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望海潮(东南形胜)》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21:2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瞭望(liáo) 天暮(mù) 俯瞰(kàn)
B.黑魆魆(xū) 摇曳(yè) 萦绕(yíng)
C.皓月(hào) 倾泄(xiè) 一模一样(mó)
D.瑰丽(guī) 变换莫测(huàn) 苍穹(qió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
B.暮霭 竞然 不勘入目 不屈不挠
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
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天堑无涯,天堑变通途
B.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错落
C.异日图将好景,此事异日再议
D.户盈罗绮,遍身罗绮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山水景色
5.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作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6.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二、填空题
7.读准字音。
(1)堤沙    
(2)天堑   
(3)珠玑   
(4)罗绮   
(5)叠巘    
(6)嬉嬉    
(7)箫鼓    
(8)吟赏   
8.古今异义。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古义:   
今义:深厚的感情。
9.《扬州慢》一词多义。

(1)予过维扬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3)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与妻书》)    
(4)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6)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 魏公子列传》   
三、诗歌阅读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1)秦观,字少游,此词是他的早年之作。作于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2)古制以八家为井,提封(3)文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作船帆,隋炀帝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指珍奇古玩之物。
(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情”“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了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各个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
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
C.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四、默写
12.名句默写。
(1)《望海潮》中的“   ,   ,   ”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   ,   。”
(4)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   ,   ,   ”,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   ,   ,   。
五、解答题
13.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   ②   ③   
14.阅读课文《望海潮》,完成问题。
有评论家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15.如图是一位教师讲授本词时所用的示意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该教师总结了四方面“夸”的内容,现隐去其中两处,请补充出来。
(2)示意图指出本词属于“干谒”题材,而孙何则是当时的两浙转运使。请问“干谒”是什么意思?由此推断柳永极力铺陈杭州景象的缘由是什么?
16.在这首词中,姜夔为什么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
17.《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赏析“绕”“卷”两字有何妙处。
18.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在本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19.有人指责《望海潮》这首词是恭维孙何而作,“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   ;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 ②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   ,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2024年同步练习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瞭望”中“瞭”应读作“liào”;“天暮”中“暮”应写作“幕”。
B.正确。
C.“倾泄”中“泄”应写作“泻”。
D.“变换莫测”中“换”应写作“幻”。
故选:B。
2.【解答】A.正确;
B.“竞然”中的“竞”;“不勘入目”中的“勘”;
C.“寥若辰星”中的“辰”;“九宵云外”中的“宵”;
D.“夜暮”中的“暮”;“嘻笑怒骂”中的“嘻”;
故选:A。
3.【解答】A.“天堑”的本义都是指天然壕沟,②指长江。
B.参差:长短、大小不一致。
C.异日:改日。
D.罗绮:借指丝绸衣裳。
故选:A。
4.【解答】C.有三秋桂子,农历九月。
5.【解答】D.“陈亮”错;“柳永”错。
故选:D。
6.【解答】A项,“全词围绕‘悲秋’构思”错。
故选:A。
二、填空题
7.【解答】故答案为:
(1)dī(2)qiàn(3)jī(4)qǐ(5)yǎn(6)xī(7)xiāo(8)shǎng
8.【解答】答案:
深深感慨
9.【解答】(1)经过。句意:我经过扬州。
(2)超过。句意: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
(3)度过。句意: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4)犯过失。句意:一个人经常犯错误。
(5)责备。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已经回到军营了。
(6)拜访。句意: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中。
答案:
(1)经过。
(2)超过。
(3)度过。
(4)犯过失。
(5)责备。
(6)拜访。
三、诗歌阅读
10.【解答】(1)D.柳词无对比手法。
(2)此题注意根据柳词中的“钱塘自古繁华”“叠巘清嘉”“归去凤池夸”分析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秦词注意根据词中的“追思故国繁雄”“往事逐孤鸿,萦带离宫”分析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
答案:
(1)D
(2)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此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
译文:
《望海潮》: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彩绘的桥梁、翠绿的帐幕,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夏季十里荷花,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赏析:
《望海潮》: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揭示出所咏主题,旧指吴兴、会稽,即杭州,极言其为东南一带,字字铿锵有力,为点睛之笔,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三句,只见钱塘江堤上,远远望去,犹如云雾一般,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原意为天然的深沟。钱塘江八月观潮。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罗绮,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暗写商人比夸争耀。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圆若宝镜。重湖。叠山、南屏山。湖山之美,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菱歌泛夜”,情韵亦自悠扬,互文见义,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嬉嬉”二字,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一派暄赫声势,音调雄浑,饮酒赏乐。“异日图将好景。”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即凤凰池。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好景”二字,尽数包拢,合将好景画成图本,夸示于同僚。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下片写西湖,明暗交叉,形容得体、声调之激越。特别是,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虚指,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11.【解答】(1)C.“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错。
