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F丙=GC,液体密度ρ丙>ρC,
因三个小球完全相同,可得到三容器中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丙>ρ乙>ρ甲;
也可得到三容器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
F浮=G排=m排g,三个物体排开液体质量的大小关系是:m甲<m乙=m丙,因此三个正方体所受浮力大小关系:F浮A<F浮B=F浮C,故BC错误;
A、因为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因此A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于浮力;但由于A物体下表面深度深但是液体密度小,所以其A和B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不确定。C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零,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等于浮力,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关系可能为:FA=FB>FC,故A正确
D、在柱形容器中,物体放入或取出后容器底部变化的液体压力就等于物体变化的浮力,即F液压=ΔF浮,由于三个正方体所受浮力大小关系为:F浮A<F浮B=F浮C,因此取出一个正方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的大小关系是:ΔF甲<ΔF乙=ΔF丙,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答案】(1)大于;(2)变大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当下压活塞时,壶内气体的体积会变小,同时,壶内气体的压强会变大,大于壶外的大气压强;
(2)由于壶内气体的压强变大,所以,壶内气体对活塞产生的向上的压力也变大,则向下压活塞的力F也会逐渐变大。
故答案为:(1)大于;(2)变大。
17.【答案】980;充满水;车里充满水时,水对车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减小,于是就可以打开车门。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即可求出水的压强;
(2)由于最初轿车沉入水中时,车内没有进去水,此时车外水的压力大于车内空气的压力,由这个压强差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门打不开,待水进入车厢后,随着车内水面升高车内的压强随之增大,故车内外的压力差变小了,则车门反而打开了。
【解答】解:(1)车门底部处在水下10厘米处,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9.8N/kg×0.1m=980Pa;
(2)轿车沉入水中时,水对车的压强大于车内空气的压强,会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当车门受到水的压力为9.19千牛时,打不开车门,是由于此时水对车会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待水进入车厢后,随着车内水面升高,虽然车门受到的压力增大到10.06千牛,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即此时车里充满水,车内的压强增大了,这样车内外的压强差变小,水对车会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减小,于是就可以打开车门。
故答案为:980;充满水;车里充满水时,水对车产生一个向车内方向的压力差减小,于是就可以打开车门。
【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8.【答案】滑动;压力增大
【解析】【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的种类.
【分析】(1)当物体与接触面之间仅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并未产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称为静摩擦;
当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已产生相对运动,且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相对滑动,这种摩擦称为滑动摩擦;
当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并未直接接触,中间隔有可滚动的物体,如滚珠、圆柱或滚针等,或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自由滚动,这种摩擦称为滚动摩擦。
(2)增大摩擦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解:盖子与瓶子直接接触,并产生了相对滑动,所以盖子与瓶子之间的是滑动摩擦;
瓶盖越拧越紧,压力变大,盖子与瓶子之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是由于压力增大使摩擦力增大的缘故。
故答案为:滑动;压力增大。
【点评】此题考查摩擦力的分类、增大摩擦的方法,难度不大,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19.【答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P1。
【解析】【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1)力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进行解答投掷壶的压强的问题。
【解答】解:
(1)两只冰壶相撞后偏离不同方向,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由于投掷壶的转动,周围空气也随之绕投掷壶转动。对于投掷壶(图乙),由于投掷壶的旋转,投掷壶上方空气随之向右运动,但同时投掷壶向右运动,则空气相对于投掷壶向右运动,空气和投掷壶带动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同,增大了空气的运动速度,投掷壶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由于投掷壶的旋转,带动投掷壶周围空气逆时针转动,投掷壶下方空气随之向左运动,但同时投掷壶向右运动,则空气相对于投掷壶向右运动,空气相对于投掷壶的两种运动作用相抵,投掷壶下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故P1<P2。
故答案为:(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P1。
20.【答案】等于;2;惯性。
【解析】【考点】摩擦力的大小;力与图象的结合.
