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第2课时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主预习】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我国地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西部① ,东部② 。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呈③ 。
(2)山区:公路多呈“④ ”字形分布。
3.地形对交通线路⑤ 的影响:兰州市的主要道路沿⑥ 分布。
4.⑦ 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不断降低。
【答案】 ①稀疏 ②稠密 ③网络状 ④之 ⑤走向
⑥河谷 ⑦科技进步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展线指在山岭地带,当地面自然纵坡大于道路设计容许的最大纵坡时,为了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使线路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最终到达终点的铁路建设技术。下图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58年建设)关角山附近的展线群,自南山站起至察汗诺站共有5组展线,后来新关角隧道开通,关角展线群被取代。
从南山站到察汗诺站修建展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主题1: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和布局的影响
主题探究
情境
任务1 山区公路呈现什么形态 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呈“之”字形状。目的是减缓道路的坡度。
任务2 在山区修建公路的线路一般和等高线有什么关系
【答案】 山区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建。
任务3 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线路总长度与平原地区相比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由于山区线路的弯曲程度较大,故其总长度一般要大于平原地区线路总长度。
知识小结
不同地形对交通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地形 平原交通线路 山区交通线路
布局 受地形限制很少 沿山谷、河谷延伸
形态 网状 “之”字形
对点训练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石板岩镇,地处太行山南端,海拔800~1 736 m,自然风光优美。读石板岩镇石板岩村布局剖面图,回答1~2题。
1.该村落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岩石 B.河流
C.气候 D.地形
2.出入石板岩村的公路线的形态特征大多呈( )。
A.棋盘式 B.网络状
C.“之”字形 D.环形放射状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石板岩村地处太行山南端,海拔较高,属于山地地形,从剖面图看,村落所在位置地势起伏较小,故其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地形;气候、河流会影响村落选址,但不是该村落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岩石对村落选址影响不大。第2题,山区公路的建设受地形地势影响,因此公路线多会沿等高线分布,分布形态呈“之”字形。棋盘式、网络状、环形放射状公路一般出现在平原地区。
主题2:交通线路的规划
主题探究
情境 材料一 川藏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线路起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岗托跨金沙江后进入西藏,经昌都、林芝、山南至终点拉萨,全线运营长度1 738 km。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区,线路走向“八起八伏”,桥隧比高达81%,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川藏铁路辐射的人口众多,沿线有着丰富的水能、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铁路的修建能提升沿线的交通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能把西藏连入长江经济带,并形成我国通往南亚的便捷陆路通道。
材料二 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示意图。
任务1 简要说明川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答案】 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任务2 川藏铁路线路走向“八起八伏”,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尽可能避开高山,避开地质状况不稳定的地区;尽可能多地联系城镇,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知识小结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弱灾害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线路修建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知识拓展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有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线路,而不是EGF线路。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则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有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对点训练
建立交通线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比选方案。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
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
2.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坡度过大
B.资金预算有限
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山区公路稀少,公路经过更多居民点,便于居民与外界联系。第2题,“之”字形施工方案能够降低路面坡度和公路建设工程难度。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稀疏 ②稠密 ③“之”字形 ④网状
即时训练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爆红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桥面上,仿佛在玩“过山车”。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2.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式多层设计是为了( )。
A.少占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减缓道路坡度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以山地为主,故交通线路在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因素。第2题,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式多层设计能够延长路程,从而降低坡度,增强运输的安全性。该路段地势陡、坡度大,为少占耕地,建高架即可,不一定要建回旋路;修路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环境;无法避免自然灾害。
康斯坦察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是该国著名的疗养胜地。读康斯坦察周边等高线地形状况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河流
C.地形 D.海洋
4.图示地区公路分布体现的选线原则包括( )。
①尽量沿等高线延伸 ②尽可能多地连接聚落 ③避免跨越河流 ④在缓坡处呈“之”字形弯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大部分聚落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所以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4题,由图可知,选线尽量沿等高线延伸,可降低线路坡度,①正确;尽可能多地连接聚落,方便人们出行,②正确;图中无河流信息,因此无法体现“避免跨越河流”的选线原则,③错误;公路在陡坡处呈“之”字形弯曲,而不是缓坡处,④错误。
2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主预习】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① 、搬运、② 等。
(2)主要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③ 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④ 、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
