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小学部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小学部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6:32:15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小学部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2024六下·慈利月考)“出圈”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节目得到播出 B.比一般节目精彩
C.知名度提高,进入大众视野 D.与众不同,浓郁的莆田特色
2.(2023·尉氏)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祝贺 栖息 剔除(tì) B.阻拦 泡沫 领域(yù)
C.耽搁 严峻 花圃(pú) D.惧全 恐怖 躲藏(cáng)
3.(2024·潮南模拟)《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  )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A.密西西比河 B.圣劳伦斯河 C.多瑙河 D.伏尔加河
4.(2024·乳源模拟)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肿胀(zh ng) 正月(zhēng) 简陋(lòu) 截然不同
B.刨土(páo) 瞟见(piáo) 宪兵(xiàn) 悬灯结采
C.和面(huò) 搪瓷(táng) 抽噎(yē) 焉知非福
D.黑莓(méi) 野蛮(mán) 娴熟(xián) 司空见贯
5.(2024·潮南模拟)毕业之际,我们将班级图书捐赠给学校,并分类整理到相应的书架上,下列对图书归类整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稻草人》——童话类
B.《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类
C.《聪明的牧羊人》——民间故事类
D.《灰尘的旅行》——神话类
6.(2024·潮南模拟)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
B.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C.贺州的夏天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7.(2024·潮南模拟)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义及整句话停顿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弈(yì,下棋) 秋,通国之/善 (擅长,善于) 弈者也
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C.日初出/沧 (chāng)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tàng,热水)
D.孰/ (shóu,谁)为汝 (rǔ 你) /多知乎?
8.(2024·潮南模拟)下列引用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知道别人比你更加积极努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要发惊图强,为祖国贡献力量。
D.同学们的批评虽然不中听,但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2024·潮南模拟)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有远大理想,将关系到他的前程。
B.她的遗物、遗言无不充满着她对祖国的深情。
C.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D.《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10.(2024·潮南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的“弗若”解释为“不如”。
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不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
11.(2024·潮南模拟)判断题
(1)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2)辩论时,我们不光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还可抓住漏洞进行反驳,但要注意用语文明。
(3)《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在“思援弓而射之”“抗美援朝”中,“援”的意思相同。
(5)“白骨精”“观音”“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以上《西游记》中的人物名,是按照字母表先后顺序排列的。
12.(2024·潮南模拟)句子加工厂。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玩皮的孩子培养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却充实,感谢您伴我渡过难忘的小学生活!(修改病句)
(3)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这小世界被一层玻璃蒙着。(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4)父亲笑着对我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改成转述句)
(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把“煞白”的状态描写得更具体)
二、快乐阅读。(30分)
(2024·黄冈模拟)阅读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②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3.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①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②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4.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   。(排列序号并写在横线上)
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③发现真理 ④发现问题
1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件平常的事却引来阿瑟林斯基一连串的疑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   的精神。
16.文章中引用华罗庚的话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文章辞藻华丽,更加吸引读者。
B.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17.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为了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史记》。
B.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C.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D.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本草纲目》。
18.联系选文想一想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024·潮南模拟)“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天下。我们的传统食物及餐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母亲的“土月饼”
黄建如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  ),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脊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  )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  )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  )。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选自《山西经济日报》)
19.这篇短文拟题的方法是(  )
A.以人物命题 B.以事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20.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bó mú huó B.báo mó hé C.bò mú hè
21.结合文意,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精美 奢侈 揉搓 飘荡
B.精致 贵重 揉搓 漂浮
C.精致 奢侈 挤压 飘荡
22.“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根据字典解释,“kuì”字应是(  )
A.
B.
C.
