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9. 端午粽 第1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9. 端午粽 第1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7: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9. 端午粽(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节日。
【语言运用:积累叠词的用法以及“的”字短语。
【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介绍喜欢吃的食物。
【审美创造:了解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传统食物带来的幸福。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随文识字,学习书写生字,初步了解端午粽子的做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和来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儿歌导入
2.引导学生朗读。按节奏拍手朗读。
3.介绍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从生动活泼的儿歌入手,结合搜集资料交流,让学生知道端午节是我们的祖国传统的节日,以及端午节的相关文化元素。
二、新授
探究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端午粽(提醒学生跟着书空)。
2.齐读课题。
3.图文结合认识“端、午、粽”三个汉字。认识新部首立字旁和米字旁。
(1)教学“端”字。有什么办法记住“端”字吗?(认识立字旁,“立”就是站,“端”就是站,“端”就是站得正,站得直)
(2)一字开花。给“端”找朋友。
(3)教学“粽”字。(认识米字旁)
师:端午节有那么多人吃粽子,你有什么办法记住“粽”字吗?你们吃过什么粽子?
4.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出示:课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 ),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 ),(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乡里邻居(分享)。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圈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6.梳理课文,说一说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端午节外婆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粽子的做法等及外婆包的粽子味道香,花样多。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认读“端、粽”两个字,随文识字,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发生在端午节,与粽子有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二:聚焦粽子,朗读长句。
1.外婆包的的粽子怎样的?在第几自然段呢?
师:在课文里找一找,用“______”画出来,试着去读通顺。
2.集体校对。 这一段有三句话,大家自由练一练。
出示第二自然段。
学生练读,个别朗读,
3.聚焦粽子,你们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包的吗?
(1)出图读词。
①出示箬竹叶、糯米、红枣图片。指名说名称,
②再出示词语。指名读词:箬竹叶、糯米、枣。
(2)看图说短语。这是怎样的枣?怎样的糯米?怎样的箬竹叶?
( )的箬竹叶
( )的糯米
( )的红枣
5.句子比较。
(1)老师也来读一读,故意漏词: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2)学生质疑。
(3)探讨妙处。叠词读起来更有味道。仿佛看到了更青的箬竹叶,更白的糯米,更红的枣。
6.积累句子。这么有意思的句子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粽子的?(由外及里,“里面、中间”可见。)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一年的学习重点,读好短语“( )的( )”,以及长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此聚焦粽子、朗读长句。对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去读好短语,听来更柔和、有节奏感,也为读好长句做好铺垫;引导学生观察介绍顺序,为以后的书面以及口语表达打下基础。
探究三:识记生字,书写指导。
1.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指导学习多音字“分”。指名组词。
2.指导书写。
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分、豆、真、米、叶”,指名认读、领读。
写好这7个生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笔画,如“午、节”的最后一笔,写好悬针竖,“米”的竖是垂露竖;“分、豆、米”的关键笔画点撇和撇捺要写好起笔和收笔,而“米、分”的撇捺要舒展;“真”有几横?横的长短不同,每横之间的距离相等。
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书写汉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笔画将汉字写端正,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练习
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
评价。
选择填空
jiān  jiàn
(1)小丽站在爸爸妈妈的中间(   )。
(2)这两棵树的间(    )隔大约十米远。
fēn  fèn
(3)他绘画得分(   )很高。
(4)这里的空气分(   )外清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朗读课文,去探究外婆包的粽子,从文字里了解到叠词的妙用、短语的倒装,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神奇。朗读儿歌,分享资料,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传统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给生字宝宝组词,越多越好。
2.拓展作业:搜集、了解更多端午节资料。
设计意图:
巩固字词,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端午节的信息,在增长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传统中华文化。
【板书设计】
9.端午粽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我用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日期应该是说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突破口就是教育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