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7: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
社会理想。
○学习本文以行踪为线索展开叙事的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二】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杀害零陵王。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家园,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古代文体还有表、说、铭等。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理,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杂记是古代一种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四】常考文言知识速查——重点字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mò)交通 怡(yí)然自乐 及郡(jùn)下
诣(yì)太守
【五】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六】一词多义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1.出 2.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便舍船(动词,舍掉,这里指离开)
3.之 4.舍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5.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
【七】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3.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4.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5.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6.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7.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8.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12.便扶向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13.寻向所志(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向来。)
14.未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八】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九】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1)林尽水源(“尽”后省略了介词“于”。)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仿佛” "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小口” “渔人”。)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其中”后省略了主语“人们”。)
(4)见渔人,乃大惊
("见"前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
(5)具答之。便要还家
(“具” “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渔人"“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十】成语积累
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十一】名句积累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十二】教材预习问题速查
问题1: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 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示例]
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个如梦如幻的世界,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中幽谷深深,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而来,溪边绿草丛生,远远望去好似碧绿的翡翠,上面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野百合、野菊花、勿忘我……散发着阵阵芳香。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儿在绿树红花中穿梭,平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鸟语花香,如诗如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热情朴实、互助友爱,每天都笑容满面、幸福快乐。
问题2: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示例]
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坦,房屋整齐,田地肥沃,池塘美丽,桑树、竹子青葱茂密,是个美丽得如同图画一样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们笑容满面、幸福快乐,可谓是景色美,人也美。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之地。
三、课文精读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理解开头句: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的主人公及其职业,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伏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对偶】【景物描写】【关于桃花林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渔人甚异之,复前行,【侧面烘托】欲穷其林。【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芳草鲜美
发现桃花源
落英缤纷
【注释】:
①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芳草:香草。④鲜美:新鲜美好。
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⑧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⑨穷:尽。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悬念】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这表明了什么 “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人发现,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作者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乐的生活图景两方面描绘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段解: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注释
①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极:非常、很。③才:仅仅、只。
④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⑤俨然:整齐的样子。
⑥属:类。⑦阡陌:田间小路。⑧相:互相。 ⑨悉:全,都。⑩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如何理解桃花源中人的“叹惋” 桃花源中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外界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他们的“叹惋”,衬托了外界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伏笔】【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 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这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和平的向往,还表达了作者对东晋黑暗动荡的社会的不满。】【“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桃花源终不可寻的结局埋下伏笔。跟外面的人说啊。"表明了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心理。】
第二部分(②③):写桃花源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生活环境
访问桃花源 社会风尚 优美 淳朴 安宁
人民生活
注释
①乃:于是,就。②具:详细。③要:同“邀”,邀请。④咸:全,都。 ⑤云:说。⑥先世:祖先。⑦妻子:妻子儿女。⑧邑人:同乡人。⑨复:再。
⑩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延:邀请。 至:到。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跟,同。
译文: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是个虚构的世界。】
注释
①既:已经。②扶:沿着、顺着。③志:做记号④及:到。⑤所志:所做的记号。⑥遂:终于。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第④段结尾已经说了渔人“不复得路”,第⑤段再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多余 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桃花源增强了文
章的真实性;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
第三部分(④⑤):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花源不可复得以及南阳刘子骥寻求未果的情形。
注释
①规:打算,计划。②未果:没有实现。③寻:随即,不久。④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译文: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四、课文整体点拨
【一】课文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课文结构
逢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桃 景色优美
花 生活环境 理想社会
源 访桃源 土地肥沃
记 社会风尚:民风淳朴
人民生活:和平安宁
寻桃源:未果(虚幻)
【三】特色总结
①线索明确,层次清晰。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②构思巧妙,层层设疑。
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的特色。作者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层层设疑,又逐层解开,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③言简意丰,意味深长。
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皆叹惋”,如此简单的三个字,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渔所说的外界社会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战乱纷争,一边是和平安宁;一边是痛苦不堪,一边是怡然自乐……种种对比,蕴含其间,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四】全篇问题探究
①[难点]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理想社会 说说你的想法。
点拨: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
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战乱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但需注意: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难点]本文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拨:
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 “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几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况。渔人离开的时候, "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桃花源中人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三、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五】教材习题答案速查——思考探究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讲述故事示例:晋代有个渔夫,沿着河捕鱼时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渔夫下船从洞口进入,来到了桃花源。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桃花源中人看见渔夫很吃惊,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桃花源中人的款待。渔夫在这里住了些日子后,告辞回家,他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等到了郡城,他向太守禀报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派人随同他去寻找,却没有找到,桃花源渐渐无人问津了。
背诵全文略。
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芳草新鲜美好,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芬芳馥郁。
桃花源中的景象:僻静的石子小路两旁,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地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向行人热情地点头、招手。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排列整齐的房屋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我理想中的家园。
3、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
参考答案:
(1)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六】积累拓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未果 寻病终
参考答案:
(1)为:动词,作为;介词,跟,同。
(2)舍:动词,舍掉,这里指离开,读“shě”;名词,房屋,读“shè”
(3)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
(4)寻: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
2、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
(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中的诗句及注释见教材。
参考答案: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明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一课一德——追求和睦、美好的生活
①古人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礼记》
②古人行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理。罗威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每天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③今人行
毛相林:向绝壁要天路的当代愚公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同时还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村民人均纯收入在不断提高,是修路前的40多倍。他二十多年来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带领着乡亲们走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