(2)沉积作用: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⑤ 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4.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⑥ 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风积作用: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⑦ 。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显著的。
2.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
(1)合理措施:⑧ ,填海造陆,修建水库,开挖河道,植树造林。
(2)不合理措施: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⑨ 。
【答案】 ①侵蚀 ②沉积 ③大气 ④下切侵蚀 ⑤流速
⑥风力 ⑦堆积 ⑧修筑梯田 ⑨破坏植被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魔鬼城”距奇台县城约110 km,是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魔鬼城”城门西侧有“石猴望海”,城内有突兀拔地的“富士山”,佛塔林立的“吴哥窟”,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和酷似眼镜蛇、大鹏等物的造型。各种景象,真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
“魔鬼城”内形态各异的造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主题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题探究
情境1 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及其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任务1 什么是风化作用 图示风化作用主要受哪几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图示风化过程主要受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任务2 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
【答案】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沙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情境2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任务1 说出石蘑菇的成因。
【答案】 在干燥地区,大风挟带泥沙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任务2 说出沙丘的成因。
【答案】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慢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素养培育
探寻渤海演变——培育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
情境 有专家预测,即使按照黄河曾经有过的最大输沙量(每年16亿吨)计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渤海也不会被填满。因为,渤海海底地壳正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之中,而且下降速度与泥沙淤积速度相当。所以,渤海深度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况且,随着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逐步治理,黄河输沙量将逐渐减少,泥沙淤积速度小于地壳下降速度,渤海不会被填满。
任务 渤海为什么没有被泥沙填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渤海地壳下沉。说明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塑造着地表形态。
知识小结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对点训练
读我国两种典型地貌类型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种地貌类型分别是( )。
A.喀斯特地貌、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雅丹地貌
C.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
D.冲积平原、喀斯特地貌
2.下列关于图乙地貌的形成,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B.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区
D.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3.下列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A.峰林
B.小寨天坑
C.单面山
D.孤峰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甲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出现在我国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的可溶性岩层分布区;图乙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乙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第3题,峰林、小寨天坑、孤峰都是喀斯特地貌。单面山又称半屏山,指一边极斜一边缓斜的山。其通常形成的原因:原本倾斜排列的岩层,其上层岩石较硬,下层岩石较软,受到风或水的侵蚀之后,软的一边的地层受到较多侵蚀,形成较另一边陡的坡度,最终形成单面山。
主题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题探究
情境 下图为某种地理景观图。
任务1 图中景观反映的具体地理事物是什么
【答案】 梯田。
任务2 该景观多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答案】 丘陵地区缓坡地带。
任务3 该景观体现了人类对哪种地理要素的改造 有何意义
【答案】 地形。开拓土地资源,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粮食产量,对缓解水土流失有积极作用。
任务4 为什么坡度较陡地带不适宜修筑梯田
【答案】 坡度陡,修筑梯田所得耕地面积小,修建难度大,投入大、产出少,同时陡坡开垦容易增加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风险,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较低,故较陡地带不适宜开垦梯田。
知识小结
人类活动一方面会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会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地表形态,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数量增多,面积增大。据此回答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答案】 B
【解析】 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挟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山前平原地势平坦,而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答案】 C
【解析】 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并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 C
【解析】 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而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风力侵蚀 ②冰川侵蚀 ③搬运作用 ④沉积作用 ⑤流水沉积
即时训练
读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2.图中表示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外力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分别为风化、侵蚀作用,两种作用可相互促进。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第2题,新月形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当气温在0 ℃上下变动时,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不断扩大,岩石崩裂成为岩屑(见下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质作用属于( )。
A.变质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4.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上这种地质作用强盛的季节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气温上升快速,日较差小
B.夏季;气温较高,日较差大
C.秋季;气温下降快速,日较差小
