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6:3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
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
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新课导入
23 马 说 ---韩愈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积累“虽”“食”“或”“策”“其”等易考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
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重点)
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理解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难点)
学习目标
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及文体知识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4、字词清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作者名片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背景链接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①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zhǐ
pián
cáo

整体感知
chēn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shí



shí
xiàn


shí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译 文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日行千里的骏马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 文
同“衹(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槽。
奴仆。
即使
受屈辱
介词,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译 文
有时。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表肯定语气。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 文
这,这样。
相同,一样。
犹,尚且。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能力,才能。
才能和优点。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怎么。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译 文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语气词,表判断。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表现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词多义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词,能力、才能
助动词,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动词,记……在策书上
《木兰诗》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正色耶
代词,指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代词,它的
连词,表示选择
《北冥有鱼》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气词,表判断
语气词,表停顿
语气词,表疑问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形容词,名贵的
动词,出名、有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犹、尚且
副词,将近
连词,并且
《陋室铭》
《愚公移山》
《<论语>十二章》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伐竹取道
名词,方法
名词,道理
动词,说
《虽有嘉肴》
《桃花源记》
名词,路
《小石潭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第二个“食”后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固定句式:
◆成语积累
等量齐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同,一样
如临大敌 执策而临之
面对
无能为力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才能
竭力尽心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不果腹 一食或尽粟一石

无师自通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第二次先学后教(课文精讲)
自学指导:
1、梳理文章思路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读懂大意,归纳概括千里马的遭遇。
4、通读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5、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6、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重要特征:
②_________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反面
议论
亮观点
摆现象
点实质
1、梳理文章思路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3):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3、读懂大意,归纳概括千里马的遭遇。
无千里之名,被低估,不受重视
悲惨
无应有待遇,被虐待,才美难现
无用武之地,被无视,无人理解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默写常考句
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故”字表明“伯乐不常有”是众多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
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读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
(正面)
展开议论
(反面)
具体论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
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
谴责无知的“食马者”
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中心
5、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观点: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情感: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写“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刻画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反诘感叹,先问后答,强烈讽刺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真不知马也
主旨句
设问
6、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助词“也”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也”在反诘句中,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而”
“而”表转折关系,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之意。
前面两句的主语是“食马者”,此句“而”前的主语变为“马”,“而”字使读者辨识到主语在变换,“而”后的主语为“食马者”,读起来气势更旺盛,语气更强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其”
呜呼!
叹词“呜呼”
第一个“其”饱含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叹。
饱含愤慨之情,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伯乐
1个“不”
千里马
5个“不”
食马者
5个“不”
而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识才重才

怀才不遇

愚昧无知
本文运用了11个“不”字,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马 说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痛惜
谴责
嘲讽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韩愈《马说》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这是千里马的悲哀,因为它没有遇到伯乐这样的知己。(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列对《马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
愤懑。
B
【解析】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直接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
②客观条件:要能够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做好随时都能施展才能的准备,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表现,以得到赏识。
4.(重庆中考A卷)选文(《马说》)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深入探究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就能施展才能;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千里马不一定非得遇到伯乐才能施展才能。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能用行动创造机遇。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伯乐的发现,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极有可能永远被埋没。
【示例二】我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识人才、懂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马也很可能会被无视、被埋没,无人问津。
《马说》与《龙说》的相同之处
拓展延伸
写作手法
作品风格
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赏识人才的明君,以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龙说》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都体现了韩愈“以诗为文”的文学风格:①《马说》和《龙说》都用比喻说理,通篇通过形象思维分别描述千里马的遭遇、龙与云的相依相存,摆出事实就已韵味深远,符合诗的含蓄表达;②作者利用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气词、感叹词和连词)体现出诗歌一唱三叹的韵味和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千里马
伯乐相马
千里马拉着装盐的车翻越太行山,蹄子僵直,膝盖弯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口水洒到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艰难地爬到山路中间,再也上不去了。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低头喷气,又昂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古代一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多年找不到。一位侍臣寻找三个月,花费五百金买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侍臣说:“一匹死马您都愿意重金买下,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会知道大王买马的诚意。”果然不久后,国君就得到了人们献来的多匹千里马。
表现伯乐是千里马的知己,会识别千里马,懂得千里马的心声,同情千里马的遭遇。
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
千金市骨
出处
千里马相关内容
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在韩愈那个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