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教学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课件1)
讲述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课件2---6)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4、.影响: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课件7---10)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3、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
三、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课件11---13)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21教育网
④地位和作用。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对知识进行整理。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1cnjy.com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14、15)
1、过程总结::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2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本课小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21·cn·jy·com
板书设计: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三、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