23.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B.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
C.那时候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
24.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将下面补充完整。
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   →做米饼→   →捏雏形→   →   
25.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土月饼”的制作过程,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加以分析。
26.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27.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8.读完短文,回想课文《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24·潮南模拟)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3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29.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   。
30.联系上下文解释“见微知著”的意思。
31.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
32.写出“”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
3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字数在6字之内)
34.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1.失败是成功之母。2.功夫不负有心人。(二选一)
三、习作(30分)
35.(2024·潮南模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不少事情,有激动的、愤怒的、沮丧的、欣喜若狂的、追悔莫及的……请以“那件事让我▲”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③书写工整、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短文“随着精彩'出圈’的莆田‘非遗”可知,“出圈"的意思是:形容莆田的“非遗”的知名度提高,进入大家的视野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剔除(tì)”应读tī chú;
B项词语书写和加点字读音正确;
C项“花圃(pú)”应读huā pǔ;
D项“惧全”应写作“俱全”。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和词语读音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A
【知识点】《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 索亚天真活泼,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根据积累可知,《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4.【答案】A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瞟见”的“瞟”应读“piǎo”,故“piáo”错误。悬灯结彩:挂着灯笼,系着彩球;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故“悬灯结采”的“采”错误。
C.有误,和: hé平和;和缓:温~。hè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huò,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和了。“和面”的“和”应读“huó”,故“huò”错误。
D.有误,“司空见贯”的“贯”应改为“惯”,意思是: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和易混词。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5.【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灰尘的旅行》是高士其写的一篇科普作品。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文体知识。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6.【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C.逻辑错误,把“地方”改为“季节”。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字义;字音;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使”意思是让。
C.有误,“沧沧凉凉”的“沧”应读“cāng”,指寒冷。“探汤”的“汤”应读“tāng”,指热水。读“shāng”时,指水大而急的样子。
D.“孰”应读“shú”,指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义的辨析及文言断句。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8.【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B、D恰当。
C.不恰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9.【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多重否定不当,句意变成了“否定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出自古文《学弈》。“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解释为“不如”。
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也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出自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字词解释,有课文理解,有实践作业,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选项进行分析,再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判断即可。
11.【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知识点】字义;字母顺序;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在“思援弓而射之”“抗美援朝”中,“援”的意思分别是拉,引;援助。
(5)错误;按照字母表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白骨精”“观音”“孙悟空”“唐僧”“猪八戒”。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错误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母表顺序、字义、古诗理解和实践作业,要根据具体的要求,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分析作答。
12.【答案】(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顽皮的孩子培养成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且充实,感谢您伴我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活!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父亲笑着对我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像一张白纸一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关联词;仿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去掉疑问语气词“吗”,句式由肯定变否定,句末符号由问号变句号。即: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关切”用词错误,应为“关心”。成分残缺,在“培养”后面补“成”。“快乐”与“充实”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而”。“您”与“共同”矛盾,去掉“共同”。
(3)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用关联词“不但……还”连接。
(4)把冒号改成逗号,引号去掉,把“我”改成“他”。
(5)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煞白”的状态描写得更具体即可。
故答案为:(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顽皮的孩子培养成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且充实,感谢您伴我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活!(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4)父亲笑着对我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像一张白纸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关联词与扩写句子。作答此类题要求我们掌握各种句式的基本特点,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进行作答。
【答案】13.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④①②③
15.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6.C
17.C
18.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语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考查词语解释。①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②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故答案为: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14.考查衔接排序。由“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可知,是发现问题。由“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是提出问题。由“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可,是解决问题。由“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可知,是发现真理。故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④发现问题、①提出问题、②解决问题、③发现真理。
故答案为:④①②③
