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亲情弥珍贵 忠孝值千金
——《陈情表》《项脊轩志》联读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作品,感受作者,梳理文本。
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感受作者的人生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古人的家族和亲情观念。
全面、辩证看待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与艺术技巧,
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亲情,珍视亲情,传承孝道。
【学习重难点】学习表达真挚情感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
【学习目标】
1.诵读作品,感受作者、梳理文本。
2.体会古人的家族和亲情观念。
第一课时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古文观止》评《陈情表》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黄宗羲评《项脊轩志》
两篇课文都有打动人心的至情至性,
他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深情,二者有何不同?
今天我们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联读、品读,
一同走进文本中的至情至性!
1.从《陈情表》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的李密,他追求的是什么?
明确:
(1)①正直、不愿委曲求全。
侍奉曹魏,所以以陈情为名,不愿仕宦曹魏是实;②恭谨孝顺。
为了侍奉祖母弃孝廉,秀才,郎中等官职。认为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照顾年老的祖母;③聪明、识时务。
蜀国灭亡之后,他没有以死表示忠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婉言拒绝新朝廷给他的官位以表忠心,以感人肺腑的语言解释了需要报恩奉养老祖母,不愿意从侍曹魏的原因。④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思维缜密的李密。⑤命运多舛、家族单薄的李密。(第1段)(2)供养祖母终老的强烈愿望(尽孝);
追求名节,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
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辩证看待)
2.《项脊轩志》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的归有光,他的追求是什么?
(1)①伉俪之间琴瑟相谐的归有光。
②立志读书、光耀门楣的归有光。
③志趣高洁的归有光。(2)追求读书入仕
①改造“项脊轩”:重视读书活动;
②自我期许:希冀积极用世。
追求“至情”的家庭伦理观念
①从家族关系看:反对分崩离析;
②从至亲命运看:渴望亲情天伦。
活动一:梳理《陈情表》文本内容。作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向晋武帝司马炎陈情。①对祖母的孝情;②对晋武帝的忠情;③对自己内心因身世凄苦而产生的苦情、悲情;④对自己进退两难、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为难之情、惶恐之情。
活动二 :梳理《项脊轩志》文本内容,体悟归有光眷恋家园之情。
1.清 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围绕“一阁”写了哪些“物事人情”来表现眷恋家园之情?
眷恋家园亲情浓 一间书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二种感情 喜 悲
三世变迁 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位女性 先大母、妪、先妣、妻
五件事情 1.修葺项脊轩 2.诸父异爨
3.老妪忆母 4.大母励志5.回忆亡妻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概括在项脊轩中的感受,围绕此写了五件事,请分析其中的悲与喜。
可喜的事:
一是项脊轩焕然一新的面貌;
二是项脊轩中的幽静气氛。
可悲的事:
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二是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作者对亡母的怀念; 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有负祖母期待的悲叹之情; 四是婚后生活的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品悟不同的抒情方式。
2.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3.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课时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情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篇文章,从“情”出发,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其抒情艺术。
学习任务一:聚焦祖孙情,理解孝内涵。两篇课文都涉及到祖孙之情,请你找到描写祖孙之情的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相关语句 表现方式、艺术手法 表达的情感
《陈情表》 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项脊轩志》 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大类女郎也?”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融情于事
(赡)
语言、动作
细节(含蓄)
俸养祖母终老的
强烈愿望
(尽孝)
怀念祖母
承担家族使命,
振兴家族,
功业未成的愧疚之情
总结:(1)孝的内涵不同
《陈情表》 奉养亲人——养口体
(伺候在身边,照顾衣食住行) 《项脊轩志》振兴家业——养心智
(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
《陈情表》直接,显而明,《项脊轩志》含蓄,隐而深;《陈情表》语言简练概括,《项脊轩志》重视细节。
(2)抒情手法不同
学习任务二:品深情语段(细节)请阅读以下几则文字,简析其令人感动的原因。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叙述议论中,饱含祖孙深情,从李密的行止来看,他对祖母确实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只是在晋朝。《阳华国志》记他在蜀国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上《陈情表》获免出仕之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陈情表》里反复说自己必须留在祖母身边不能远离,是实情。)
晋武帝读完奏章后,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苏轼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总结: 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
2.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简析: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扣”字写出母亲动作的小心翼翼,害怕惊扰孩子,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关切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母亲的音容笑貌,于他来说已是模糊不清,然而这份母爱却能抵达内心,令他失声痛哭。)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简析: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简析:语言委婉含蓄,将抽象情感寄托于具体物象,易产生移情共鸣。一存一亡,一荣一死的强烈撕扯感,动人心魄。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意难忘。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语气助词的表情达意。令人不由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
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补充资料:材料一: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材料二: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 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林纾)
总结:细节忆亲人,淡笔写雅景,简洁记琐事。写法借鉴:
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
述细节,记琐事,平淡中见真情。
2. 学生习作分享展示。
【展学·辨析】技法迁移学习任务三:借鉴“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写作。
读写结合,仿照《项脊轩志》与佳作,合理想象,为《陈情表》添加能够表现祖孙情深的细节描写,要求细致、感人,100字左右。
