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9 09: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并通过教材中所显示的材料分析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
【讲授新课】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课件2--4)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合作探究】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课件5---8)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制度: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合作探究】有人说:“新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在搞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出以下几点:
(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合作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比较
老师除了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上的内容外,尤其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新在哪里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新”的表现:
(1)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三、斯大林模式 (课件9---14)
1.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合作探究】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
(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A老师强调评价事物要一分为二:
B强调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合作探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西方模式比较(老师提示从哪几方面比较)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