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7: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通过解析演讲词中的特殊言语形式,掌握演讲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技巧。
2.思维发展: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和鉴赏词句,感知演讲词的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学习演讲词撰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精神。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通过这篇演讲词来学习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含义的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语言庄重典雅,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站在高位置、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学习演讲语言的典雅性,培育思想的深刻性。
《最后一次讲演》2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课时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1课时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3 最后一次讲演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思维发展:模拟演讲,感受演讲词的语言特色,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3.审美鉴赏:学习演讲技法,体会演讲特色。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七年级学习了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爱国主义诗人、民主战士。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正气凛然地做了一次即兴讲演,他慷慨激昂的演讲,视死如归的气概,激起当时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最后一次讲演》就是这次讲演的记录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背景链接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上午10时,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开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本为防止出事,未被邀请演讲的他拍案而起,怒对凶顽,即席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这篇讲演稿是后人根据资料整理而成的。当日下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暗杀。
2.生难字词
(1)字音
晓得(xiǎo)   卑劣(liè)   无耻(chǐ)     毒手(dú)
诬蔑(miè) 屠杀(tú) 悲愤(fèn) 捶击(chuí)
恐怖(bù) 势力(shì) 毁灭(huǐ) 卑鄙(bǐ)
蛮横(hèng) 赋予(fù) 光明正大(míng) 挑拨离间(jiàn)
(2)词义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三、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
师: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勾画课文的重要语句,思考《最后一次讲演》是为什么而讲。
点拨:(1)为悼念李公朴先生而讲。
(2)为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而讲。
(3)为号召人民奋起斗争而讲。
(4)为正义真理永远存在而讲。
2.概括观点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演讲的核心观点。
点拨: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正义、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教师小结: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的讲演慷慨激昂,盛赞了李公朴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表明了自己誓死捍卫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四、揣摩语言 体会情感
师: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情绪激昂,态度鲜明,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选择具体语句模拟诵读,并说一说从语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你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
(交流展示,点评示范)
学生诵读展示,相互点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并示范朗读。
1.有关李公朴的语句:
(1)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点拨: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在热情地歌颂李公朴先生的正义行为。我提高音量特别重读了“没有失掉良心”这几个字。
(2)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点拨:反复称颂他“光荣”,是对李公朴先生的高度赞扬。我特别重读了“光荣”,并且上扬、拉长音调的读。
(3)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点拨:表达了对李公朴先生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的敬佩。我用较快的语速朗读感叹句,重读“要”“代价”强调决心。
2.有关国民党反动派的语句:
(1)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点拨:这两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愤怒,痛斥其罪行。我重读了“不敢”“偷偷摸摸”“暗杀”这几个词,特别上扬声调读了后面一句反问句,表达愤慨。
(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点拨:反复强调“无耻”,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批评和谴责。“无耻啊”这几个字,我是一字一顿地重读,咬牙切齿地读!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
点拨:这两句话揭露了反动派纸老虎的本质,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我拉长音调突出“他们自己”这几个字,重读“在慌啊”“在害怕啊”。
(4)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点拨:这几句话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和愤怒之情。我重读反问语气,重读“你们完了,快完了”,来加强愤怒的语气。
3.有关昆明人民的语句:
(1)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点拨:表现了作者对昆明人民充满了信心。我重读了“广大的人民”“大得很”“强得很”来突出坚定语气。
(2)“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
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昆明人民斗争精神的赞美、颂扬。“光荣”一词的三次重复,我特别拉长声音,重读后面两个“光荣”,因为它指代的范围越来越大,读出一种自豪的心理。
教师小结:这既是一篇颂扬烈士的赞歌,也是一篇声讨反动派的檄文。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措辞犀利地表达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感情倾向。
五、评价作者 知人论世
师: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满怀崇敬,反复称颂;对广大人民高声赞美;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充满愤怒、仇恨、蔑视,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从他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呢?