1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对于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阿瑟林斯基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说明他具有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精神。
故答案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6.考查句段作用。“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出现在第三段,前文讲的是阿瑟林斯基细致、敏锐的观察并发现真理的例子,因此,科学的灵感是凭借对生活细腻、敏锐的观察而获得的。这句话引用华罗庚的话,是引用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C
17.考查内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指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A、B、D符合。C.不符合。“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作为学习态度的具体事例。
故答案为:C
18.考查内容理解。由句子“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故答案为: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19.B
20.C
21.A
22.A
23.C
24.磨成面粉;裹馅料;打模;蒸烤
25.“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26.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27.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28.等粥;喝粥;等粥;喝粥;吃月饼;做月饼;做月饼;吃月饼;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是阅读训练常见题型,作答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然后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对拟题方法的判断。文章题目中的中心词土月饼是事物,所以是以事物命题。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对读音的判断。根据积累可知,“薄荷”的“薄”读bò,“打模”的“模”读mú,“和着”的“和”读hè。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第一空形容“包装”,用“精美”更合适。第二空形容家里穷能吃上月饼是不容易的,用“奢侈”更合适。第三空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用“揉搓”更合适。第四空形容笑声久久不散,用“飘荡”更合适。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对汉字的理解。“匮乏”是缺乏的意思,根据句意和积累可知选A。
故答案为: A
2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对那时候的月饼的怀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文章第④至⑥自然段介绍了母亲做“土月饼”的过程。根据题干所给步骤,对照文中内容填写即可。根据“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科,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磨成面粉、裹馅料、打模、蒸烤
25.本题考查了对句子修辞手法的掌握。短文中“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故答案为:“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26.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阅读文章第①和第③自然段描写“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的句子,就可以分析出作者如此写的用意。作者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故答案为: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27.本题考查对短文结构的分析。短文开头通过写单位发月饼引出对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最后一自然段再次写“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2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这件事写得详细,喝粥这件事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和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本文第③自然段是回忆吃月饼,第④至⑦自然段是回忆做月饼,做月饼写得详细,吃月饼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故答案为: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吃月饼 做月饼 做月饼 吃月饼 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答案】2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0.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1.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2.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3.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4.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短文的题目,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题目。
2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阅读文章,结合文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故答案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0.本题考查解释词语。“见微知著”本义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结合文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故答案为: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故答案为: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画线句子“最后把‘?’拉直变成‘!’”这句话的好处是: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阅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该段中“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分析可知该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故答案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4.本题考查学生用事例阐明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以从给出的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进行作答,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例如:我选择“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都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故答案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35.【答案】范文:
那件事,让我难忘
我们也时常会经历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但请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黎明的曙光将会在不久之后出现。
——题记
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人间的一切,柳树也被晒得弯下了腰,而我却正挥汗如雨地爬着大蜀山。
起初,我兴高采烈地随爸爸一起来到山下,拼了命地向上跑,一点儿也不含糊,体力像不要钱似的疯狂消耗着,不一会儿我就力竭了,却连山顶的影都没有看到,心想:总不能连山腰都没有爬到就回家吧!我咬了咬牙继续向上跑。
坡度越来越陡。跨出一步,使我大汗淋漓;跨出一步,使我精疲力竭;跨出一步,更令我头晕眼花……我看了眼爸爸,爸爸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你既然选择上山,就不能放弃,放弃一次相当于给下次的放弃留下了机会。”
我继续向山顶奔跑着,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我耗尽了全力,才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是山顶么?四周环顾,竟还有一条山路,我凭着毅力继续向上攀登,又是一条弯道,是山顶么?我不敢看,生怕又是条山路。我鼓足了力气向上跑,是山顶!山顶之上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合肥的景色。我心中不禁感慨,若无前路之苦,怎么有此刻大饱眼福?
如今想起天,场景仍历历在目,不禁有感而发:坚持,让沙石经过大海的蹂躏,终于成为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到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路崎岖的过程,终于汇入无垠的大海。
那件事,让我难忘
我们也时常会经历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但请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黎明的曙光将会在不久之后出现。
——题记
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人间的一切,柳树也被晒得弯下了腰,而我却正挥汗如雨地爬着大蜀山。
起初,我兴高采烈地随爸爸一起来到山下,拼了命地向上跑,一点儿也不含糊,体力像不要钱似的疯狂消耗着,不一会儿我就力竭了,却连山顶的影都没有看到,心想:总不能连山腰都没有爬到就回家吧!我咬了咬牙继续向上跑。
坡度越来越陡。跨出一步,使我大汗淋漓;跨出一步,使我精疲力竭;跨出一步,更令我头晕眼花……我看了眼爸爸,爸爸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你既然选择上山,就不能放弃,放弃一次相当于给下次的放弃留下了机会。”
我继续向山顶奔跑着,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我耗尽了全力,才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是山顶么?四周环顾,竟还有一条山路,我凭着毅力继续向上攀登,又是一条弯道,是山顶么?我不敢看,生怕又是条山路。我鼓足了力气向上跑,是山顶!山顶之上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合肥的景色。我心中不禁感慨,若无前路之苦,怎么有此刻大饱眼福?
