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9 20:38:0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社戏鲁迅【教学目标】
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3.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等。《社戏》收在《呐喊》里。鲁迅(1881—1936)背景介绍 鲁迅的外婆家在乡下,他少年时经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那里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戏》一文就是以这段生活为素材写就的。检查预习,排除文字障碍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蕴藻( )
家眷( )皎洁( ) 漂渺( )
纠葛( )xǐng háng dànxùdāo dàicuānduō fú chányùnzǎo juànjiǎopiāomiǎo jiūgé顺“瓜”摸“藤”整体把握文章(一)阅读文章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思考: 1.“好豆”、“好戏”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吗?
“豆”并无特殊之处,不过是江南农村一种很普通的豆而已。那夜的豆也不过是用点盐巴煮着吃,实在也平常。2.“戏”又如何呢?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可见“社戏”是乏味的。
3.讨论:
豆很普通,戏也乏味,到底是什么使“我”认为豆好吃、戏好看呢?人好:双喜:
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为“我”看戏想方设法;
阿发:
憨厚纯朴,待 人真诚,竟然小伙伴偷他家的豆;
六一公公:
朴实善良,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慷慨大方。景好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豆麦——无边水草——发香月色——朦胧月色——朦胧连山——起伏笛声——悠扬戏台——像仙境(二)阅读文章主体部分,体味景物描写。

“我”认为豆好吃、戏好看的根本原因是“人好”、“景好”。戏豆好景人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双喜、桂生、阿发等。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2.这说明了什么?
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四)研读开头部分重点研读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序幕:介绍平桥村人们的淳朴好客,为写下文做铺垫。
(2)看戏前的波折。
(3)月夜行船。
(4)船头看戏。
(5)月下归航。
(6)看戏余波。看戏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a.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b.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c.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3.阅读第二部分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
好处:
a.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b.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找出看戏前的波折部分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并分析起作用。
第一盼望
急得要哭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
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3)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a.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磕退后上前架b.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人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视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朗读22—23段,思考:
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4.阅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讨论六一公公的形象。
看得出来,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这正是劳动者淳朴厚道本质的表现。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
要求:
(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
(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
(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社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ɡ) 闹哄(hōnɡ) 起哄(hōnɡ)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jiòu)树 旺相(xiànɡ)
D.皎洁(jǎo) 归省(xǐnɡ) 絮(xù) 晌午(shǎnɡ)
2.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 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3.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
4.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本文体裁是_____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 ;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 、 、 、 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社戏
鲁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采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延宕”一词可以理解为 。
2.第一段末一连用了六个“看”,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状态?而罗列了四组时间又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摘出第二段中“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的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挤出了戏园,戏园门口的景象和园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冷清衬托出里面的_________,而里面的拥挤则同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照,突出了观众想睹名角风采的心情。
(三)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蛊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这些是他“思乡的蛊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作者为什么说是“哄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和课文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B 3.(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B 5.鲁迅 周树人 浙江 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小说 土地庙或土地神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二、(一)
1.似乎(料想、依稀) 果然 2.歌吹 3.宛转,悠扬的笛声 4.嗅觉、听觉、视觉、触觉5.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二)1.拖延。
看不懂京戏,但又不得不看,使我麻木了。表示戏剧历时长而主角尚未出现使人难熬。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加之已十二点。
4.热闹;疏朗。
(三)
①使人心意迷惑 ②回头看,此处引申为追思、回忆
故乡的蔬果及其一切风物都是那般的充满诗意,童年所吃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般的美好,所以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怀念。
的确,这“思乡的蛊惑”,这对儿时的反顾,这记忆中的“旧来的意味”,实际上并不如想像中的那样美。但我们是自觉地去受“哄骗”的,而且甘愿“终身受骗”。作者反话正说,表现了对童年生活对故乡生活的恋恋不舍。
4.童年所经历的一切虽然都是这般的美好,可是它们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被成年人再度体验到了;故乡的风物虽然充满诗意,可是成年后若再度去面对这一切时,又会有物是人非的沉重的失落感。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往事无法重现的惆怅。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年》,创设教学情境)
童年,天真烂漫,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提起童年,我们有说不尽的话题,充满了感情!听歌曲《童年》,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说一说:歌曲中有你的影子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叙童年乡村生活的小说——《社戏》。对文中的趣事同学们也会有切身体会。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等。《社戏》收在《呐喊》里。
三、背景介绍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的外婆家在乡下,他少年时经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那里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戏》一文就是以这段生活为素材写就的。
四、检查预习,排除文字障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五、顺“瓜”摸“藤”整体把握文章
(一)阅读文章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思考问题:
1.“好豆”、“好戏”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吗?
阅读“吃豆”部分
明确:“豆”并无特殊之处,不过是江南农村一种很普通的豆而已。那夜的豆也不过是用点盐巴煮着吃,实在也平常。
2.“戏”又如何呢?
明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可见“社戏”是乏味的。
3. 讨论:
豆很普通,戏也乏味,到底是什么使“我”认为豆好吃、戏好看呢?
明确:
人好:
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为“我”看戏想方设法;
阿发:憨厚纯朴,待 人真诚,竟然小伙伴偷他家的豆;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慷慨大方。
(二)阅读文章主体部分,体味景物描写。
(三)小结
“我”认为豆好吃、戏好看的根本原因是“人好”、“景好”
(四)研读开头部分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双喜、桂生、阿发等。)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2.这说明了什么?
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六、重点研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序幕:介绍平桥村人们的淳朴好客,为写下文做铺垫。
(2)看戏前的波折。
(3)月夜行船。
(4)船头看戏。
(5)月下归航。
(6)看戏余波。
2、阅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a.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b.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c.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阅读第二部分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找出看戏前的波折部分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并分析起作用。
明确: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3)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a.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点——磕——退后——上前——架
b.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人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修辞手法: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4)朗读22—23段。
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4.阅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讨论六一公公的形象。
看得出来,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这正是劳动者淳朴厚道本质的表现。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