【分析】(1)由图乙的v﹣t图象可以知道,在0~2s内,物体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分析回答;
(2)由图乙的v﹣t图象可知在4~6s内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不变确定故摩擦力不变,据此分析;
(3)拉力突然撤消时,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滑行。
【解答】解:(1)由v﹣t图象可知,在0~2s内,物体速度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二力平衡,所以物体受到的阻力等于推力;
(2)由F﹣t图象可知在4~6s,推力F=2N;由v﹣t图象可知,在4~6s内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推力F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滑动摩擦力等于推力,即f=F=2N;
由F﹣t图象可知在2~4s,推力F′=3N,根据v﹣t图象可知此时物体做加速运动,但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物体与地面间的压力不变,故滑动摩擦力不变,则在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仍然是2N;
(3)若6秒后,撤去拉力后,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故答案为:等于;2;惯性。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图象问题的分析能力及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关键。
21.【答案】A;小
【解析】【考点】力的三要素.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图中关门太快,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太明显,因而考虑从力的三要素改变。
【解答】解:关门太快,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太明显,建议一:改变重物悬挂的点,选择靠近转轴的A点,使得力臂减小,减小转动的效果。
建议二:改变重物的质量,选用质量小的物体,改变力的大小,改变转动的效果。
故答案为:A;小。
22.【答案】①膨胀变大;②明显变大;③会落下来;塑料板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塑料板会落下来,水会流出来。
【解析】【分析】对三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它们都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影响,当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罩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
【解答】解:①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气球内压强大于外部压强,气球会膨胀变大;
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物体受浮力减小,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G﹣F浮,重力不变,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要增大;
③塑料板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塑料板会落下来,水会流出来。
故答案为:①膨胀变大;②明显变大;③会落下来;塑料板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塑料板会落下来,水会流出来。
【点评】解决此类综合性的题目,要知道各种现象与大气压的关系,利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答。
23.【答案】(1)16;0.02;二力平衡;(2)质量大的收尾速度也大
【解析】【解答】解:(1)从表格数据中可得:1号小球的收尾速度为16m/s,此时小球做匀速运动,空气阻力达到最大值,等于小球的重力;所以空气阻力的最大时的速度为20m/s;
小球重力G=mg=2×10﹣3kg×10N/kg=0.02N,
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所受重力与阻力相等,都是0.02N。
(2)从表格数据中可得:小球1和小球2半径相同,质量大的收尾速度也大。
故答案为:(1)16;0.02;二力平衡;(2)质量大的收尾速度也大。
三、探究题
24.【答案】(1)砝码的质量大小;(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大,压强越小;(3)针筒上全部刻度的总长度。
【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通过活塞上砝码的质量来反映封闭气体的压强大小,所加砝码的质量越大,表示管内的气体压强越大;
(2)由图像乙可知,托盘和砝码的质量与气体体积成反比,所以可得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3)由可知,想要用如图甲装置测算出针筒内气体压强的数值,还需要测量针筒上全部刻度的总长度h,然后利用求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故答案为:(1)砝码的质量大小;(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大,压强越小;(3)针筒上全部刻度的总长度。
25.【答案】(1)A、B;(2)装置漏气;(3)得出普遍性的结论;(4)ρgh。
【解析】【解答】解:
(1)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液体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此时的液体压强越大,采用了转换法;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选A、B;
(2)步骤二中金属盒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3)改变深度更换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4)图(乙)为一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a点在深度为h处的水平横截面上,高为h的液柱的重力G=mg=ρVg=ρShg,因横截面上方的液柱对横截面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该液柱的重力,根据压强公式p=,a点所在横截面受到的液体压强pa与深度h之间的关系式是:pa===ρgh。
故答案为:(1)A、B;(2)装置漏气;(3)得出普遍性的结论;(4)ρgh。
26.【答案】(1)慢;(2)不改变;阻力;(3)A
【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最终的速度为0,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从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2)实验后小明评估实验过程: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作用效果抑消,它们不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而小车运动状态的改变只与水平方向的阻力有关;