如今想起天,场景仍历历在目,不禁有感而发:坚持,让沙石经过大海的蹂躏,终于成为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到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路崎岖的过程,终于汇入无垠的大海。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要求以“那件事,让我”为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不少事情,有激动的、愤怒的、沮丧的、欣喜若狂的、追悔莫及的……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你觉得哪件事最为深刻或对你有深远影响,从中选择最想表达的去写。如:那件事,让我欣喜;那件事,让我追悔莫及;那件事,让我难忘。
【点评】开头: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告诉读者让你难忘是事是什么。中间:详细记叙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可适当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写出感悟。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小学部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2024六下·慈利月考)“出圈”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节目得到播出 B.比一般节目精彩
C.知名度提高,进入大众视野 D.与众不同,浓郁的莆田特色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短文“随着精彩'出圈’的莆田‘非遗”可知,“出圈"的意思是:形容莆田的“非遗”的知名度提高,进入大家的视野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2.(2023·尉氏)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祝贺 栖息 剔除(tì) B.阻拦 泡沫 领域(yù)
C.耽搁 严峻 花圃(pú) D.惧全 恐怖 躲藏(cáng)
【答案】B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剔除(tì)”应读tī chú;
B项词语书写和加点字读音正确;
C项“花圃(pú)”应读huā pǔ;
D项“惧全”应写作“俱全”。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和词语读音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2024·潮南模拟)《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  )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A.密西西比河 B.圣劳伦斯河 C.多瑙河 D.伏尔加河
【答案】A
【知识点】《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 索亚天真活泼,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根据积累可知,《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4.(2024·乳源模拟)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肿胀(zh ng) 正月(zhēng) 简陋(lòu) 截然不同
B.刨土(páo) 瞟见(piáo) 宪兵(xiàn) 悬灯结采
C.和面(huò) 搪瓷(táng) 抽噎(yē) 焉知非福
D.黑莓(méi) 野蛮(mán) 娴熟(xián) 司空见贯
【答案】A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瞟见”的“瞟”应读“piǎo”,故“piáo”错误。悬灯结彩:挂着灯笼,系着彩球;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故“悬灯结采”的“采”错误。
C.有误,和: hé平和;和缓:温~。hè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huò,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和了。“和面”的“和”应读“huó”,故“huò”错误。
D.有误,“司空见贯”的“贯”应改为“惯”,意思是: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和易混词。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5.(2024·潮南模拟)毕业之际,我们将班级图书捐赠给学校,并分类整理到相应的书架上,下列对图书归类整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稻草人》——童话类
B.《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类
C.《聪明的牧羊人》——民间故事类
D.《灰尘的旅行》——神话类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灰尘的旅行》是高士其写的一篇科普作品。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文体知识。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6.(2024·潮南模拟)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
B.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C.贺州的夏天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C.逻辑错误,把“地方”改为“季节”。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7.(2024·潮南模拟)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义及整句话停顿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弈(yì,下棋) 秋,通国之/善 (擅长,善于) 弈者也
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C.日初出/沧 (chāng)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tàng,热水)
D.孰/ (shóu,谁)为汝 (rǔ 你) /多知乎?
【答案】A
【知识点】字义;字音;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使”意思是让。
C.有误,“沧沧凉凉”的“沧”应读“cāng”,指寒冷。“探汤”的“汤”应读“tāng”,指热水。读“shāng”时,指水大而急的样子。
D.“孰”应读“shú”,指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义的辨析及文言断句。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8.(2024·潮南模拟)下列引用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知道别人比你更加积极努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要发惊图强,为祖国贡献力量。
D.同学们的批评虽然不中听,但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B、D恰当。
C.不恰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9.(2024·潮南模拟)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有远大理想,将关系到他的前程。
B.她的遗物、遗言无不充满着她对祖国的深情。
C.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D.《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多重否定不当,句意变成了“否定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0.(2024·潮南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的“弗若”解释为“不如”。
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不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出自古文《学弈》。“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解释为“不如”。
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也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出自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字词解释,有课文理解,有实践作业,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选项进行分析,再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判断即可。
11.(2024·潮南模拟)判断题
(1)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2)辩论时,我们不光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还可抓住漏洞进行反驳,但要注意用语文明。
(3)《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在“思援弓而射之”“抗美援朝”中,“援”的意思相同。
(5)“白骨精”“观音”“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以上《西游记》中的人物名,是按照字母表先后顺序排列的。
【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知识点】字义;字母顺序;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在“思援弓而射之”“抗美援朝”中,“援”的意思分别是拉,引;援助。
(5)错误;按照字母表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白骨精”“观音”“孙悟空”“唐僧”“猪八戒”。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错误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母表顺序、字义、古诗理解和实践作业,要根据具体的要求,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分析作答。
12.(2024·潮南模拟)句子加工厂。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玩皮的孩子培养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却充实,感谢您伴我渡过难忘的小学生活!(修改病句)
(3)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这小世界被一层玻璃蒙着。(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4)父亲笑着对我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改成转述句)
(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把“煞白”的状态描写得更具体)
