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29 00: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内容索引
核心体系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
学 习 目 标
学习目标 1. 了解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2. 学会利用数量变化曲线分析实际问题。3. 能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核 心 体 系
活 动 方 案
材料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
活动一 结合实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应用
材料2:某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林场工作人员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但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甲中种群增长形成的“J”形曲线的理想条件是何条件?现实环境中的种群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
【答案】 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
(2)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图中“S”形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
【答案】 在环境阻力下淘汰的个体数。整个“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都存在环境阻力。
(3) 从“S”形曲线增长趋势看,何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若此时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多少?
【答案】 种群数量达到K/2时。200。
(4) 图乙中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其中4~1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如何变化?10~20年呢?种群数量何时最少?
(5) 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的原因是什么?依据山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提出能有效控制山鼠的措施。
【答案】 长期使用药物后山鼠会产生抗药性,会使药物的作用效果越来越差。控制山鼠的食物供应、减少山鼠躲藏场所等降低K值。
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活动二 分析影响种群量变化的因素
(1) K值表示的含义是什么?“J”形曲线有没有K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没有K值,因为每年增长率不变,会一直增长。
(2) 从Ⅲ曲线变化看,在a点外界因素产生影响的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曲线Ⅰ、Ⅱ在a点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初始变化都增加,随后各自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变化、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等。
增加后曲线Ⅰ维持稳定,曲线Ⅱ迅速下降。可能原因是Ⅱ种群数量的增加超过了Ⅱ种群的K值,破坏了环境,导致环境容纳量迅速下降。
(4) 实际生活中,能提高种群数的措施很多,最有效的做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善种群生存的环境。
图甲表示“S”形曲线各阶段的分析,图乙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结合图形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三 学会利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1) 若用图甲曲线去指导海洋渔业生产,应在何时进行捕捞?每年6~9月份是海洋禁渔期,这段时间海洋鱼类种群处于什么时期段?为什么要在这段时间禁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若用图甲曲线去指导东亚飞蝗的治理,应在何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如果飞蝗的数量进入加速期,种群数量会快速增加,会带来哪些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减速期)。bc段。该时期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a。飞蝗数量快速增加,对农作物伤害增大;全面杀灭飞蝗难度加大等。
(3) 图乙是银鱼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曲线,图中M、P点增长速率哪个点大?湖中银鱼数量应控制在什么区间?_______________
P。NR。
检 测 反 馈
2
4
5
1
3
7
9
6
8
1 [学生用书P236]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B. 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燕鹆种群数量长期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仍然会增加
C. 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
D. 乙曲线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
4
5
1
3
7
9
6
8
【答案】 B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错误;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C正确;由图可知,乙曲线中A点~S点时,乙曲线仍在虚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即乙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故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正确。
2
4
5
1
3
7
9
6
8
2 [学生用书P23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会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 B
2
4
5
3
7
9
6
8
3 [学生用书P236]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在枸杞植株上吸食汁液,严重影响枸杞生长及果实产量。为避免枸杞减产,可人工繁殖瓢虫并向农田投放。温度对成年蚜虫(成蚜)寿命和繁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
A. 蚜虫与枸杞、瓢虫与蚜虫的种间关系依次是寄生、捕食
B. 蚜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成蚜的数量
C. 环境温度为18~24 ℃之间时,成蚜更易大量繁殖
D. 温度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
【答案】 B
2
4
5
3
7
9
6
8
4 [学生用书P237]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d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 B
2
4
5
3
7
9
6
8
5 [学生用书P237]下表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培养时间/h 0 10 20 30
酵母菌细胞数量/(×1 000个/mL-1) 0.2 0.4 2 5
培养时间/h 40 50 60 70
酵母菌细胞数量/(×1 000个/mL-1) 10 12 12 12
A. 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种群数量
B.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
C. 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
D. 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 000个
【答案】 C
2
4
5
3
7
9
6
8
6 [学生用书P23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1
A.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
B. 为了缩短计数的时长,可以将样品分别培养至特定时间,加甘油冷冻保存,最后在同一时间对所有样品进行计数
C. 实验中不同培养时间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D. 该实验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为“S”形,且在培养12 h时数量增长最快
2
4
5
3
7
9
6
8
【答案】 D
1
【解析】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A正确;将样品分别培养至特定时间,加甘油冷冻保存,最后在同一时间对所有样品进行计数,这样就可以缩短计数的时长,B正确;在培养过程中,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多,所以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C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为“S”形,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12小时是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D错误。
2
4
5
3
7
9
6
8
7 [学生用书P237](多选)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
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答案】 ABC
1
2
4
5
3
7
9
6
8
8 [学生用书P238]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
图2
图3
2
4
5
3
7
9
6
8
(1) 图1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 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1
2
4
5
3
7
9
6
8
(3) 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4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
植物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2
4
5
3
7
9
6
8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的年份是第________年,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1
2
4
5
3
7
9
6
8
1
【解析】 (1) 据图1可知,调查物种数的方法是样方法。由图可知调查面积为S1时,调查到的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2) 由图2可知,树木A与树木B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二者差异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由于二者可遗传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不同,因此可体现基因多样性。树木A与树木D、E、G分别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体现物种多样性。(3) 入侵早期,由于缺乏天敌、环境适宜,入侵物种数目会大幅增加,表格中出现的4种生物,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可能是入侵物种。由于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
2
4
5
3
7
9
6
8
【答案】 (1) 样方法 S0 (2) 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 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入侵物种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 10 0
1
他限制因素,入侵植物在入侵早期常常繁殖很快,迅速占据大量空间和资源,导致本地物种因缺乏资源而数目减少,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4)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即λ>1,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小。10年之前,λ>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第15年之后虽然λ增大,但仍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及之后,λ=1,种群数量停止减少至最低值,保持稳定,因此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第20~30年间,λ=1无变化,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
4
5
3
7
9
6
8
9 [学生用书P238]起源于东非的蝗虫已渡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导致严重蝗灾,而巴基斯坦计划从我国引入鸭子防治蝗灾。下图是科学家在研究蝗灾中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
数学
负反馈
2
4
5
3
7
9
6
8
(2) 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3) 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________。下列属于蝗虫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密集型分布 ②出生率 ③捕食 ④优势种
⑤信息传递
(4) 有人说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2
P2
迁入率
①②
不同意,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系统,而引入鸭子防治蝗虫有利于当地生态平衡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