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解析】 从材料“35周年”这一前提可以了解到《告台湾同胞书》发布于1979年。根据所学可知,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2.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
【答案】 A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解析】 “一国两制”作为我们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政策写入宪法,表明“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答案】 C
4.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 )
A.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解析】 由材料中“钢铁公司”“实力上又远远超过”可知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B项是外因,C项是个人因素,A项中国的坚定立场是以综合国力强大为后盾的。所以选D。
【答案】 D
5.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 )
A.正确。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
B.正确。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错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D.错误。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解析】 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权,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实施是其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两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答案】 B
6.实事求是原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和建设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特别行政区、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以上三者的共同点是( )
A.都有自行制定法律的权力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可保留军队
【解析】 经济特区在于经济政策的特殊性,少数民族自治区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问题,特别行政区特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三者的前提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属于地方政府。
【答案】 C
7.毕殿龙在《马英九获胜,九二共识或成为台湾共识》中认为:“这次马英九的获胜,是马英九两岸关系的胜利,是行之有效的九二共识战胜了蔡英文空心的台湾共识。”实质上体现了( )
A.实现统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唯一方式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解析】 从题干中的材料“行之有效的九二共识战胜了蔡英文空心的台湾共识”可以看出,台湾人民对“一个中国原则”有着普遍的共识,马英九以此获胜实质上是台湾民众要求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要求。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答案】 C
8.“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辞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解析】 “九二共识”即“一中各表”,就是海峡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含义各自表述,就是大陆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认为是中华民国。
【答案】 B
9.观察下图,判断此图的主题是( )
A.反对日本割占台湾
B.反对“台独”主张
C.主张武力解放台湾
D.台湾难以回归祖国
【解析】 注意图片关键信息“一个中国”、“反分裂法”。
【答案】 B
10.对于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曾引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中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对陈云林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台湾岛内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曾导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 B
1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以下两幅图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
A.见证了澳门地区历史的沧桑与新生
B.都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表现
C.澳门由殖民走向高度自治的见证
D.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强盛的有力注解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过程中的关于澳门回归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A、C、D说法均正确。而B只体现了第二幅图的含义,没有全面体现两幅图的含义,故选B项。
【答案】 B
12.当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现实时,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
【解析】 题干中有“两岸关系发展”的限定条件,A、B、C均是单方面的努力。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数字澳门
材料四 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
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发展?
(3)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
(2)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么原则?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第(1)问,要归纳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应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上去分析,“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第(3)问应仔细阅读图片,分析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时事热点分析问题。
【答案】 (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基本实现“三通”。章末专题复习
课件38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