点拨:
我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对光明充满信心,对胜利坚信不疑的闻一多。
【屏显】
臧克家的评价: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冰心的评价: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朱自清的评价: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师小结:这场即兴讲演距今虽已过去七十多年,但是闻一多先生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情感,一往无前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闻一多先生演讲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今天再继续学习闻一多先生演讲中用到的技巧。
二、品析语言 归纳技巧
师:闻一多先生这次即兴演讲在现场获得了多次掌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结合课文旁批,认真探讨一下闻一多先生的演讲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展示。)
1.遣词用语犀利,情感鲜明
点拨:面对不同对象,闻一多在演讲中的遣词用字是极富感彩的,满怀激情,慷慨激昂。
对李公朴先生充满着敬佩,高度颂扬他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恰是李先生的光荣”“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歌颂人民的力量,语气更是激情澎湃,再三强调“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并充满信心地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对国民党反动派充满蔑视、愤怒和仇恨。(说他们的行为是“偷偷摸摸地”、罪行是“最卑劣最无耻”;说他们的心理,“在慌”“在害怕”;说他们的结局,“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2.人称频繁变换,立场坚定
点拨: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毫不掩饰地流露自己鲜明的感情倾向,坚定的立场。
直接叱责、揭露反动派的罪行时用“你们”,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向听众揭露反动派罪行时用“他们”,语气里充满了愤怒、仇恨、轻蔑鄙视。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自己与人民大众是同一战线的战友,立场坚定。
3.句式丰富多样,唤起共鸣
点拨:演讲中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反问句,主要用来揭露敌人无耻卑劣的行径,语气凌厉,严正控诉。
感叹句,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谴责;有的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有的是对胜利前景的展望;有的是决心和号召。起到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加强语气的作用。
而且,这些句式又常常与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增强了演讲的表达效果。
小结:一篇好的演讲稿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②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③技巧丰富,感染号召
三、模拟演讲 再现情景
师:闻一多先生的即兴演讲极具感染力、号召力,我们不妨试着揣摩先生演讲时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再现情景,来进行一次模拟演讲。
(学生展示,听众配合,互相点评。)
四、联系生活 讲演励志
师:时光如流,在不知不觉中,本学期的学习已进入后期了。你想为正在拼搏的自己和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提示结构:开场白(引出话题)——主体部分(观点内容)——结束语(寄予希望)
演讲要求:
1.明确演讲的对象、演讲目的、拟好提纲、写下关键语句。
2.适当运用表达技巧。如情绪高昂、多样的句式、丰富的修辞、人称变化,辅以恰当的神态动作等。
教师小结: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凝聚,品格的彰显。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闻一多先生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当今和平昌盛的新中国!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是用满腔爱国热忱、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演讲词。闻一多先生运用了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语,交替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和感叹句,并通过不断变换人称,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昆明人民、进步青年的爱憎情感。这些表达技巧增强了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讲更具鼓动性和战斗性。
2.拓展延伸
说说下列每组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1)
点拨:①句由两个感叹句组成,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攻势。
(2)
点拨:①句用简明的语言向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通过反复,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的威风,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最后一次讲演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文特色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我引导学生将对文章内容、情感的体悟放在朗读中进行,对知识点的学习突出“文体特色”这一点。教学不足是课堂略显混乱,应提前要求好课堂纪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丁肇中,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在阅读、演讲中培养语感,感知演讲稿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审美鉴赏:感受演讲的感性与理性之美,提升审美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界大咖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
1.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界大咖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
设疑探讨法、引导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屏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我们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chá)   探讨(tǎo)
检讨(jiǎn) 彷徨(páng huáng) 激变(jī) 格物致知(zhì)
袖手旁观(xiù) 不知所措(cuò)
(2)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结合文章旁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点拨:开场白——引出话题——举王阳明的例子——真正“格物致知”——点明意义
2.理清文章层次,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点拨:(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3段):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层层推进的。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点拨:相同点:针对性强。不同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本篇是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5.作为一篇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要在“讲”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学生试着讲这篇演讲词中喜欢的部分,讨论归纳写好一篇演讲词的要点。
点拨:要根据针对性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
写好开头,吸引听众;
明确表达观点,清晰展示思路;
精心设计结束语,提升演讲效果;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五、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点拨: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点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论证它,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例:①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告终。②“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2.拓展延伸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外,还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让学生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本文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个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本文节选的是他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理解并积累“抉择、趋势、多多益善、风口浪尖、强词夺理”等词语。
2.思维发展: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审美鉴赏: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明确重大抉择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学习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本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1.学习文章主题鲜明、借用巧妙、逻辑严密的特点,体会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
2.明确重大抉择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学习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拨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说道: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关键阶段,做出的抉择决定着他一生的道路。科学家王选是我国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他一生中有八次重要抉择,每一次抉择都与国家的需要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选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中的第六个抉择,了解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2002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抉择(jué)     扶植(fú)     阻碍(ài)     趋势(qū)
干预(yù) 堕落(duò) 膏药(gāo) 狡辩(jiǎo)
多多益善(yì) 阳奉阴违(wéi) 招摇撞骗(yáo) 风口浪尖(làng)
强词夺理(qiǎng) 平易近人(píng) 不修边幅(fú)
(2)词义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蒙骗欺诈。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通过完成表格中的问题,理清文章要点。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核对答案。再次强调作者观点:扶植年轻人。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演讲者 身份 对象 时间 观点 内容 目的
王选 著名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 北大的学生们 1998年10月 积极扶植年轻人 第六个抉择 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2.围绕扶植年轻人这一观点,作者如何讲述的?