D.冬季;气温最低,日较差大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劈作用是当气温在0 ℃上下变动时,充填在基岩表层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形成的。据此分析,冰劈作用是水体在岩石中的冻融风化,属于风化作用,不属于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第4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较为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白天气温偏高,晚上气温偏低,气温日较差较大;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整体气温较低,冬季气温多低于0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水冻结),夏季时,气温较高,接近0 ℃(水融化),冰劈作用强烈。
2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
3.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材料的技能,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第1课时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预习】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① 和② 。
3.分布
(1)我国古代:坐落在③ 。
(2)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④ ,多呈⑤ 、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3)我国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⑥ ,空间分布相对⑦ ,聚居的人口较少。
(4)塔里木盆地:分布在⑧ 、⑨ 中下部。
【答案】 ①城市 ②乡村 ③河流阶地上 ④大 ⑤团聚型 ⑥较小 ⑦分散 ⑧山前冲积扇 ⑨洪积扇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图中聚落分布密度与地形有何关系
主题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主题探究
情境 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平原则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图甲是某山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图乙是某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
任务1 分析图甲中A处的聚落形态及形成条件。
【答案】 呈条带状分布。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河漫滩地形,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
任务2 说明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且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素养培育
课外探究——培育地理实践力
情境 庐山桑落洲
胡 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任务1 桑落洲位于河流的什么位置
【答案】 凸岸(堆积岸)。
任务2 简述河流地貌的演变规律。
【答案】 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凹岸侵蚀使河流不断弯曲,凸岸不断堆积,总体使河道向侵蚀岸移动。
知识小结
1.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区 地形特点 规模 分布特点 人口
平原地区 平坦广阔 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丘陵山区 地形复杂 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较少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主要原因
北方平原区 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地势平坦
南方低山丘陵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山地、丘陵,地形复杂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地势平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低地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对点训练
《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据此回答1~2题。
1.诗句描述聚落具有的特点有( )。
①规模较小 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③聚居的人口较少 ④呈团聚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山村聚落聚居人口较少、规模较小,且相对分散,多呈带状。第2题,由“竹溪村路板桥斜”可知,该聚落所在地区为山区,所以影响诗句中聚落形态最主要的因素为地形。
主题2:塔里木盆地城市的空间布局
主题探究
情境 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内陆,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人们逐水草而居。
任务1 塔里木盆地中,山前冲积扇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分布特征:山前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呈环状分布。原因:受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地形的影响。
任务2 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什么关系 山前冲积扇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 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任务3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土壤、水源、气候、自然资源和交通等。
知识小结
1.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高原 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呈狭长的条带状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河谷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源比较丰富,并有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
平原 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有的沿河流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区 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对点训练
云南盐津县城是世界上最窄的县城,城区窄得就像一条线,最大纵距62.5 km,最小横距不到30 m,堪称真正的“一线城市”,水流湍急的关河穿城而过,沿河的房屋一侧用木桩或水泥桩支撑,如同吊脚楼(如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盐津县城所处的地貌最可能是( )。
A.河漫滩 B.冰蚀谷
C.“V”形河谷 D.峡湾
2.盐津县形成“一线城市”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规划 B.河运便利
C.地价昂贵 D.地形限制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水流湍急的关河”可知,盐津县城位于河流上游,且从图中可见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城区非常狭长,房屋如同吊脚楼,说明河流沿岸平地少,地势陡,因此所处地貌最可能是“V”形河谷;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带,且河谷较宽阔;峡湾是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多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第2题,材料中的“一线城市”是指城市形态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盐津县位于河流上游的峡谷地带,受峡谷地形的限制,城市沿着河道呈带状分布;城市规划不是根本原因;盐津县位于河流上游的峡谷地带,河运条件没有优势;地价与该城市形态成因无关。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平原 ②大 ③团聚 ④丘陵 ⑤小
即时训练
塔里木河历史上是游荡性河流,在其干流南北两岸80~120 km范围的地表遗留一系列古河道,部分古河道表层河相沉积物中含风成沙夹层。读塔里木河流域分布示意图,回答1~2 题。
1.塔里木河干流沿线聚落数量少,是由于该流域内( )。
A.人口稀少
B.地形波状起伏
C.气候干旱