1. 佳作欣赏: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而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突然停下。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的转动声。门,悄然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被子了!”略带嗔怒而心疼的语气。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掖了掖被角,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任何较大的声响,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泪水却一行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只知道被子湿了一大片。
1. 名作欣赏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2.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大大发表讲话提出新二十四孝,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课堂小结】
孝道恒久远,亲情似海深,一份亲情,两文同唱。孝老爱亲是一切教化之本,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对亲人、家庭的珍视,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当代青年学子不仅要尽好珍视亲情,传承孝道的责任,更要担起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学习目标】
探究文章的艺术技巧。
探究李密、归有光之“忠”“孝”。
领悟传统经典作品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第三课时
【情境导入】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
“家多孝子亲安乐,国有忠臣世太平”,
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离不开忠臣和孝子。中国的封建士子也都践行着这一优秀品质。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他们身上的这些高贵品质。
任务一:探究《陈情表》高超的语言艺术1. 李密如何陈情?完成以下表格。
如何陈情 效果 文本依据
以情动人 最是直击人心 ①叙悲情:人生成长苦悲情(1段)
②叙孝情:祖母无私抚育祖孙情(1段)
③表忠情:圣上恩重如山、感恩君主宠命优渥情(2、3段)
④表为难、惶恐情:进退两难、诚惶诚恐(2、3、4段)
以理服人 最是让人信服 ①尽孝与尽忠孰先孰后有矛盾
②找依据(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
尽孝与尽忠两全其美,最高明的说理方法,巧妙消释了与晋武帝的对立关系;不仅没有抗旨,反而是遵旨而行,恰恰击中晋武帝的软肋,让对方无言以对。
抬他贬己, 甘愿俯首 消除对方戒备 ①27个“臣”字自称积极示好②亡国贱俘谦辞不断自我贬低
提供方案, 供君选择 让对方省心、放心 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先尽孝,后尽忠,等祖母百年之后再做官。
这一方案不仅让晋武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自己留下了进退有据的出路
2.结果如何?如果你是晋武帝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同意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情真)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 (意达)③“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个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世治)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恩宏)
任务二:总结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陈情表》写作技巧1.善用四言: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抓住细节作传神描绘2.对偶句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寿命即将终了,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极大引发读者的同情。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4.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1)反复自称“臣”,表明自己的身份。(2)用“赴命”表明自己身份低微。(3)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其中用“猥”这一谦辞,抬高对方;用“侍”表明自己身份。(4)用“奔驰”表明自己获得赏识后的感激涕零之情。(5)说自己曾经在蜀汉任职为“少仕伪朝”,表明自己曾经不识时务。(6)“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言辞毕恭毕敬,谨慎小心,表达忠心和惊惧之情。(7)用“陨首”“结草”表达感激涕零之情。(8)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表达恭敬之情。
二、《项脊轩志》写作技巧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2.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1)小鸟啄食、风影移动的景物细节(2)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3)母亲、妻子的动作语言细节(4)祖母看望、勉励孙子的场面描写,细致
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与对孙子的
期许。3.语言委婉含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
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任务三、辩证看待古代文人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提高思辨能力。活动 1:有学者认为李密是以孝顺祖母为借口而推辞做官,甚至评价其人格低劣,对于作为孝子的李密,是忠臣吗?
【补充材料 1】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称得上忠臣、好官
活动 2:归有光是一位忠臣吗?
【补充材料 2】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事宜,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水利方面,“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于是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补充材料 3】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终于花甲登第。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官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为民谋利,效忠朝廷
——晚年入仕,兢业守职
活动3:感知“孝”的时代性 材料1:从医多年,李兰娟身上有很多荣誉。不过回到家乡,李兰娟自始至终只强调一个身份:“我是绍兴人!我是绍兴的女儿,我的根在这里。”从2018 年开始,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都会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以及其他乡贤名医一起,来到老家夏履镇,为父老乡亲开展免费义诊。说起这些,李兰娟觉得理所当然: “我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院士。我从小家庭困难,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作为绍兴女儿应尽的一份孝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李兰娟用各种方式反哺社会。她和丈夫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 —选自《李兰娟:反哺社会,为家乡父老尽孝心》
【课堂小结】
亲情弥珍贵,“孝”字值千金!从李密和归有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孝”。在大家一步步的探究学习中,我们又看到了他们身上日月可鉴的耿耿忠心!同学们,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忠”与“孝”更多的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呢?李密的“尽孝”也是在践行君王“孝治天下”的国策,既为“孝”也为“忠”。归有光书斋苦读,是为有朝一日踏上仕途,经世致用;功成名就也是光宗耀祖,继志述事。多少历史人物因为“忠”“孝”二字,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忠”“孝”二字值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