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7. 小猴子下山(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以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语言文字,体会汉语之美。
语言运用:归类积累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维能力:能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审美创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一心一意,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插图读懂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转转,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2.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边是“候”少了一竖。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新授
探究一: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正确朗读字音,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序号;
边读边思考,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结果怎么样。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板书答案。
地点: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结局: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用好量词,简要概括。
师:能不用上“一( )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又来到了(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了(一片瓜地里);然后跟着兔子跑进了(一片树林里),最后(空着手)回到山上去了。
3.生字正音,归类识记。
出示:掰、扛、扔、摘、捧、抱、蹦、追
小猴子、结果子、满树、瓜地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归类识记生字。
①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生字都表示动作。
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发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用手做的动作,和部首“手”和提手旁有关,相机出示字谜“两手一分就是掰”;“蹦、追”是用脚做的动作,和足字旁和走之有关。
②提醒学生注意“结”字在文中念第一声,表示植物长果实,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认读。
出示:玉米结的又大又多;树上结了很多苹果。
设计意图:
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大意,帮助学生养成概括的能力。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形声字的特点归类识字,了解不同偏旁的作用。
探究二:精读文本,情境表演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圈动词。
师:下山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生交流答案:走、看见、掰、扛……
(2)在语境中学习“又”字短语
出示玉米地图片。
师:小猴子下山,看到了怎样一片玉米地?里面的玉米怎么样?
生:玉米很大、很多、金黄金黄的、看上去很好吃……
师: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你能学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生:又大又多、又大又黄……
(3)合作表演,交流互评。
①教师范读句子:“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学生表演动作。
师生评价、纠正动作,理解“掰、扛”的意思。
②同桌一个读,一个演,合作表演句子。
③选几组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将动作演准确,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感觉。
2.总结学习步骤。
回忆第一自然段学习步骤,总结方法。
(1)读课文,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2)同桌讨论动词的意思,想想应该怎么演。
(3)一个读、一个演,同桌共同完成片段表演。
3.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汇报展示。
(1)学生按步骤自主学习,2、3自然段的表演,同桌角色互换。
(2)学生上台汇报展示。
(3)教师相机点评。
表演时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圈出了哪些动词,相机板书。
分别出示桃树图片和瓜地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读出小猴子高兴的样子,把动作表演准确。
师生共同评价表演,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对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由扶到放,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框架下生成个性化的表演成果。同时,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点评,落实相关知识点。
探究三:复述内容,运用拓展
1.归纳整理板书
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做了什么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2.积累运用词语
(1)出示田野、白云等图片,在具体情境中用“又( )又( )”说一段话。
(2)自主选择黑板上动词,运用动词,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场景。
3.借助表格、插图总结前三段课文内容,说说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
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借助表格整理提取信息,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情境中积累运用“又( )又( )”的词语和“掰、扛、扔”等动词,丰富语言表达。
三、练习
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瓜、非”。
(1)学生观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提示:“瓜”要注意第1笔、第2笔撇的方向不相同;“非”要注意笔顺,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
(2)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并书空。
提示: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学写。
2.指导书写“块、往”。
提示:左窄右宽,注意长短和笔画的穿插。
3.师生评价,充分发挥班级中部分学生规范书写的榜样作用。
设计意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写字学习过程中,将需要书写的生字根据结构特点分类教学,并让一年级学生围绕生字自主的观察,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偏旁归类认识了生字。通过朗读课文、情境表演了解了“掰、扛、摘”等不同的动作的意思,还认识了一只总是因为喜欢新东西而扔了旧东西的小猴子,小猴子挑来挑去,最后带了什么东西回家呢?故事结局到底怎么样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猜一猜,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生字抄写本》上每个生字抄写三遍,口头扩词。
2.拓展作业:分层设计,选择其一,挑战星级
A.继续完善课文1-3自然段的表演,读出感情,表演精准到位★
B.想象小猴子如果到了其他地方,又看到了好东西,它会怎么做,仿照课文形式编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
“作业”是基于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师给出两个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由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能力训练。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回家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童话故事,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哲理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解读令很多成人也从中受到启发一生活中的人们很多不都是这只“小猴子”吗?在人生的道理上,目标不专一,经常是做做这个又做做那个结果每件事都半途而废,最终一无所获。这就是经典文本的价值所在,值得学生去思考。但是当文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尤其是学习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时,教师便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替代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学的重点也应该遵循低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课标中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借助文本识字写字,体会课文动作描写的丰富准确性,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这才是文本最大的语文教学价值。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课堂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即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全方面提升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