(3)若不计空气阻力且地面水平,飞机沿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从飞机上释放三个相同的物资,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继续向前飞行,三个物资在下落过程中,都是以原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三个物资下落间隔的时间相同,因此落到地面上后间隔的距离也相等,所以⑥正确;
物资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同时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物资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相同,故物资下落时,在同一条垂线上,所以①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1)慢;(2)不改变;阻力;(3)A。
四、计算题
27.【答案】(1)1.2×104m;(2)0.7s;(3)10m/s。
【解析】【解答】解:(1)72km/h=20m/s,
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s=vt=20m/s×10×60s=1.2×104m;
(2)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7s;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t″=0.7s+2.3s=3s,
汽车的平均速度是v′===10m/s。
答:(1)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1.2×104m;
(2)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s;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28.【答案】(1)木块的重力为7.5N;
(2)当细绳断裂前一瞬间关闭阀门,此时水对木块底面产生的压强为350Pa;
(3)在细绳断开后木块再次漂浮时,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与断绳前的瞬间相比,容器底受水的压强增大了100Pa。
【解析】【分析】(1)由于木块漂浮,可得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重力,知道木块总体积的露出水面,可求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与木块体积的关系,再利用F浮=ρ水V排g=G木=ρ木V木g求木块的密度,根据质量公式计算木块的质量,根据重力公式计算木块的重力;
(2)当细绳断裂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加上拉力等于木块重力,即F浮′+F最大=G木,据此计算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公式求出此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进一步计算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此时水对木块底面产生的压强;
(3)在细绳断开后木块再次漂浮时,浮力增加4N,利用F浮=ρ水V排g求排开水体积增加值;而ΔV排=S容Δh,据此求水面上升高度,再利用p=ρgh求容器底受水的压强变化。
【解答】解:(1)木块漂浮,根据浮沉条件可知,F浮=G木,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水V排g,木块的重力为:G木=ρ木V木g,
则:ρ水V排g=ρ木V木g,
木块总体积的 露出水面,所以V排=V木,
木块的密度为:ρ木=ρ水=×1×103kg/m3=0.75×103kg/m3;
木块的质量:m=ρ木V=0.75×103kg/m3×0.1m×0.1m×0.1m=0.75kg,
木块的重力:G=mg=0.75kg×10N/kg=7.5N;
(2)当细绳断裂时,F浮′+F最大=G木,
则F浮′=G木﹣F最大=7.5N﹣4N=3.5N:
此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3.5×10﹣4m3,
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h′===3.5×10﹣2m,
此时水对木块底面产生的压强:p=ρ水gh′=1×103kg/m3×10N/kg×3.5×10﹣2m=350Pa;
(3)在细绳断开后木块再次漂浮时,浮力变为7.5N,浮力的增加量:ΔF浮=7.5N﹣3.5N=4N,
排开水体积增加:ΔV排===4×10﹣4m3,
水面上升:Δh===0.01m,
容器底受水的压强增大了:Δp=ρ水gΔh=1×103kg/m3×10N/kg×0.01m=100Pa。
答:(1)木块的重力为7.5N;
(2)当细绳断裂前一瞬间关闭阀门,此时水对木块底面产生的压强为350Pa;
(3)在细绳断开后木块再次漂浮时,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与断绳前的瞬间相比,容器底受水的压强增大了100Pa。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利用了受力分析,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属于难题。
29.【答案】(1)0.3136N;(2)1968mL;(3)BD。
【解析】【解答】解:
(1)因为标尺和底托是处于漂浮状态的,且标尺C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所以,根据漂浮条件可得,此时标尺和底托所受的浮力:F浮=G底托=m底托g=32×10﹣3kg×9.8N/kg=0.3136N;
(2)由题知,箭头D指于标尺C的顶端零刻度处,计时实验开始时,
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底托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排===3.2×10﹣5m3=32cm3,
此时底托浸入水里的深度为:h浸====2cm,
则计时实验开始时容器里水的深度为:h=hA﹣LC﹣LB+h浸=70cm﹣60cm﹣4cm+2cm=8cm,
容器里的水的体积:V水=SAh﹣V排=250cm2×8cm﹣32cm3=1968cm3=1968mL;
(3)该模型计时是利用水面升高的高度(标尺升高的高度)来判断的,则若要提高该模型计时的精确度,
即需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容器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变大,根据Δh=可知减小薄壁玻璃缸的横截面积、增大滴入容器的液体的体积即可,所以,选用底面积更小的薄壁玻璃缸和选用能均匀间隙滴出更大水滴的水龙头,都能达到提高该模型计时精确度的目的,故选BD。
答:(1)标尺和底托共受到浮力是0.3136N;
(2)模拟计时实验开始时,需往容器A中加入1968mL的水,使指示箭头D恰好指于标尺C的顶端零刻度处;
(3)B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