D.河流改道频繁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塔里木河历史上为游荡性河流,河流经常发生改道现象,导致其干流沿线聚落数量少。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成为影响聚落和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聚落和人口应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波状起伏主要是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典型代表为欧洲西部的波德平原和西欧平原,塔里木河流域地形不具备此特点。
2.河相沉积物中含风成沙夹层,说明该时期( )。
A.河流有长时段断流
B.河流水量充沛
C.风力沉积持续增强
D.流水沉积显著
【答案】 A
【解析】 风成沙夹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说明该时间段内河流断流,流水沉积作用减弱,风力沉积表现明显。河流水量充沛,则外力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不会形成风成沙夹层。风力沉积持续增强,应形成风成地貌,而不会形成夹层。
浙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读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回答3~4题。
3.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溪谷 B.绿洲
C.盆地 D.冲积扇
4.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结合诗句推测该流域古村落至今大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建设美丽乡村
B.经济比较发达
C.特色小镇带动
D.交通相对闭塞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河流、气候等。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形崎岖,河流众多,古村落主要沿溪谷分布。 第4题,根据诗句中“道路塞”“交流疏”可知当地交通不便,古村落保存完好说明其受外来影响较少,相对闭塞。
2第二章整合与评价
微专题1:河流凹岸、凸岸分布与侧蚀作用
1.结合“凹”“凸”二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分布特征。如下图:
2.河流发育的中期阶段,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分析侧蚀作用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当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分布来判断。
典例巩固 扇三角洲是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1)~(3)题。
(1)扇三角洲形成的先决条件是( )。
A.山地断裂强烈
B.山间河流流速慢
C.水体边缘陡峭
D.风力侵蚀作用强
(2)形成辫状河流的主要条件是( )。
A.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不均一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D.靠近海洋,受洋流和潮水顶托作用强
(3)与河流三角洲相比,扇三角洲( )。
A.碎屑物质被搬运得距离远
B.岩性细,以沙和粉沙发育为主
C.面积小,个体多,成群出现
D.高度大,不利于油气储藏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山体断裂强烈,碎屑物质多,为扇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条件;山间河流流速急,侵蚀作用强,挟带泥沙多;水体边缘陡峭只是影响碎屑物在水体中的沉积状况;风力侵蚀作用强与扇三角洲的形成关系不大。第(2)题,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而含沙量很大且不均一。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迅速拓宽它的河床,并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水下浅滩。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有很多股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第(3)题,根据“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可知,碎屑物质被搬运的距离近;河流三角洲沉积物被搬运的距离远,故岩性细,以沙和粉沙发育为主;扇三角洲易形成沉积岩层,与河流三角洲一样也有利于油气储藏。
微专题2:从时间尺度看地貌演变规律
1.从地质剖面图推断内力动态过程
(1)确定岩层形成的早晚
水平岩层→上面的形成晚,下面的形成早;发生断层→岩石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河流阶地的形成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阶地上有沉积物(层)→地壳稳定,河流泥沙沉积→河流阶地。
(3)判断岩层的缺失原因
地壳隆起,地势太高,终止了沉积过程(缺少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缺少沉积物);当地壳隆起后,原有沉积物被剥蚀完毕(缺少保存环境)。
(4)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①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水平挤压发生弯曲→褶皱。
②水平岩层,受张力或挤压力→断裂并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块山(上升岩块)、谷地或洼地(下沉岩块)。
(5)地下溶洞的形成
海洋沉积环境→深厚的石灰岩→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等。
2.海岸线的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
(1)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沉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
(2)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沉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3.河口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典例巩固 (2021年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 m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回答(1)~(2)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潟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潟湖的环礁。读图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是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第(2)题,珊瑚礁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 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部分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反之,这种现象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沉,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 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
思维构建
2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结合矿物标本,了解矿物的类型及其特点。(地理实践力)
2.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循环的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综合思维)
【自主预习】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① 或单质。
(2)基本存在形式
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
(3)分类
金属矿: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有色金属——黄铜矿;贵金属——自然金;稀有金属——锆、钼等。
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2.岩石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② 形成。
分类:③ ,如花岗岩;④ ,如安山岩、玄武岩。
(2)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⑤ 、⑥ 、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
特点:具有⑦ 构造或常含有⑧ 。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⑨ ,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的⑩ 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由碳酸盐岩变质形成)、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形成)、板岩(由页岩变质形成)。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3.影响:大地的沧桑巨变;岩石圈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岩石的转化。
4.