(2)“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可以载着“一船风月”。“会须”二字强调着词人此刻的决心,热衷于仕途的取进与世俗的享乐。此时,抒写归隐之志。
答案:
(1)C
(2)①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②诗人用“五湖烟浪”,并借用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③“幸有”写出来诗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
译文:
面对深秋时节。小路上黑夜将尽。天的尽头星星将落。又是拂晓鸡鸣声起时,遥远的山路渐渐明晰。
奔走辛劳的行役,只是为那不足挂齿的蝇头利禄,到头来一事无成。抛掷云山泉石的归隐,将壮烈的节操轻易消亡,在似云涛的烟浪里,是已到应当归去终老隐居的时候了。
赏析:
《凤归云 向深秋》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破晓时分词人行走于乡间小路所见之景。全词写景真切自然,抒情则反复陈词,感情恣肆。
统观全词,感情较为悠游不迫,内容多为描述,言志抒情,语言精警,一发难收。这首词使过去词中“春女善怀”的感情转变为了“秋士易感”,由此也充分体现了柳永其人性情率真的特点和柳词的价值与意义。
四、默写
12.【解答】故答案为:
(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2)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重点字:荷)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重点字:菱)
(4)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
(5)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6)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五、解答题
13.【解答】①由“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可知。①填“繁华”。
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概括为“潮涌图”。
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钓鱼的老翁。可见百姓的生活十分安定。
答案:
①繁华
②潮涌图
③安定
14.【解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绘西湖美景,馥郁芬芳;“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了,湖、山、秋月、荷花奔赴而来,遐想万千。
答案:
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柳永这里以工整句式,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所以说“三秋桂子。
15.【解答】(1)词中写到“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这是在具体描绘杭州西湖的自然美景。“羌管弄晴,嬉嬉钓叟莲娃”这是写的杭州百姓生活安乐。乘醉听箫鼓。所以这是在夸杭州民生安乐。
(2)“干谒”指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词人开篇就写到“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富庶繁华,写杭州的富庶繁华,这些都是太守孙何治理有方。目的在于希望这样的大吏能够有机会提携自己。
答案:
(1)自然风光,民生安乐。
(2)“干谒”是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柳永极力铺陈杭州城市之景,从而打动孙何。
16.【解答】杜牧曾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社会影响很大,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寂寞冷清,抚今思昔。
答案:
杜牧当年曾在扬州风花雪月多年,对扬州的繁盛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这是一种反差的对比。
17.【解答】句中的“绕”是“环绕”“围着某事物转动”的意思,表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收到了化静为动。“卷”体现出强壮有力的形象特点,就写出了江水奔腾,可谓简练传神。
答案: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一个“绕”字。卷字突出了怒涛气势的宏伟。
18.【解答】①上片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揭示出所咏主题,旧指吴兴、会稽,即杭州,极言其为东南一带,字字铿锵有力、“繁华”四字。自“烟柳”以下。“烟柳画桥”,写居民住宅的雅致,转弱调为强音。“参差”为大约之义,由市内说到郊外,行行树木,郁郁苍苍。一个“绕”字。“怒涛”二句。“天堑”,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历来称为盛举。“市列”三句,便把市场的繁荣。珠玑,又皆妇女服用之物。“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②下片重点描写西湖。重湖。叠山、南屏山。湖山之美,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三秋桂子,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羌管弄晴,对仗也很工稳。着一“泛”字,“嬉嬉钓叟莲娃”,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一派暄赫声势,音调雄浑,饮酒赏乐。“异日图将好景。”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即凤凰池。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好景”二字,尽数包拢,合将好景画成图本,夸示于同僚。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
答案
上片点笔为“繁华”,下片点笔为“清嘉”,使品出生生不息的意味,有烟笼之朦胧感,自有精美的雕花:“风“指出“帘”的功用,“十万”叙数。以“云“喻树;以“怒”拟涛.闻潮声。“列”写出珠玑只是平常之物,“竞”反映杭州的穷奢极欲。
下片作者光点明西湖“清嘉”的总体意境特征,“重湖叠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种不同时空的景物烘托,这是一重渲染,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精神风貌,这是又一重渲染。
19.【解答】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赞同或反对都可以。
可就诗歌具体内容来谈不是恭维之作。《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不可阻挡之势,文字优美,节奏平和舒缓,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同时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驻节杭州,有可能指孙何而言,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也并非天然生就,改造自然的结果,十里荷花”。当时。今天,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
可以从创作背景分析诗歌情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对杭州的山水名胜,所以,他能以生动的笔墨。同时这首词是柳永为了拜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河而作。只是这一首干谒作品,虽有恭维之意,以大开大阖的笔法,能让人读之舒服。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这画面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答案:
【示例】
观点一:本词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也并非天然生就,改造自然的结果,十里荷花”。当时。今天,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
观点二: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经过真宗,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的苦况,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解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有烟柳画桥,人烟阜盛,灿烂辉煌,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那荡漾的微波;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碧眸;夹岸的柳树,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
21.【解答】段意:形象描绘江南文化、西北文化的不同特点。
①承接“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句式应保持一致,与之相对;
②根据上句,此处应与之相对,可以是东坡的旷达豪放;
③上句是“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内容相对、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
故答案为:①李白的清新俊逸(飘逸俊爽)
②东坡的旷达豪放
③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