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并且提炼段落中心、划分文章层次。
3.学生总结,明确演讲思路。
点拨:演讲的思路
教师总结:演讲思路条理清晰,作者论述见解精辟。
四、品味赏析 提升素养
1.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的事例并分析其作用。
引导学生复习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格式。
学生分析每个事例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归纳:本篇演讲词事实充足、有理有据。
点拨:
段落 事例 作用
3 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积极扶植年轻人 告诉听众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规律
4 自己成名前后的经历 说明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 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比尔·盖茨、雅虎的创业者 告诉大家创业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可以挑大梁、做出成绩的
2.学生分析文中其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
论证方法 段落 内容 作用
比喻论证 1 以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喻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人的精气神特点 说明自己高峰已过,而在场的年轻人却处在最好的状态
5 以不同时态比喻不同年龄段所起的作用 表明把自己看成权威的错误,证明权威的真正意义
对比论证 4 “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与“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对比 作者对当前学科领域盲目崇拜权威现象的不满
8 名人与凡人对比 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权威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王选先生在演讲中持有扶植年轻人的观点,并鼓励年轻人积极融入集体,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表现了他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篇演讲稿,本文条理清晰、有序,事实充足、有据,语言幽默、有趣,谆谆教导、脉脉含情,为我们今后演讲稿习作奠定了基础。
2.拓展延伸
谈谈如何把握好成功的机遇。
点拨:①合理的期望值;②冷静的思维;③认真的态度;④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⑤一旦看准机遇,果断做出决定或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可取之处是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了主要问题,由主要问题再延伸出相关问题,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以学定教。不足之处在于作者是IT界的专家,演讲面对的又是高等学府的学生,有些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再次授课时应加强对计算机发展的介绍,以方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的观点。这篇演讲稿很生动,我却没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段上台演讲。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上课素材
主题解说
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行将就木、相辅相成、分崩离析、自圆其说”等词语。
2.思维发展: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3.审美鉴赏:感受演讲的语言风格,体会演讲的语言特点。
4.文化传承: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1.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2.感受演讲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演讲特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探究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屏显有关中华运动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的视频)
看到奥运健儿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身影,我们总是热血沸腾。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顽强拼搏,奋力争先。
同学们,你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吗?知道“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是谁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起走进奥林匹克的世界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2)背景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191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说。加之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运动员服兴奋剂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界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3)知识链接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2 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生难字词
(1)字音
浩劫(jié)    指摘(zhāi)    襁褓(qiǎng bǎo)  萦绕(yíng)
绚丽(xuàn) 枷锁(jiā) 拙劣(zhuō) 肤浅(fū)
目睹(dǔ) 奠定(diàn) 挚爱(zhì) 钟爱(zhōng)
分崩离析(xī) 暴风骤雨(zhòu) 担惊受怕(jīng) 行将就木(xíng)
相辅相成(fǔ) 自圆其说(yuán)
(2)词义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等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并尝试梳理演讲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点拨: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回顾历史,简要说明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第2~4段):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和与自信,点明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5~7段):指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及重振奥林匹克运动的途径,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8~10段):致敬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导者、主办国、参与者,表达祝愿,畅想未来。
2.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文章中说的“5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点拨:本文写于1919年4月,“5年前”指1914年,从那一年到作者演讲时为止的5年,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
3.朗读课文,顾拜旦在这篇演讲词中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点拨:回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阐明以全新的理念来重开奥林匹克运动;阐述自己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4.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点拨:因为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四、细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点拨: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主义的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时,奥运精神就诞生了。
2.文中第6段说:“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句话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点拨:从前后文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它必须要面向大众。因此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民性的奥林匹克精神。
