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整合 学案 (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整合 学案 (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8 22:29:1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掌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与表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第1课时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预习】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带来的①    从低纬向高纬逐渐②    。
2.更替、延伸方向
(1)随③    更替。
(2)沿④    东西延伸。
(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⑤    从沿海到内陆逐渐⑥    。
2.更替方向:沿⑦    方向东西更替。
三、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受⑧    分异规律和⑨    分异规律双重制约。
2.更替、延伸方向:沿⑩    方向延伸;从    向    更替。
3.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有    和    差异。
【答案】 ①热量 ②减少 ③纬度 ④纬线 ⑤降水量 ⑥减少 ⑦纬线 ⑧纬度地带性 ⑨干湿度地带性 ⑩等高线 山麓 山顶 阴坡 阳坡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古人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等描述自然环境的不朽诗句。
你能解释一下这些诗句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吗
主题1: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题探究
情境 材料一 由德国学者开启的从理性上认识并科学地表述地域分异规律虽然距今只有100多年,但人类很早就觉察到地域分异现象,并做了初步的描述。例如,成书于公元前300年的《禹贡》,清晰地描绘了自华北平原暖温带到长江下游亚热带自然景观的变化。古代一些旅行家、文人在作品中对此也曾有生动的描述。
材料二 教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任务1 在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 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形成因素是什么
【答案】 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主要形成因素是热量的差异。
任务2 说出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变化的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形成因素是什么
【答案】 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南北方向上呈带状分布,东西方向上类型更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的差异。
任务3 为什么低、高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而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突出
【答案】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故相较之下,低、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性分异显著。
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东、西两侧沿海向内陆减少,从而形成沿经度方向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与地理——培育区域认知
情境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边地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任务1 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答案】 温带草原带。
任务2 两首诗中各代表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海陆位置的不同。
任务3 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知识小结
1.水平地域分异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比较
地带性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对点训练
  读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示意图,回答1~2题。
1.某地区冬冷夏热,民居大多坐北朝南,该地区民居房前适合栽种的植被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影响50° N附近的欧亚大陆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丙、乙两种不同植被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地势高低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据图判断,甲植被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植被茂密,层次较多,应为热带雨林;乙植被较稀疏,层次较少,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景观四季变化鲜明;丙植被的层次很少,植被枝叶细小,为终年常绿的亚寒带针叶林;丁植被分布在极地地区,应为苔原和冰原,当地冰雪覆盖面积广,终年冰天雪地。该地区冬冷夏热,民居坐北朝南,房前多种植落叶阔叶树木,其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木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人口分布较少;常绿针叶树木会遮挡阳光;冰原苔原植被适宜分布在终年寒冷的地区。第2题,50° N附近的欧亚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度延伸分布;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向低纬度延伸分布。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势高低都不是影响东西两岸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分别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读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Ⅳ到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夏季风
D.地表径流
4.M山甲自然带为(  )。
A.落叶阔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荒漠草原带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从Ⅳ到Ⅰ自然植被呈现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的变化规律,表明从Ⅳ到Ⅰ气候越来越干燥,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受夏季风(东南季风)的影响;不是受地形、太阳辐射、地表径流的影响。第4题,M山甲自然带之上分布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好,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变差,甲自然带热量应优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应该是分布落叶阔叶林带;该地纬度位置较高,属于温带,不会分布常绿阔叶林;该地水分条件较好,山地基带应为森林。
主题2:垂直分异规律
主题探究
情境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学者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也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如我国地理学者在山地自然带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研究上成果卓著,建立了珠峰地区垂直自然带主要类型的分布图式,阐明了高海拔区域地域分异的三维地带性规律。
任务1  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及其成因。
【答案】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垂直自然带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的变化。
任务2 对比教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上图,分析垂直自然带分布和水平自然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同一自然带类型在不同纬度的海拔变化规律。
【答案】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同一自然带类型,纬度越高,海拔分布越低,直到成为基带。
任务3 横断山区、秦岭、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中,哪个山脉的垂直自然带最丰富 为什么
【答案】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最丰富。因为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因此,在海拔足够高的前提下,一般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任务4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哪坡垂直自然带更丰富 垂直带谱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案】 南坡更丰富。 垂直带谱还受相对高度因素的影响,喜马拉雅山南坡相对高度大。
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与地理——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情境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任务1 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时间较晚。
任务2 该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垂直分异规律。
知识小结
垂直分异规律
概念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 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景观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 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
对点训练
  博格达峰是天山山脉东段的最高峰。读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自然带为(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图中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高,主要原因是南坡(  )。
A.相对高度大
B.热量条件好
C.水分较多
D.土壤肥沃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甲自然带为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山麓的基带,山体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天山博格达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地带性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所以天山博格达峰北坡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山麓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不易形成草原和森林自然带。第2题,博格达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热量较北坡充足,所以南坡自然带上限的分布海拔更高;博格达峰北坡不仅是阴坡,土壤水分蒸发少,而且是西风迎风坡,北坡水分条件较好;相对高度大、土壤肥沃对自然带分布高度影响不大。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热量 ②纬度 ③水分 ④等高线