【答案】 ①化合物 ②冷凝 ③侵入岩 ④喷出岩 ⑤风吹 ⑥日晒 ⑦层理 ⑧化石 ⑨岩浆活动 ⑩温度、压力 放射性物质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古植物化石,初步推断其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纪、二叠纪,现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你能推断含有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岩石的形成过程。
主题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主题探究
情境 某同学在旅游景区看到了一块被称为“磨脚石”的多孔岩石。
任务1 按照岩石的成因来划分,该“磨脚石”属于哪类岩石 说出判断的依据。
【答案】 喷出型岩浆岩。依据:该岩石为多气孔结构,且其被称为“磨脚石”,结合磨脚石的特点可知其比较坚硬。
任务2 形成这类岩石的物质来源于哪里
【答案】 地幔的软流层。
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培育综合思维
情境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务1 诗中所述岩石是什么 按成因划分属于哪类岩石
【答案】 诗中所述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划分属于沉积岩。
任务2 在这种岩石中能否找到生物化石
【答案】 能。
任务3 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什么 简述这种岩石的用途。
【答案】 大理岩。用途:优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知识小结
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和联系
分类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粗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岩浆岩中蕴藏的多种金属矿物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细,岩石中常见气孔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沉积岩中的钾盐是化工原料;沉积岩中蕴藏的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对点训练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 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下列对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有(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形成时冷却较慢。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为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种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D
【解析】 制作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这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
主题2: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主题探究
情境 2023年2月8日11时左右,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昭和火山口接连发生两次喷发,火山灰最高喷至距离火山口1 000 m处,9日凌晨再次喷发,烟雾高达1 500 m,这也是该火山口自2018年4月初以来,时隔近5年首次喷发。
任务1 火山喷发会形成哪类岩石
【答案】 岩浆岩。
任务2 简述该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答案】 岩浆在强大内力作用下,喷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下降,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素养培育
资源的形成与开发——培育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
情境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距今8亿~7亿年前,南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的胚胎。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任务1 说明和田玉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
【答案】 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被岩浆侵入,形成变质岩;地壳隆起抬升,含有玉石的岩石在岩石破碎处出露地表。
任务2 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原因。
【答案】 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在此发生沉积。
任务3 判断乙处最佳的拾玉季节,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 秋季。夏季河流流量大,河水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知识小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图示
对点训练
图Ⅰ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图Ⅱ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Ⅰ所示的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对应图Ⅱ中的( )。
A.③ B.④ C.⑥ D.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理岩属于乙类岩石
B.⑦属于内力作用
C.甲类岩石含有生物化石
D.丙类岩石能直接形成岩浆岩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 ,图Ⅰ所示山体为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图Ⅱ中,⑥由沉积物指向丁,故丁为沉积岩,⑥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甲、乙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丁为沉积岩,所以丙为变质岩,⑦表示内力抬升作用,③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乙类岩石属于岩浆岩;甲为岩浆岩,而有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不能由变质岩(丙)直接形成;⑦表示内力挤压抬升作用,将地下的沉积岩、变质岩及侵入型岩浆岩等抬升至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沉积物。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变质岩 ②相互转化
即时训练
太平洋某海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座新岛屿(图Ⅱ),图Ⅰ是地壳物质循环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组成新岛屿的物质来源及组成该岛屿的岩石最可能是( )。
A.岩石圈,花岗岩 B.地壳,页岩
C.地幔,玄武岩 D.地核,石灰岩
2.图Ⅰ地质作用中表示外力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不包含软流层)组成的。图中表述的岛屿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发物为岩浆,岩浆分布在上地幔的软流层;由材料可知,该岛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组成该岛屿的岩石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岩或变质岩转化为沉积
岩的过程中,②正确;重熔再生作用一般指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④正确。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岩浆 B.②表示沉积岩
C.③表示变质岩 D.④表示岩浆岩
4.图中箭头M表示( )。
A.冷却凝固 B.重熔再生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变成岩浆岩,岩浆岩受风化侵蚀后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外力作用成为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变质岩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重熔再生变为岩浆。根据此过程可知,图中①是岩浆,②是岩浆岩,③是沉积岩,④是变质岩。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是岩浆,②是岩浆岩,③是沉积岩,④是变质岩。箭头M表示由岩浆岩到变质岩,所以是变质作用。