3.为什么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
点拨:渴求进步但又常常因夸大某种正确思想而误入歧途的人类精神,开始致力于将青少年从平衡状态中挣脱出来。于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4.通读全文,说说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谈谈对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
点拨: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主义所下的定义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明确几点:第一,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第二,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善;第三,奥林匹克主义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途径;第四,为达到人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而言,奥林匹克主义试图给竞技运动以灵魂,它着力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的精神价值,强调体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而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5.这篇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点拨:一是站位高,格局广。例如在演讲开头,演讲者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在演讲中,演讲者一方面从人类文明的立场出发,阐述奥林匹克平和与自信的精神内涵,“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另一方面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美和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了奥林匹克崇高的使命和独特的价值。这些都集中反映出演讲者宏大的视野,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刻的认知。
二是语言庄重、典雅。例如在阐述奥林匹克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时,演讲者用典雅的语言来说明:“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而在文章结尾部分,演讲者对大会来宾表示敬意,体现出一种庄重和仪式感。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面对世界政治格局剧变的局面,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平和自信的内涵,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教育,是面向大众,是促进和平、公平、公正。他激情澎湃地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般普照大地。整篇演讲词站位高、格局广,语言庄重、典雅,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2.拓展延伸
收集奥运会的口号,以此激励自己参与到此项运动中去。
点拨:①激励一代人;②点燃你的激情;③一个新世界;④永不熄灭的火焰;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⑥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奥林匹克精神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可取之处在于:问题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所设计的几个问题能带动学生思考,锻炼了学生把握主要问题、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这篇演讲的时间是一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不太了解,很难感同身受,再次授课时应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也可以放一些关于“一战”的影片,以加强对社会背景的理解,方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及价值。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1.掌握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学会写演讲稿。
2.学会选择自己熟悉又引人注意的演讲主题,写演讲稿。
3.培养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能够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服他人。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可以拉长感情。
【屏显】
假如有三场演讲同时在我们学校举行,他们的演讲题目如下:
(1)请不以结婚为目的地恋爱吧
(2)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
(3)学霸和学渣的真正差距
请说说,哪一场演讲最受同学们的欢迎?
(生交流)
师: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第三场,是因为这一场演讲最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和身份,最能满足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演讲,才是成功的演讲。“针对性”就是演讲词的特点之一。
过渡:除此之外,演讲词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完成了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下面我们来进行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二、探究演讲稿
1.请根据课文完成梳理演讲词特点的表格。
演讲词的特点
特点 举例 写作技巧
针对性(对象、场合) 《最后一次讲演》 考虑场合,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条理性(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使用标志性词句区别层次
现场性(运用语言技巧,把话说漂亮)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词语尽量口语化,句式多用短句,使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写演讲稿要注意:
第一,针对性:注意说话的对象与场合。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这是演讲稿与其他文体的显著区别。
第二,条理性:注意把话说清楚。写演讲稿要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这是内容方面的要求。
第三,现场性:写演讲稿要运用语言技巧,在把话说得明白清楚的基础上把话说好,说漂亮,说得有吸引力,这是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
过渡:知道了演讲词的特点,那么,怎样写出演讲词的特点呢?
三、学写演讲稿
自主学习:默读课本92页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圈点勾画出重点内容
过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不妨从开头入手学习写作演讲词。
技巧点拨:
(一)仿开头,学习写出演讲词的针对性
阅读《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开头,思考怎么写出演讲词的针对性。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点拨:这个开头是直接与现场听众对话,充分考虑了现场听众的年龄、身份和心理需求,这种“从现场氛围入手”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演讲词的针对性,因此开场便紧紧抓住了听众。
方法一:“演讲的缘起、现场氛围”引题
除此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开头的方法?
点拨:《最后一次讲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过渡:下面我们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实践(一)
学校举办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赛,请你以“书香,伴我成长”为话题演讲,仿照上面的方法写开头。
提示:
(1)“演讲的缘起、现场氛围”引题。
(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生交流后,同时给学生明确开头的方法。
老师可以出示自己写的一个开头:
点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阅读润泽生命,让书香伴我成长》。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鸟语花香,轻风流水。
阅读是一种情怀——让人敞开心扉,亲近自然。
阅读是一种成长——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阅读是一种敬重——让我们聆听心声,敬畏生命!
