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7: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叹流年,又成虚度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3.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 “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新道路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共产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4.林则徐通过翻译资料来了解英国,他对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言论格外倾心,对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特别看重。以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没有意识到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材料表明林则徐
A.天朝上国思想仍很浓厚 B.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正确
C.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 D.对英国国情了解不深入
5.据记载,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其中一项内容为实施租庸调制;10世纪初,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独立后的越南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上述材料反映出( )
A.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B.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6.如果说,身体的DNA 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
A.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7.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表所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年号纪年法”的是
选项 时间 事件
A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B 贞观十九年 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
C 庚子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民国十五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A.A B.B C.C D.D
8.与商王朝“敬鬼神”的态度截然不同,周初统治者吸取商亡教训,主张“敬天保民”、“敬天法祖”。这一统治思想的变化说明了周初( )
A.德治民本思想开始萌生 B.儒学思想产生
C.特别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王权脱离神权
9.下面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得出( )
①中国儒学促进高丽发展 ②中华文化圈已完全形成
③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④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11.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档案得到保存和合理利用 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1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13.从清末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诸如“民主”、“科学”、“来复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新词大量涌现,其规模、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这种变化说明( )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社会变迁丰富了文化内涵
C.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D.西学东渐推动白话文改革
14.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5.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16.黄宗羲将“为故国存信史”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宗旨,相较于考订史实的传统,他更注重于“当身现代之史”与“文献人物之史”,乾隆年间有学者对其史著《明儒学案》作出评价:“论学最为详备,窥其意旨,取扶植名教砥砺风节者多。”由此可知,黄宗羲的史学研究( )
A.过度强调文献史料 B.注重还原历史真实
C.服务现实政治需要 D.践行经世致用精神
17.春秋时期,随国大夫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大臣史嚚劝诚虢公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反映了( )
A.生产的发展促使对鬼神迷信的破灭 B.时代变革推动治国思想趋于理性
C.人文主义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潮 D.民本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普遍接受
18.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 )
A.认识到专制的必要性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19.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
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
20.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观察下列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作家莫里斯·梅斯纳曾说过:“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件事像长征及长征中传奇性的事迹那样,能够给予人们以这种极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这种信心不仅表现在人们能够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未来,而且表现在对最终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理念深信不疑。”
—— [美]莫里斯·梅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1反映的是何种书法?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革命史上的长征伟业,长征胜利有哪些伟大意义?
(2)图2属于何种书法?这一书法作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何年何月何日?其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
(3)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4) 结合所学知识,请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简要评价。
22.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雷锋(1940-1962),1956年参加工作,1960年光荣入党。他以助人为乐的朴素行动,用一个大写的“爱”字,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雷锋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个人欲望的简单表现,而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中产生的。雷锋雷锋的思想所抵达的高度,也正是新中国亿万人民精神世界与精神风采的集中体现和典型表达。正因如此,雷锋精神的崇高乃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这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雷锋精神的内涵,围绕“雷锋精神”,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C
6.D
7.B
8.A
9.D
10.C
11.A
12.B
13.B
14.D
15.D
16.D
17.B
18.C
19.A
20.D
21.(1) 草书。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宣传了中共的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④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成功地使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⑤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我党和我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2) 楷书。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3) 甲骨文、钟鼎文(青铜铭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4) 评价:中国书法艺术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2.(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进步之处: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客观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3.雷锋精神内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示例一:论题: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释: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不可能置身于传统文化之外。传统文化对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文化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是把“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看作理所当然的人生目的和责任。许多古人都强调个人利益要绝对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要求个人“公而忘私”、“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名利,以天下为己任。如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身而取义”的思想。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雷锋在平时的生活中逐渐形成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综上,雷锋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始终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雷锋精神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