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在世纪中期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
A.苏丹 B.哈里发 C.法老 D.沙皇
2.自7世纪到14世纪末,朝鲜半岛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新罗、高丽、朝鲜 B.高丽、新罗、朝鲜
C.朝鲜、新罗、韩国 D.新罗、朝鲜、交趾
3.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中古时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有赖于阿拉伯文版本得以保存,并在中世纪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直接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C.继承了古代西方文化遗产 D.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条件
4.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5.在怛罗斯之战中,唐帝国被中东地区一个强盛的帝国击败,这个国家最可能是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笈多帝国 D.基辅罗斯
6.以下四幅图,是历史上著名的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形势图。所注序号与对应帝国正确的是
A.①是罗马帝国 B.②是亚历山大帝国 C.③是拜占庭帝国 D.④是奥斯曼帝国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写道:“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他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这指的是
A.罗马人的崛起和扩张 B.亚历山大的远征
C.阿拉伯人的扩张与征服 D.匈奴的强大和迁徙
8.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日本为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遣唐使的派遣( )
A.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B.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C.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D.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9.学者冯天瑜认为,日本的幕藩制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其主要特征与欧洲封建制度大体一致。二者的相似性体现在( )
A.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最高统治者都拥有实权
C.受封土地都可以买卖 D.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0.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学者旨在强调( )
A.阿拉伯的地理位置优越 B.阿拉伯的文化发展非常迅猛
C.阿拉伯的文化中心地位 D.阿拉伯人汲取与创新的意义
11.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
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 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2.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发的御医;侯奈因是-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
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13.如图为公元1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像。其特色是面容呈椭圆形,鼻梁如剑一般高而长,身着希腊式服装,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这类佛像的造像风格可用于佐证( )
A.佛教对外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异变 B.阿拉伯帝国在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希腊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 D.印度文化也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14.754 816年,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15.7世纪中期开始,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广大地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6.伊斯兰历纪元年(公元622年),穆罕默德把叶斯里卡改名为“麦地那”,发出“一切穆斯林都是兄弟”的号召,呼吁所有人打破过去部落、氏族的界限,放弃仇视,在宗教的前提下团结为一个整体。这种做法
A.加速了宗教改革历史发展进程 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快速形成
C.推动了麦地那商业贸易大发展 D.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17.“这个新的巨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三洲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新的巨人”是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8.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9.奥斯曼人从10世纪接受伊斯兰教之后,就以“苏丹一哈里发”制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经济上采用拜占庭帝国完整的税收制度,宗教上构建了划分四种信仰臣民的“米勒特”制度,并吸收了欧洲的治理结构和方法。这种国家治理模式( )
A.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B.完全继承被征服地区的制度
C.反映奥斯曼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D.充分体现了政教分离的特征
20.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在世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奥斯曼次子奥尔汉(1324—1360)统治时期,初步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基本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和塞尔柱国家的影响,以伊斯兰教为立国的基础,《古兰经》是一切权力和法律的最终根据。奥尔汉开始使用苏丹的称号,苏丹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奥尔汉任命其兄阿拉丁为维齐(宰相),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掌玺大臣、近卫军团长、海军司令等,这些官员为国务会议(迪万)的成员。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并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奥斯曼帝国的基本政治状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阅读材料一、二,请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2)阅读材料三,请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中国历史,说说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A
6.D
7.C
8.D
9.A
10.D
11.C
12.C
13.D
14.C
15.D
16.D
17.D
18.A
19.A
20.B
21.(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特点∶以土地为纽带;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具有统一性;封君封臣存在契约关系;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
(2)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苏丹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具有一套完整的官僚行政体制。
22.(1)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③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①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
④广泛吸收各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
(3)医学成就:炉甘石、乳香。另外希腊名医盖伦的论述也传入中国。
天文历法知识:地球仪、天球仪等
数学知识:代数、几何等
23.有道理,这段材料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锁国政策。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在客观上加强了幕府统治,保持了国内和平,同时使国内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文化得以昌盛,但锁国政策也使日木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日益变得落后,最终导致佩里叩关,成为被侵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