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解析】 A、D项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故排除;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至今美国还没放弃霸权主义,故选C项。
【答案】 C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出现这一外交主张是因为( )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走向多极
B.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D.建成中美两国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主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确立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目标,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故B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美两国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故A、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迄今,局部战争仍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
【答案】 B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和丰富。
【答案】 C
4.当前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战略意图主要是( )
A.发展睦邻友好
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建立国际新秩序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5.近几年来,中国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比如在朝鲜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组织了“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并出席APEC会议、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已于10月初部署。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C.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D.我国外交僵局开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解析】 D项应该是70年代,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6.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的外交活动的目标调整为( )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维护世界和平 ③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④不结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国家利益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对外政策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益来制定。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是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不结盟是具体方针政策,不是目标。
【答案】 C
7.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表示,“我们需要树立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意识,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倡导和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多领域合作
C.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D.确保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现今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四国,故排除C、D两项;成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打击“三股势力”,后致力于区域睦邻友好及经济合作,排除A项;答案选B项。
【答案】 B
8.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目的在于“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D项正确。A、B两项明显错误;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错误。
【答案】 D
9.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80年代不结盟,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中国对外政策变化随着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
B.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解析】 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一边倒”有助于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苏关系日渐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改善;80年代的不结盟则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答案】 C
10.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睦邻友好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求同存异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解析】 选项A不符合图二;选项B两幅图都不能体现;选项D符合图一,不符合图二;选项C二者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答案】 C
11.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上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解析】 材料所展示的中国外交活动,是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它表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故丙、丁的说法正确。
【答案】 D
12.2011年3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通过有关利比亚局势第1973号决议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我们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制止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径。……在安理会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因此,中国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尼克松访华图
材料三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采取“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
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四 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
——从创立走向辉煌》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何意义?材料三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答案】 (1)方针:“一边倒”。出发点:巩固国防和恢复经济。
(2)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
(3)填充: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意识形态化到求同存异)。因素:国家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材料二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材料三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认识。
(2)材料二中胡锦涛指出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为了“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在新世纪初,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4)你认为材料三中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析】 本题以胡锦涛主席的报告为材料,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第(1)(2)问可以仔细阅读材料归纳;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要求有开放性思维,可以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答案】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2)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特点: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主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4)国内:有利于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课件43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