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件(50张)习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件(50张)习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9 08:04:21

文档简介

3.3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右图为1919年的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
A.《马关条约》承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
B.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合法的
C.外争国权失利引发了五四运动
D.弱国无外交,中国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时政漫画时间“1919年”、图中文字信息“山东”和日本人把脚伸向山东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中国自身权益无法收回的情景,故选D项。
【答案】 D
2.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C.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解析】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A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B项是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D项是《资政新篇》颁布的意义。
【答案】 C
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解析】 中共二大确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与目标,符合中国的实际。
【答案】 C
4.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
A.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起点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解析】 井冈山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领导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起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选C项。
【答案】 C
5.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最基本条件”指(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B.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D.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解析】 结合中国国情分析。
【答案】 D
6.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昌起义受挫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日军全面侵华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析】 从歌曲所包含的地点来看属于长征途中经过的地点,这是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导致反“围剿”失败造成的。
【答案】 B
7.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昌起义 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长征的胜利完成 ④八七会议的召开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 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1日发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1936年12月25日,长征的胜利完成是在1936年10月,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在1927年8月7日。
【答案】 B
8.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从地图中看②所指的地点正在甘肃省,本题选B项。①是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③是毛儿盖;④是甘孜。
【答案】 B
9.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文章有人用了以下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9年下半年的战局状况的(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1949年下半年”,要求回答的为“战局状况”。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解放南京后的战局状况,符合题意;B为1947年下半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情况;C为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情况;D为1946年内战爆发的情况。
【答案】 A
1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C.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
D.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解析】 根据时间“1947年”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军队
年份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
127万
430万
1947
195万
370万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解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发展的阶段特征。据题干时间可知为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阶段,由此判断选择C项。
【答案】 C
12.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
A.30年 B.40年
C.79年 D.109年
【解析】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我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诗歌为题切入,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诗歌所指的历史内容,这一点要充分注意每一首诗歌的出处,从而判定时间和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答案】 (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解决: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台湾得以回归祖国。
(2)新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此前道路:夺取“中心城市”。说明: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结果: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课件50张PPT。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