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17: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前预习问题清单
1.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并思考:
(1)丝绸之路标志性事件的时间、目的、原因影响;
(2)结合纲要回顾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二目找出:
(1)“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影响;
(2)“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影响;
(3)“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影响
3.阅读课本第三目,找出: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及影响。
视频中提到的这些水果蔬菜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的?
由古代商路——(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认识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分析陆上丝绸之路渐衰、海上丝绸之路渐盛的原因。
3.从历史解释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通过古代商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体会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一)概念:
【学习拓展】P54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特指“陆上丝绸之路”
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课前提示P49】
②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地位:
——根据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
陆上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元朝 明清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唐中期
任务:结合材料和教材,自主梳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渐趋
下降
丝绸
丝织品
再度复兴
(三)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
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138年
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汉朝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匈奴——葱岭——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康居(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大月氏
思考点: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
①张骞之前已有丝绸之路,但无固定路线、断断续续、少为人知,此举实为“创举”。
②张骞通西域前后,丝绸之路的交通、贸易,在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材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因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意义: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地位:开辟中西交通道路,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经济: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根据材料多角度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一: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
探究二: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
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①政治: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政治推动
②经济:汉朝与各国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汉代经济发展繁荣
③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④交通: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
⑤个人贡献: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⑥民族交往需要
⑦思想文化: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等
(2)发展概况
——根据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
陆上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再度复兴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元朝 明清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唐中期
渐趋
下降
丝和
丝织品
材料1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繁荣)的原因。
陆上丝绸之路鼎盛(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辽阔;
②经济: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思想文化:兼收并蓄,文化繁荣。
④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思考2:根据材料2并结合教材简析唐中期“陆上丝绸之路”渐趋下降的原因。
材料2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 ——李伯重《丝绸之路的终结真相》
①盗贼横行,地形复杂;
②运载量少,运输成本高;
教材所学:
③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等。
发展受阻
兴盛时期
材料:13世纪蒙古兴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畅通无阻,使丝路一度有所复兴。
——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
【知识拓展】元代陆上丝绸之路为何会重新复兴?
①元朝完成统一,疆域空前辽阔;
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
③元代驿道网络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兴起 繁荣 巅峰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鸦片战争 之后
(1)发展概况
任务1:结合教材P52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西汉
中国沿海-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
宋元
明初
郑和下西洋
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复原模型
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宋会要辑稿》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出有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哪些信息?
①宋元时期人们已能制造巨舟;
②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航海技术发达);
③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
“陶瓷之路”
材料1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2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经济: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所学)
(1)政治:①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③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2)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速度较快,持续性长。
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3.草原丝绸之路
茶马互市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怒江
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①具体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②历史意义: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4.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名称 路线 兴起时间 鼎盛时间 衰落时间 商贸货物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绸
丝织品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南亚(印度)-西亚、东非 西汉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咸海、里海-欧洲、小亚细亚 先秦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
皮毛交易
西南丝路 (茶马古道) 成都平原-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西汉 隋唐 宋明之后 茶叶、马匹
总结归纳
任务:根据表格归纳丝绸之路的特点,并说说从中有何认识。
①线路多,覆盖面广。
②起源早,持续时间长,历史悠久。
③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④交易内容丰富,以丝绸和瓷器为主。
⑤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繁荣,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综合)
认识: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开放、包容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③坚持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和理念。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 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概况及特点
任务:根据教材P52-53自主梳理中西方在物质、技术及文化交流的概况,并分析其特点。
中国传到西方 西方传入中国
物质 技术
文化
①丝绸向西出口;②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③漆器及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由中亚向西传;④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⑤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西亚、北非工匠仿制中国瓷器(施釉陶器)
①良种“汗血马”;②饲草苜蓿;③葡萄、西瓜等水果;④胡桃、胡瓜、胡萝卜等蔬菜;⑤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成为重要经济作物;⑥香料、宝石、金银器皿等。
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胡旋舞)在汉唐时广受欢迎。
①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中国炼丹术 莫高窟佛像雕塑和胡旋舞壁画
特点:
①交流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
②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融合性。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1: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2:
身穿丝袍的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的镶嵌画(创作于547年)
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
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埃及)的北宋越窖青瓷残片
②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物种交流;
③推动了欧亚不同民族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的友好往来;
④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的影响。
影响:①成为东西方(或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谈古论今】结合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今天的“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三、拓展延伸——新时代的”一带一路”
对中国: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对世界: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传承古“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国国情相异、文化多样、基础不同,仅靠中国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起整个沿线的崛起,只有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吸引各国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体现。“丝路精神”,再现“丝路繁荣”。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路兴衰
丝路交流
丝路传承
丝绸之路概况
丝路变化的原因
西传
东传
文化
一带一路
本课小结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
典例研析
(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
(2021·重庆高考·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 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