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9. 咕咚 第2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9. 咕咚 第2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7: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9. 咕咚(第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趣味性强。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进行阅读。
【学情分析】
学习此课,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得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的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语言文字,体会汉语之美。语言运用:借助图画复述课文,讲故事。
思维能力: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审美创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语境中积累词句,体会情境对话和心理,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借助连环画的特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摘草莓:复习生字。
2.拣木瓜:识记词语
3.结合板书,回顾1-4自然段情节。
设计意图:
复习生字何词语后,再次重温1-4自然段,森林小动物内心的恐惧与慌张。结合结合板书再现“拔腿就跑”“就跟着跑起来”“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等短语,为感受小动物们的盲从埋下伏笔。
新授
探究一:野牛追问,逻辑思考。
承接前文,图文对照,动物们为什么要跟着兔子一起跑?
(1)读句子: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补充板书)
(2)动物们一见这场面,闻风丧胆,连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也害怕得跑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相机板书:盲目跟从
2.探究野牛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动作理解形声字“拦”的具体意思。
3.学习野牛和大象的对话,拓展思考。
(1)野牛追问咕咚样子,可以想象大家可能怎样描述“咕咚”?
(2)野牛还会问谁?怎么问?动物们怎么回答。
野牛拦住( )问:“‘咕咚’ 在哪里,你看见了?”( )回答说:“( )。”
(3)按照句型说一说野牛询问的顺序,感受思维逻辑。
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教师关注文本之间的联系、课时之间的联系,从重归情境,到后面的野牛的思考,都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结合探索“咕咚”在哪里的逻辑追问,拓展想象小动物们对“咕咚”的样子描述,来验证思考“咕咚”的具体样子。想象说话与结局的“笑”相辅相成,感受该民间故事的幽默与趣味。
探究二:探究“咕咚”真面目。
1.图文对照,学习第6自然段。
识记生字“领”。提示:走在最前面带领大家。
探究理解“咕咚”声音大的原因。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回照课文开头“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感受木瓜树之高,抓关键短语“高高的树上”,理解精准阅读,重物从高处落入水中,越高声音越大的科学常识。
(3)说说“咕咚”是什么?(指木瓜落入水中发出的声音。)
设计意图:
图文对照,感受理解“领”的意思。通过探究“咕咚”真面目,感受学习文章的乐趣,结合回照前文“熟透了”,感知故事背后的科学知识。结合“高高的树上”细节短语的关注,引导学生进行精准的细节阅读,从细节去推进故事情节,让人感受出乎意料。
探究三:拓展表达,传递故事。
1.读一读第7自然段,拓展说一说: 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1)学生自主交流。
(2)关注引导文章语言的活用。(例如:小猴子说:“我还没见过咕咚,就跟着跑起来了,真是可笑!”)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3.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
板书:独立思考 敢于探究
4.看着课文插图,挑战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咕咚”的故事。
设计意图:
回顾全文,拓展想象说话,感受小动物们“笑”背后的内涵,利于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学习后的收获与拓展,借助图示去挑战传递讲一讲“咕咚”的故事,更是将阅读思维转换为个性表达的思维,是一个信息加工后的个性输出,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练习
1.儿歌语境复习本课生字词。
2.书写田字格中的4个生字:“吓、跟、都、怕”。
(1)学生观察“怕和跟”结构特点: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跟”关注足字旁的提的变笔。
(2)学生自主学以致用,左右结构对比识记、书写“吓、都”,关注结构的区别,“吓”左窄右宽,左高右低,而“都”左宽右窄,左高右低。
(3)教师范写,明确书写要点,出示评价单。(结构匀称☆ 书写美观☆)
(4)学生练写,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左右结构生字书写的顺序和特点,“怕”和“跟”都是属于左窄右宽的生字,关注细节变化。关注结构特点后,马上对比呈现“吓和都”,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识记和练写,关注结构的细微差别,写好左右结构的生字。
四、小结
学习了这篇民间故事,我们增长了许多的科学知识,知道了重物从高处落下,越高落下发出的声响越大。还明白了故事背后的道理,做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不能盲目跟从。小朋友们也可以尝试阅读连环画,通过看图也能理解故事内容。
五、作业
1.基础作业:
借助文中的插图,将“咕咚”的故事分享给他人。
拓展作业:课外阅读有关连环画的书目。
设计意图:
借助插图将故事分享给他人听,既能促进学生表达,也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逻辑。课外阅读连环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明白个性语言表达的魅力,爱上讲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经典的民间故事改写而成的童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在经过对文本的认真细致解读之后,教中教师采用了比研读法,引导学生先找出文中动物们听到的“咕咚”来了这个消息后的不同反应,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面对同一消息,动物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在经过自主阅读思考、与同伴交流后,学生们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轻声盲从、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才是动物们呈现不同表现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鼓励他们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从而将课内所学与课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道理寓于鲜活的故事和生活之中,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相信孩子们在学习了这一课之后,会在心中播下独立思考判断的种子,这种良好的品质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