【答案】(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顽皮的孩子培养成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且充实,感谢您伴我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活!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父亲笑着对我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像一张白纸一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关联词;仿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去掉疑问语气词“吗”,句式由肯定变否定,句末符号由问号变句号。即: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关切”用词错误,应为“关心”。成分残缺,在“培养”后面补“成”。“快乐”与“充实”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而”。“您”与“共同”矛盾,去掉“共同”。
(3)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用关联词“不但……还”连接。
(4)把冒号改成逗号,引号去掉,把“我”改成“他”。
(5)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煞白”的状态描写得更具体即可。
故答案为:(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2)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您把我这个顽皮的孩子培养成了懂礼貌、爱学习的少年。有您相伴的日子快乐且充实,感谢您伴我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活!(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4)父亲笑着对我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5)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像一张白纸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关联词与扩写句子。作答此类题要求我们掌握各种句式的基本特点,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进行作答。
二、快乐阅读。(30分)
(2024·黄冈模拟)阅读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②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3.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①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②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4.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   。(排列序号并写在横线上)
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③发现真理 ④发现问题
1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件平常的事却引来阿瑟林斯基一连串的疑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   的精神。
16.文章中引用华罗庚的话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文章辞藻华丽,更加吸引读者。
B.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17.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为了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史记》。
B.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C.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D.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本草纲目》。
18.联系选文想一想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3.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④①②③
15.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6.C
17.C
18.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语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考查词语解释。①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②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故答案为: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14.考查衔接排序。由“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可知,是发现问题。由“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是提出问题。由“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可,是解决问题。由“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可知,是发现真理。故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④发现问题、①提出问题、②解决问题、③发现真理。
故答案为:④①②③
1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对于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阿瑟林斯基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说明他具有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精神。
故答案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6.考查句段作用。“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出现在第三段,前文讲的是阿瑟林斯基细致、敏锐的观察并发现真理的例子,因此,科学的灵感是凭借对生活细腻、敏锐的观察而获得的。这句话引用华罗庚的话,是引用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C
17.考查内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指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A、B、D符合。C.不符合。“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作为学习态度的具体事例。
故答案为:C
18.考查内容理解。由句子“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故答案为: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2024·潮南模拟)“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天下。我们的传统食物及餐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母亲的“土月饼”
黄建如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  ),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脊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  )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  )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  )。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选自《山西经济日报》)
19.这篇短文拟题的方法是(  )
A.以人物命题 B.以事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20.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bó mú huó B.báo mó hé C.bò mú hè
21.结合文意,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精美 奢侈 揉搓 飘荡
B.精致 贵重 揉搓 漂浮
C.精致 奢侈 挤压 飘荡
22.“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根据字典解释,“kuì”字应是(  )
A.
B.
C.
23.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B.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
C.那时候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
24.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将下面补充完整。
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   →做米饼→   →捏雏形→   →   
25.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土月饼”的制作过程,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加以分析。
26.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27.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8.读完短文,回想课文《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
【答案】19.B
20.C
21.A
22.A
23.C
24.磨成面粉;裹馅料;打模;蒸烤
25.“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26.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27.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28.等粥;喝粥;等粥;喝粥;吃月饼;做月饼;做月饼;吃月饼;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是阅读训练常见题型,作答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然后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对拟题方法的判断。文章题目中的中心词土月饼是事物,所以是以事物命题。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对读音的判断。根据积累可知,“薄荷”的“薄”读bò,“打模”的“模”读mú,“和着”的“和”读hè。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第一空形容“包装”,用“精美”更合适。第二空形容家里穷能吃上月饼是不容易的,用“奢侈”更合适。第三空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用“揉搓”更合适。第四空形容笑声久久不散,用“飘荡”更合适。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对汉字的理解。“匮乏”是缺乏的意思,根据句意和积累可知选A。
