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7: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城市规划虽是个新近的名词,但古代中国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据材料可知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A.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 B.强调城市的防御能力
C.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D.城市发展应遵循礼制
2.下图所示为人们根据《周礼》等文献中“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等记载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显示出,井田制( )

A.与郡县制相配合 B.对农民剥削较少
C.以宗法制为根基 D.具有理想化色彩
3.1875年,美国密苏里州宪法宣布授权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市可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至一战前共有12个州实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权力涉及到饮用水供应、健康和卫生、城市建设、警察、消防、教育和福利、娱乐等领域。推动美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
A.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国内工人运动的有力推动
C.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 D.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4.在古希腊,一方面,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使曾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另一方面,广场已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区域,公共建筑物环绕在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反映出古希腊城市建设( )
A.对公共活动的重视 B.侧重于防御功能
C.商品经济发展 D.受神学观念影响
5.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主要推动力量
C.政权更迭推动城市化 D.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现实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7.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问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8.19世纪50年代,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建成了环城道路,大小街道都用煤气灯照明,修建了许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住宅区、图书馆、公园、医院、火车站及公共雕塑等,并建造城市地下水道和供水网。与巴黎城市面貌改变相关的因素有( )
①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加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③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交通等科学技术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图1、图2分别是唐朝长安和古希腊雅典的城市平面示意图。据图可知
图1
图2
A.政治功能决定城市规模 B.宗教信仰左右城市布局
C.商业活动拓展城市空间 D.文化差异影响城市建设
10.如图反映了某国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变化情况。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1801年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 1851年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
A.海外贸易扩展 B.独立战争胜利
C.联邦体制确立 D.工业革命推动
11.【加试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形式丰富多彩,在建造布局上或象天法地、或遵循礼制、或模仿动物形状,下列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模仿动物形状建造的是
①颐和园
②明清故宫
③平遥古城
④黟县宏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14.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15.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样式外虚内实,体现阴阳关系 B.受道家思想影响,但迷信色彩严重
C.外实内虚的设计,体现辩证哲学思想 D.是等级秩序和加强思想专制的体现
16.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据表可推断出( )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西北欧 6.6 1.2 8.2 10.9 13.1 13.6 14.9
中欧 3.7 4.0 5.0 6.0 7.1 7.5 7.1
地中海区 9.5 11.4 13.7 12.5 11.7 11.8 12.9
英格兰和成尔士 3.1 3.5 5.8 8.8 13.3 16.7 20.3
低地国家 18.5 19.5 21.5 26.1 28.6 24.1 23.0
意大利 12.4 12.8 14.7 14.0 13.4 14.2 14.4
(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
①新航路开辟后城市人口比重显著上升
②圈地运动使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明显增加
③1500——1800年,低地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领先英国
④1800年,西北欧万人以上城市比重超过地中海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 B.教皇控制的领地
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领主控制的庄园
18.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英格兰
英格兰1600—1801年(部分年份)城市人口估计(单位:千人)
1600年 1670年 1700年 1750年 1801年
伦敦人口数量 200 475 575 675 960
其他城市人口数量 135 205 275 540 1420
英格兰人口总数 4110 4980 5060 5570 8660
A.工业化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化进程 B.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C.伦敦逐渐丧失城市化水平的优势 D.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并完善
19.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20.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A.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 B.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 D.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割制度,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宋代随着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城市不再只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据学者估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时上升到50多,数量超过汉唐数倍,以工商为业的城市居民成分与日俱增。环城草市扩大了原有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商品意识也在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这使宋代带有明显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存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农民具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的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海内外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一览表(局部)
排名 城市 城市人口 是否开埠
1 2 上海西安 1000000 开埠
1000000
3 4 5 6 7 8 9 广州汉口 北京 福州 重庆 兰州 佛山 900000 821280 700000 624000 517000 500000 500000 开埠开埠
开埠开埠
10 11 12 13 14 成都昆明 南京 南昌 长沙 450000 450000 368800 300000 250000
开埠开埠
开埠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崛起的主要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81-1855年伦敦城市人口及年度死亡率变化情况
——摘编自[美]亨利-欧内斯特 西格里斯特《疾病与人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推测1900年伦敦城市人口总体发展情况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D
6.A
7.A
8.C
9.D
10.D
11.C
12.B
13.B
14.B
15.C
16.B
17.C
18.A
19.D
20.C
21.(1)主要表现: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人口流动和城市以工商为业的居民成分的扩大;环城草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意识的增长和城市娱乐活动的兴盛。(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繁荣;促使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农民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产阶级形成。(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半殖民地色彩;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任答两点即可)因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战争、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2.(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差);居住人口相对贫困。原因:工业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郊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
(2)方法:政府立法提高贫民窟住房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评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民众住房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3.发展情况:1900年伦敦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说明: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更多的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伦敦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经济活力强;城市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便利,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近代医学的进步,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