即时训练
  下列从左往右依次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长白山原始森林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各地纬度基本相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导致图示自然景观差异形成的基础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纬度相同,但是距离海洋越近,所获得的水汽越多,降水越多,从而植被覆盖越多,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图示各地纬度基本相同,不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材料无法推测出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图示各地体现的并不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图示各地到海洋的距离不一样,距离海洋越近,获得的水汽越多,降水越多,植被受其影响,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沙漠;地形、土壤、热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并不是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4题,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2第五章整合与评价
微专题: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如果某山地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自然带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体,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体。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体,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与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典例巩固 读不同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纬度的山地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山地中①自然带可能是(  )。
A.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3)四山地中雪线海拔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A (2)B (3)C
【解析】 第(1)题,在南半球,北坡为阳坡,带谱相对较高,甲、丁两山地符合题意;纬度高低主要看基带,甲山地的基带为常绿林,丁山地的基带为落叶林,故甲山地的纬度更低。第(2)题,①自然带位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最有可能是落叶阔叶林。第(3)题,纬度越高,雪线海拔越低,丙山地的基带为苔原带,所处纬度最高,雪线海拔最低。
思维构建
2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结合思维)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自主预习】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是岩石圈、①    、水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地形、②    、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③    、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④    和功能的⑤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
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⑥    、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当⑦    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⑧    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答案】 ①大气圈 ②气候 ③相互联系 ④完备性 ⑤协调性 ⑥方向 ⑦演变 ⑧系统结构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主题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主题探究
情境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任务1  分析诗中体现的自然环境要素。
【答案】 生物、土壤。
任务2  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自然要素的关系。
【答案】 自然要素间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任务3 分析该诗体现的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和特征。
【答案】 循环过程:生物循环。特征:整体性。
素养培育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培育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情境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增多,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图所示)。
任务1 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 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任务2 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有什么影响
【答案】 
任务3 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答案】 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知识小结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受海陆位置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如下图所示。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近年来,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流水在洼地处汇积,形成湿地;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若降水增多,气温不变,可能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若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第2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将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大的林地和湿地;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大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小的草地;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
主题 2: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主题探究
情境 虫草主要产于青藏地区,收购价格高达每千克10万元。于是,大量挖掘人员来到这片脆弱的土地上,“虫草经济”应运而生。然而,挖一棵虫草要破坏30 cm2的草皮,因践踏和汽车碾压而破坏的面积更大。退化的土地寸草不生,河流开始枯竭,最终大片草地变成了裸露的荒地,不再能满足牧民畜牧生产的需要,他们被迫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任务1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地貌、生物、大气、水文、土壤。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任务2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当地大量挖掘虫草会造成什么问题
【答案】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大量挖掘虫草势必会导致整个环境的退化。
任务3 牧民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家园
【答案】 大量挖掘虫草导致环境破坏,退化的土地寸草不生,河流开始枯竭,最终大片的草地变成了裸露的荒地,不再能满足牧民畜牧生产的需要,牧民被迫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任务4 挖掘虫草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吗 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 会。人们破坏了自然环境里的一个要素,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环境的破坏。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特征。
素养培育
土壤与生产活动——培育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情境 我国南方地区到处是赤色大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映成趣。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含赤铁矿较多,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壤。红壤具有黏、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任务1 红壤具有黏和酸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黏、酸的特点。
任务2 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植被繁茂,为何还有“瘦”的特点
【答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任务3 针对红壤贫瘠的特点,如何对它进行改良
【答案】 用熟石灰——中和酸,施肥料——解决“瘦”,掺沙子——解决“黏”。
任务4 红壤形成水稻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 长期淹水种稻。
知识小结
1.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对人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对点训练
  在水库及其周围,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局部小气候的产生。据此回答1~2题。
1.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削弱风力
B.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雷电、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水库沿岸由于热容量的差异,会产生热力环流。白天,度假村的岸边升温快,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水库水面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度假村,①错误,③正确。夜晚,水库岸边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水库水面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从岸边度假村吹向水库,②错误,④正确。第2题,修建水库后,水库与岸边的热力性质差异加大,加上水库水面平坦,风力可能增强;水库对当地气候具有调节功能,能提供大量水汽,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使当地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减小;雷电、暴雨等天气现象与对流运动有关,水库热容量大,增温速度可能下降,增温强度可能减弱,因此雷电、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气候 ②功能
