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语文科 著作人: 杨琼 审稿人:
教学课题: 29 诗词五首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朗读,理解诗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态度与情感
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诗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15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事实上,我们还有同这三大发明构成双子星座的另外三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同样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仍然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我们会聆听到杜甫的爱国心音,也会走进韦应物"恬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了解赵师秀和李清照的落寞、烦恼,感受辛弃疾的豪迈的报国之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3.作者简介
4.诗歌内容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颈联诗人把内心狂喜之情,作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5.名句赏析
6.主旨
(二)学习《滁州西涧》
1.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诗歌内容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名句赏析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4.主旨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1.请全班学生朗读,再请个别的学生朗读。
2.请学生来介绍杜甫:
教师明确: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3.学生自主研读诗歌,说说每一联讲了什么意思?
教师明确:首联直接叙写喜讯。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诗人把内心狂喜之情,作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学生: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
学生相互讨论: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好在哪?
教师明确: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深刻感情。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杜甫的生平的了解。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布置作业
朗读并默写诗歌。
查阅工具书,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小结
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野渡舟横,虽然字字作为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板书设计
幽草 ?-------------- 生
? 鹂 ?----------------- ?鸣 ? ? ??
? 潮 ?----------------- ?急
舟------------------ ? 横
? ( ? 托物言志)
年级: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语文科 著作人: 杨琼 审稿人:
教学课题: 29 诗词五首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2 课时
课 型
公开
教具
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诵读,探究
态度与情感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重点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词五首》。
学生齐读上一节课学过的诗歌
加深印象
整体感知
(一)学习《约客》
1.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诗歌内容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 “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4.名句赏析
“敲”在的运用好在哪里?
5.主旨
(二)学习《如梦令》
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人,有《漱玉词》。
讲解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5.主旨
描写了词人对因风雨摧折,使院内红花稀少的惋惜而又不满的心情,也透露出作者感伤的情怀。
1.请全班学生朗读,再请个别的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教师对于朗读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也要对朗读不好的学生加一指正,也给予鼓励。
2.请学生说说诗歌的内容。
教师明确: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3.请学生思考“敲”在的运用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请全班学生朗读,再请个别的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
学生相互讨论:
“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明确:借代,“绿”?代替叶,“红”代替花。
这个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进而分析诗歌的内容。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词人借景是为了抒情,这里体现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布置作业
完成背诵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年级: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语文科 著作人: 杨琼 审稿人:
教学课题: 29 诗词五首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3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讨论,探究
态度与情感
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词人情怀,学习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手段方法
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学生朗读上节课所学的诗词。
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体感知
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2.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3.诗歌内容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4.名句赏析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4.主旨
表现了诗人念念不忘民族之痛,借山水抒发了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也表现了对时局存有的深切的忧虑之感。
全班齐读
学生相互讨论:
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说说作者的心境如何?
教师明确: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对词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学生相互讨论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通过朗读这首词,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蕴含的的感情。
检查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
课堂检测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3、有约不来过夜半, 。
4、知否?知否? 。
5、 ,毕竟东流去
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野渡无人舟自横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应是绿肥红瘦
5、青山遮不住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__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
7、《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中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的极微的句子是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
9、《如梦令》中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的句子是
知否 ? 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消化并巩固的过程,更好地的把握诗词。
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
2.完成练习册
小结
经过三个课时的教学,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欣喜欲狂,感受到了韦应物的恬淡闲适,感受到了赵师秀的失望落寞以及李清照的少女情怀…‥这些诗词给了我们很多美的享受,让我们细细品味吧,感悟生活的美好!
板书设计
题目
作者
朝代
体裁
写作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七律
爽朗明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七绝
烘托衬托
约客
赵师秀
南宋
七绝
字简意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词
婉约细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南宋
词
豪放慷慨
课件63张PPT。第29课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第二课时学习《约客》 《如梦令》学习目标:(一)、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约 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写作背景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诗人怀一份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之中。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南宋后期诗人,“永嘉四灵”之一。诗歌内容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 “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
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诗歌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失望、焦躁、寂寞的心情。名句赏析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如梦令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
却道“海棠依旧”。
试问卷帘人,
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
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章丘人,有《漱玉词》。诗歌内容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是,可谓语浅意深。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诗歌中心思想 描写了词人对因风雨摧折,使院内红花稀少的惋惜而又不满的心情,也透露出作者感伤的情怀。名句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诗歌内容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颈联诗人把内心狂喜之情,作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诗歌中心思想 抒发了对官兵胜利的 之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 喜悦忧国忧民向往安定生活名句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
快、可爱。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小结: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作者简介 韦应物 ,唐代诗人,长安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诗歌内容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
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名句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诗歌中心思想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滁州西涧
????????????????????????????????????????????????????? (唐)韦应物
???????????????????? ???????? ? ? ? ? ?板书设计 幽草 ?-------------- 生
? 鹂 ?----------------- ?鸣 ? ? ??
? 潮 ?----------------- ?急
舟------------------ ? 横
? ( ? 托物言志)第三课时一、继续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学习目标:(一)、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解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诗歌内容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由“无数山”写到“青山”。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
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 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情寄。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诗歌中心思想 表现了诗人念念不忘民族之痛,借山水抒发了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也表现了对时局存有的深切的忧虑之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小结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壮志难难酬也要酬??????????? 历史不可阻挡????????????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愁???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忧民——无法望长安 板书:当堂检测一、直接填空(5分)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3、有约不来过夜半, 。
4、知否?知否? 。
5、 ,毕竟东流去。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野渡无人舟自横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应是绿肥红瘦
5、青山遮不住 二、理解填空(12分)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
7、《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中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的极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9、《如梦令》中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的句子是
? ? 。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_ 。
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