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 积累古汉语知识。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孟子简介?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独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孟子》其书 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听读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要求:
1.排除文字障碍。
2.注意朗读节奏。
示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检测学习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研讨与探究1.文章第一句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从第二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城小而易攻?
三里、七里
3.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攻方攻势强大?
环而攻之
4.战争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5.从第三段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守方有利的条件?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多也。6.战争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7.你怎么知道守城一方人心涣散、不攻自破?
委而去之
8.综上所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和最重要
9.如何做到“人和”?
(得道)行仁政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实行仁政?
从体恤民情、减轻人民负担、司法公正、作风民主等方面引导。
小结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然后举两个战例:其一,攻方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其二,守方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总结,揭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重点字词。
2.背诵文章。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力强大而不守攻打小城而不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听读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要求:
1.排除文字障碍。
2.注意朗读节奏。
示例: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检测学习效果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 ②傅说( )
③胶鬲( ) ④行拂 ( )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quǎnyuè gěfú3.一词多义。
(1)A.行拂乱其所为 B.入则无法家拂士
(2)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舜发于畎亩之中
C. 死于安乐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3)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 国恒亡
(4)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B.死即举大名耳
(5)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发于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研讨与探究第一段
1.这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
2. 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段
1.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番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炼。
2. 本段与上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本段所说的这个观点是以上段的事实为依据归纳而出的。
第三段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这段阐明人要经受挫折.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有所作为,并由修身进而推论治国,指出听不到谏戒,丧失掉警觉之患。
第四段
最后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这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前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式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设例证明中心论点的前后两个部分,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式则是先以大部分篇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再以一简炼的排比句,概括说明“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拓展延伸 全文内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重点字词。
2.背诵文章。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点 论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讲道理: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 (正面)出则无敌国外患(反面)国恒亡入则无发家拂士
《孟子》二章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______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3、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版筑(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天下顺之 (4)空乏其身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出则无敌国外患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 兵革非不坚利 (2) 生于忧患
利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
之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多助之至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
二、阅读理解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困于心衡于虑 ____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________。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轲 战国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3、fú 粟 yuè quǎn zhù bì 郭 奚 横
4、(1)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2)限制。(3)归顺,服从。(4)使他受到贫困之苦。(5)责任,使命。(6)在国外。
5、(1)锐利。强大。(2)在。从。给。(3)的。城郭。失道者。得道者。到。
6、(1)畔 叛 背叛,叛乱。(2)曾 增 增加。(3)衡 横 梗塞,不顺。(4)拂 弼 辅佐。
7、他们都是从卑微走到显贵的,都经过忧患的考验。
二、阅读理解
(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二)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quǎn yuè ɡě bì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语
(播放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片头曲,创设教学意境。)电视剧《雍正王朝》塑造了雍正——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形象,主题歌最后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是老百姓的作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说,人民的力量是至高无上的,是无穷的。爱民的人,民必爱他。除了雍正皇帝,中国历史上勤政爱民的皇帝还有很多,像康熙、汉武帝、唐太宗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曾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民众的巨大作用。这一道理,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论证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孟子与《孟子》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独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听读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排除文字障碍。
2.注意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四、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五、检测学习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六、研讨与探究
1.文章第一句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从第二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城小而易攻?
三里、七里
3.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攻方攻势强大?
环而攻之
4.战争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5.从第三段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守方有利的条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多也。
6.战争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7.你怎么知道守城一方人心涣散、不攻自破?
委而去之
8.综上所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和最重要
9.如何做到“人和”?
(得道)行仁政
10.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实行仁政?
七、小结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然后举两个战例:其一,攻方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其二,守方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总结,揭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重点字词。
2.背诵文章。
九、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攻打小城而不克
地利不如人和——实力强大而不守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语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听读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排除文字障碍。
2.注意朗读节奏。
示例:(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四、检测学习效果。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quǎn②傅说yuè③胶鬲gě④行拂fú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①A.行拂乱其所为B.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舜发于畎亩之中C.死于安乐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③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国恒亡
④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B.死即举大名耳
⑤A.舜发于畎亩之中B.发于声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研讨与探究
第一段
1.这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
2.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
1.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番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炼。
2.本段与上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本段所说的这个观点是以上段的事实为依据归纳而出的。
第三段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这段阐明人要经受挫折、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有所作为,并由修身进而推论治国,指出听不到谏戒,丧失掉警觉之患。
第四段
最后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这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六、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前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式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设例证明中心论点的前后两个部分,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式则是先以大部分篇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再以一简炼的排比句,概括说明“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拓展延伸
全文内容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孟子文中所言在两个问题上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另开生百;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戒,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重点字词。
2.背诵文章。
九、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论点论据
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
生于忧患 苦其心志
(正面) 劳其筋骨
讲道理: 天降大任 必先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入则无发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死于安乐 出则无敌国外患
(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