即时训练
  甲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描述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乙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乙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地区,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流向(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环节反映了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循环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中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本质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5题,读图可知,④环节是人类活动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2课时 地方性分异规律及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主预习】
一、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1)地方①    影响;(2)地方②    影响;(3)较大范围地面③    差异影响。
2.分异规律:有序性,④    。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有非常复杂的差异性,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
2.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⑤    地区,具有众多的动植物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⑥    的陆地自然带。
3.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⑦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250~450 mm),且集中于夏季。热带草原自然带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复杂,植物以⑧    为主。
4.荒漠自然带
(1)一般分布于⑨    地区。
(2)年降水量稀少(小于250 mm);气温变化显著,且日较差⑩    。
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2.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答案】 ①地形 ②气候 ③组成物质 ④重复性 ⑤湿润和半湿润 ⑥最大 ⑦半湿润、半干旱 ⑧稀树草原 ⑨干旱 ⑩很大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该地处于内陆,降水稀少,绿洲出现离不开水源,你能对此现象做出解释吗 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
主题1:地方性分异规律
主题探究
情境 陆地上具有相似水热条件的地方分布有与之对应的生物、土壤等,即形成自然带。在自然带内,自然环境表现出整体性。但在个别地方却也会出现局部分异现象。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任务1 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别是什么
【答案】 森林、草原、荒漠。
任务2 简析甲、乙、丙三处植被出现分异的原因。
【答案】 甲、乙、丙处位于西风带,甲地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为森林植被;乙、丙处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分别形成草原、荒漠。
任务3 图中乙、丙两处植被的分布主要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素养培育
野外实践探究——培育地理实践力
情境 位于菲律宾的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易受流水侵蚀)和不透水黏土构成的高度不足120 m的圆锥形小山丘。山麓森林茂密,山上长草不长树。每年旱季野草枯萎时,犹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
任务1 巧克力山上“长草不长树”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任务2 说明巧克力山上“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答案】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流水冲刷作用强烈;岩层为石灰岩,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因此,山顶形成的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但能长草,故形成“长草不长树”的非地带性地域现象。
知识小结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势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 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的绿洲)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欧亚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对点训练
  下图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某座山峰的“阴阳脸”景观,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两坡降水差异不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阴阳脸”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脸”降水多,热量条件差
B.“阴脸”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C.“阳脸”坡度陡,土层薄,宜长草
D.“阴脸”气温低,适宜树木生长
2.“阴阳脸”景观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位于西北地区,受西风带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影响,西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阴阳脸”景观中,“阳脸”位于阳坡,降水相对较少,热量条件好;“阴脸”光照少,水分条件好;“阳脸”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宜长草;“阴脸”水分条件好,适宜树木生长。第2题,“阴阳脸”景观
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没有反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题2:主要自然带
主题探究
情境 从整体上看,全球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任务1 甲、乙两幅图所示区域风光迥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 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差异。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雨林气候,内蒙古草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任务2 分析丙、丁两图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完成下表。
区域 丙 丁
气候
地表水
植被
动物
  【答案】 
区域 丙 丁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稀少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地表水 缺乏 径流量季节变化显著
植被 植被稀疏 稀树高草
动物 骆驼 长颈鹿、斑马
  任务3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相对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知识小结
陆地自然带
分布 植被 依纬度和热量条件 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 森林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mm)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mm) 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 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对点训练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深入地下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回答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骆驼刺地上部分低矮,叶子呈刺状,地下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小、叶子刺状呈可以减少水分蒸腾,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地下较深处的水源,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骆驼刺生活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的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稀少,以旱生低矮木本植物为主,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荒漠,不是草原植被,与寒带苔原的特征也不同。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答案】 ①纬度 ②垂直地域分异 ③因地制宜
即时训练
  读华北某山区局部植被分布图,回答1~2题。
1.a、b两个自然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a、b两自然带所在坡相比,a自然带所在坡植被生长较好,说明a自然带所在坡(  )。
A.光照条件较好 B.热量条件较好
C.水热组合较好 D.坡度较小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a、b两个自然带位于同一山谷的两侧,范围尺度较小,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为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植被生长较好,说明水热组合较好;单一的光照、热量、坡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没有水热组合的影响大。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
B.草原上常见斑马、长颈鹿
C.森林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该区域景观位于亚洲
4.图中荒漠带内有绿洲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异原因是(  )。
A.热量,纬度地带性差异 B.水分,经度地带性差异
C.热量,垂直地带性差异 D.水分,非地带性差异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北温带,荒漠带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该区域草原为温带草原,不会经常看见斑马、长颈鹿;森林带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中森林带为温带海洋气候。第4题,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地下河的水来自周围的高山冰雪融水,故影响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绿洲出现在温带荒漠带之中,对应的自然带本应该是温带荒漠带,故沙漠中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