故答案为: A
2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对那时候的月饼的怀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文章第④至⑥自然段介绍了母亲做“土月饼”的过程。根据题干所给步骤,对照文中内容填写即可。根据“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科,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磨成面粉、裹馅料、打模、蒸烤
25.本题考查了对句子修辞手法的掌握。短文中“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故答案为:“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26.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阅读文章第①和第③自然段描写“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的句子,就可以分析出作者如此写的用意。作者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故答案为: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27.本题考查对短文结构的分析。短文开头通过写单位发月饼引出对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最后一自然段再次写“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2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这件事写得详细,喝粥这件事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和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本文第③自然段是回忆吃月饼,第④至⑦自然段是回忆做月饼,做月饼写得详细,吃月饼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故答案为: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吃月饼 做月饼 做月饼 吃月饼 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2024·潮南模拟)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3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29.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   。
30.联系上下文解释“见微知著”的意思。
31.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
32.写出“”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
3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字数在6字之内)
34.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1.失败是成功之母。2.功夫不负有心人。(二选一)
【答案】2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0.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1.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2.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3.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4.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短文的题目,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题目。
2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阅读文章,结合文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故答案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0.本题考查解释词语。“见微知著”本义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结合文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故答案为: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故答案为: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画线句子“最后把‘?’拉直变成‘!’”这句话的好处是: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阅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该段中“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分析可知该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故答案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4.本题考查学生用事例阐明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以从给出的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进行作答,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例如:我选择“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都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故答案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三、习作(30分)
35.(2024·潮南模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不少事情,有激动的、愤怒的、沮丧的、欣喜若狂的、追悔莫及的……请以“那件事让我▲”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③书写工整、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那件事,让我难忘
我们也时常会经历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但请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黎明的曙光将会在不久之后出现。
——题记
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人间的一切,柳树也被晒得弯下了腰,而我却正挥汗如雨地爬着大蜀山。
起初,我兴高采烈地随爸爸一起来到山下,拼了命地向上跑,一点儿也不含糊,体力像不要钱似的疯狂消耗着,不一会儿我就力竭了,却连山顶的影都没有看到,心想:总不能连山腰都没有爬到就回家吧!我咬了咬牙继续向上跑。
坡度越来越陡。跨出一步,使我大汗淋漓;跨出一步,使我精疲力竭;跨出一步,更令我头晕眼花……我看了眼爸爸,爸爸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你既然选择上山,就不能放弃,放弃一次相当于给下次的放弃留下了机会。”
我继续向山顶奔跑着,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我耗尽了全力,才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是山顶么?四周环顾,竟还有一条山路,我凭着毅力继续向上攀登,又是一条弯道,是山顶么?我不敢看,生怕又是条山路。我鼓足了力气向上跑,是山顶!山顶之上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合肥的景色。我心中不禁感慨,若无前路之苦,怎么有此刻大饱眼福?
如今想起天,场景仍历历在目,不禁有感而发:坚持,让沙石经过大海的蹂躏,终于成为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到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路崎岖的过程,终于汇入无垠的大海。
那件事,让我难忘
我们也时常会经历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但请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黎明的曙光将会在不久之后出现。
——题记
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人间的一切,柳树也被晒得弯下了腰,而我却正挥汗如雨地爬着大蜀山。
起初,我兴高采烈地随爸爸一起来到山下,拼了命地向上跑,一点儿也不含糊,体力像不要钱似的疯狂消耗着,不一会儿我就力竭了,却连山顶的影都没有看到,心想:总不能连山腰都没有爬到就回家吧!我咬了咬牙继续向上跑。
坡度越来越陡。跨出一步,使我大汗淋漓;跨出一步,使我精疲力竭;跨出一步,更令我头晕眼花……我看了眼爸爸,爸爸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你既然选择上山,就不能放弃,放弃一次相当于给下次的放弃留下了机会。”
我继续向山顶奔跑着,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我耗尽了全力,才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是山顶么?四周环顾,竟还有一条山路,我凭着毅力继续向上攀登,又是一条弯道,是山顶么?我不敢看,生怕又是条山路。我鼓足了力气向上跑,是山顶!山顶之上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合肥的景色。我心中不禁感慨,若无前路之苦,怎么有此刻大饱眼福?
如今想起天,场景仍历历在目,不禁有感而发:坚持,让沙石经过大海的蹂躏,终于成为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到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路崎岖的过程,终于汇入无垠的大海。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要求以“那件事,让我”为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不少事情,有激动的、愤怒的、沮丧的、欣喜若狂的、追悔莫及的……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你觉得哪件事最为深刻或对你有深远影响,从中选择最想表达的去写。如:那件事,让我欣喜;那件事,让我追悔莫及;那件事,让我难忘。
【点评】开头: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告诉读者让你难忘是事是什么。中间:详细记叙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可适当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写出感悟。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