2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区域认知)
2.结合案例,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区域认知)
4.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主预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① 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2.表现形式:②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岩石圈分成③ 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板块内部比较④ ,板块交界处比较⑤ ,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⑥ 或发育为海洋。
(4)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常形成⑦ 、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5)地球上海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⑧ 留下的“痕迹”。
(2)褶皱
背斜:岩层形态向上拱起,成⑨ 。
向斜:岩层形态向下弯曲,成⑩ 。
(3)断层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3.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
(1) 喷发:常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2) 喷发: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
【答案】 ①放射性元素 ②地壳运动 ③六 ④稳定
⑤活跃 ⑥裂谷 ⑦山脉 ⑧地壳运动 ⑨山地 ⑩谷地 地垒 地堑 裂隙式 中心式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 848.86 m。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大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主题探究
情境 材料一 下图为六大板块示意图。
材料二 2023年2月6日凌晨,靠近叙利亚北部边境的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如下图)。截至2023年2月12日23时,已经造成土耳其东部与叙利亚北部约3 800多人遇难,数千栋建筑被毁。
任务1 材料一图中有哪六大板块
【答案】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任务2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 对应的地貌是什么
【答案】 在板块张裂区形成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挤压区形成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或褶皱山脉。
任务3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地中海和红海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答案】 红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其面积会越来越小。
任务4 请解释材料二中土耳其南部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
【答案】 土耳其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小结
1.地壳的变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典型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洋板块 与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及群岛
大陆板块 与大洋板块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对点训练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故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2题 ,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是南美洲,右侧是非洲。第3题 ,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主题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主题探究
情境 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任务1 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或者是 )。
【答案】 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塑性”又有“刚性”)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接近。
任务2 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答案】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任务3 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是
。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区是 。
【答案】 ②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 ③板块交界处
知识小结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 山岭 常形成谷 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等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 受张力,常 被侵蚀形 成谷地 向斜槽部 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 蚀,常形成 山岭
图示
对点训练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甲向乙由老到新
2.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甲处岩层最老,故自甲向乙,岩层越来越新。第2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地壳运动 ②张裂 ③褶皱
即时训练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据此回答 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高大山系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会使地表高的地方变低,同时也会使低的地方增高。
下图表示我国西南某山区,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由新到老(③属于石灰岩)。读图,回答3~5题。
3.N处的地质构造为( )。
A.地堑 B.地垒 C.向斜 D.背斜
4.M处地形的形成过程( )。
A.挤压—沉积—抬升—侵蚀
B.沉积—挤压—抬升—侵蚀
C.挤压—沉积—侵蚀—抬升
D.沉积—挤压—侵蚀—抬升
5.L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经过,下列对该段公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层坚固,路基较稳定
B.极易出现山体滑坡,掩埋公路
C.地势较低,易受洪水影响
D.所在岩层化学溶蚀较强,路基易垮塌
【答案】 3.D 4.B 5.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N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地堑为两个断层之间的地壳下降部分,地垒为两个断层之间的地壳上升部分,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4题,M处为向斜山,由岩层挤压形成,且③属于海相沉积的石灰岩,由化学沉积形成,所以M处地形的形成过程应为:沉积形成石灰岩—挤压形成向斜—抬升—受外力侵蚀,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后形成山地。第5题,L处的岩层为石灰岩岩层,且材料表明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因此石灰岩层遭受化学溶蚀作用较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多,路基容易垮塌;石灰岩岩层不坚固;岩层向下挤压,向内受力,不易出现山体滑坡;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发育,洪水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