强调:再次注意称谓先外后内,先高后低。有针对性的开头,注意了演讲的场合、对象,体现了演讲词的针对性。
过渡:有了好的开头,怎样结构全篇演讲词?听现场演讲与阅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因此,演讲稿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
技巧点拨:
(二)拟提纲,学习写出演讲词的条理性
浏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摘录关键句,完成全文思维导图,并思考全文四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两部分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屏显】
从全文看,是总—分—总关系,开头提出“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个问题,结尾用“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答;而中间(二)(三)两部分则是按照由过去——现在的时间顺序展开,并且形成一种对比关系。
除此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方法?参照结构示意图提示,总结方法。
【屏显】
点拨:《最后一次讲演》运用对比,从现象到本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运用递进式,逐层深入。
由此可知,演讲稿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由凝练的表意和明确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衔接起来的。演讲稿写作中要使用这样的句子来显示行文的思路,帮助听众迅速把握演讲的内容。
方法二:“凝练的词句、顺序合理”构主体
写作实践(二)
仍以“书香,伴我成长”为话题撰写演讲稿,请仿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结构,写出你的提纲。
过渡语:演讲稿和一般文章相比,语言表达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突出现场感。什么叫现场感?即能够将听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的语言感染力。怎样写出现场感来?
技巧点拨:
(三)巧对比,学写演讲词的现场感
北京电视台《我是演说家》董仲蠡曾演讲《教育的意义》让人感受颇深。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演讲词,思考董仲蠡采用的是哪一段演讲词。
【屏显】
片段一:我讲的大多都是考试类课程:大学英语四六级啊、考研英语啊等等。有一次我讲四级翻译,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就在这时,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自认为也算伶牙俐齿,但是在这个时刻,我竟无言以对。
片段二:我讲的大多都是考试类课程:大学英语四六级啊、考研英语啊等等。讲古诗词时学生认为我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点拨:董仲蠡演讲时用的是第一段演讲词。因为第一段演讲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进行教育,而第二段是用凝练的语言论述。讲故事比讲道理更有感染力,更能激发现场听众的情绪,更有现场感。
过渡:演说就是讲故事,就是通过吸引人的故事来说明观点。——林肯
(播放董仲蠡演讲《教育的意义》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演讲词的现场感)
师总结:尽量使用口语、大众化语言,多用短句,还可通过词语精心选择和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注意锤炼金句,增强现场感。
写作实践(三)
以“书香,伴我成长”为话题撰写演讲稿,通过故事写出演讲词的现场。
师补充演讲稿结尾写作技巧:
重申观点,加深印象  提出号召,鼓舞人心  幽默调侃,逗人一笑
无论使用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注意自我表达的完结和互动表达的调适,这是演讲稿和一般作文结尾的区别。
四、撰写演讲稿
1.写作:从下面四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尝试撰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600字。
◆我的梦想
◆让爱永驻心中
◆书香,伴我成长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试撰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2.例文引路
让爱永驻心中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九中学 苑馨予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爱永驻心中》。
繁体字的“爱”字,原本是有一颗“心”的。可见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意味深长地叮嘱后世子孙:要让爱永驻心中,“爱”跟“心”得永不分开。
让爱永驻心中,不以卑微而不爱。心有大爱的人,扫地不伤蝼蚁命,以一颗佛心看众生。有一次,漫画家丰子恺请弘一法师到府上小坐。大师每次在藤椅上坐下前,都把椅子摇一摇。屡次三番,丰子恺忍不住问:“何以如此?”大师答:“椅子藤条间,或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会把它们压死。先摇一摇,以便走避。”弘一法师摇椅礼虫,对待尘世间卑微的生命始终怀着悲悯佛心。这绝不是作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和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他至死犹怀着对弱小生命深切的怜悯,怎不令人动容?
让爱永驻心中,不以非亲而不顾。美国有一部领养法案,倡议人霍尔特老人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一位美国母亲丹娜花费一万多美金,领养了一个中国孤儿,并为孩子请中国人做家教,学中文和中国文化。她不图啥,唯让爱永驻心中,跨越血缘,超越国界,逾越岁月!
让爱永驻心中,不以任何理由而驱逐。让爱永驻心中,我们才无愧于创造这个字的古人,也无愧于生而为人。
【点评】关于“爱”的话题较为常见,要讲出新意,需匠心独运。
演讲从两个层面说爱心:让爱永驻心中,就是不以卑微而不爱,不以非亲而不顾。让人耳目一新。在材料方面,前面写怜爱小动物,后一则写关爱人,境界逐步提升。若从生而平等的角度看,每个生命都值得悲悯,都值得心疼。演讲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用故事来证明观点,说服力强。
撰写演讲稿
我觉得本次习作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是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直抒情感,使得所讲内容合乎情理;同时,我在讲解和习作训练时,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使得教学效果超出意料。不足之处是学生撰写演讲稿倾向于书面化,没有很好地体现口语化的特点,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