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检测(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检测(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8: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1世纪末,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设立了以教习罗马法为主的法律专科学校,引发了了欧罗马法的研究热潮。这一现象
A.增强了各国君主的力量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说明城市自治权力扩大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2.据罗马市民法(公民法)规定,男女结婚时,双方要各找十名证人,在丘比特神前,念诵一定的套话,食用以祭神的麦饼,结婚始告成立。离婚时,亦与结婚形式一脉相承,在大致相同的仪式上,男女不再共食麦饼,而是念诵离婚的宣言。这反映罗马法( )
A.追求公正 B.重视民生 C.注重形式 D.坚持原则
3.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4.有学者认为,以自然法为基础,通过罗马外事裁判官而形成的万民法,是国际私法通过统一实体法解决法律冲突的早期渊源。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万民法
A.立足调节私权关系
B.服务罗马帝国需要
C.淡化司法程序要求
D.凸出自然法的理念
5.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
A.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 B.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C.背离儒家的民本理念 D.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6.西周至春秋时期,法律以刑名为篇目,将处以同一种刑罚的案例进行分类编排,参照施行。战国时期,法典编撰以罪名为篇目,将同一性质的犯罪辑于同一篇目中,同一性质不同程度的犯罪,则规定不同的处罚方式。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中华法系发展成熟 B.成文法典开始出现
C.社会发生剧烈转型 D.礼法结合成为主流
7.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8.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1981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此举( )
A.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 B.完善了公民的美育课程体系
C.营造了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D.助力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9.如图为《明律》的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 )
A.加强皇权专制 B.保护商品经济 C.打击地方豪强 D.维护经济秩序
10.新中国的某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颁布于
A.1954年 B.1981年 C.1982年 D.2018年
11.《宋史·职官志》记载,府、州诸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由此可知,当时宋朝政府意图( )
A.宣扬儒学确立理学正统 B.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C.以教代政实行政教合一 D.教化民众稳定基层秩序
12.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施行,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的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新中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下列关于新中国的法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一国两制具备法律效力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拿破仑法典》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13.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的《郑氏规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表所示为其内容节选。这反映出《郑氏规范》( )
第一条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
第十一条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第十八条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
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第九十一条 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更劝勿用火葬,无地者听埋义冢之中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违背封建伦理秩序
C.符合官方主流思想 D.利于巩固宗法制度
14.《史记·乐书》记载:“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这一表述认为,古代明君推崇音乐意在( )
A.尊重个性自由 B.注重礼法并用 C.重视自我娱乐 D.强调道德教化
15.宋代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这体现出宋代乡约( )
A.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B.强调礼仪教化功能
C.具有法律强制性特征 D.加强了地方的治理
1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新增加的内容有
A.确立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
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C.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
17.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C.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18.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的法律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着力于( )
届次 时间 制定、修订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政府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列关于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B.儒家主张道德教化,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C.战国时期宋国的子产“铸刑书”引起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D.春秋战国时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20.《唐律疏议》载“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这种对年老或年幼者减刑的规定以及要求“孝”的律文总共有数十条之多。这体现了( )
A.封建礼仪制度开始形成 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律令儒家化进程始于唐 D.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2.民法是近代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拿破仑法典》 《德国民法典》
编纂时间 1800—1804 年 1874—1900 年
渊源 习惯法、罗马法及革命时期的立法 既继承罗马法传统,又较多地采用了日耳曼习惯法的规范
内容特点 所有法国公民,不论其出身、民族、文化,都无一例外地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 给予动产与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 权利和保障; 对农业财产,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制度予以 详尽的规定,对农业劳动关系包括耕畜租 赁关系的规定有二十多条,但很少涉及工 业财产权,更无知识产权的规定; 没有规定法人制度,而对于雇佣的规定仅 仅两条 规定公民在民事权利上平等,肯定公民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限制 的原则; 首次对“法人”概念及各项具体 制度作了详尽规定,成为各国立 法的楷模(近代意义的“法人” 概念伴随着有限责任公司的产 生、发展而确立); 对人身雇佣契约作了详细规定, 积极维护雇主利益
阅读材料,比较《拿破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异同,并分析原因。(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唐宋时期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唐 宋
北宋 南宋
1 处已(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翠、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材料二 下图为唐宋家训作者身份地位统计图(注:图中文人指未进入仕途的读书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宋家训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D
6.C
7.B
8.D
9.D
10.C
11.D
12.C
13.C
14.D
15.B
16.D
17.A
18.D
19.C
20.B
21.(1)特点:起源较早、渊源流长;重视“例”的作用;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2.不同:编纂时间不同;法律的渊源不同;《拿破仑法典》对土地制度有明确确定,而《德国民法典》明确法人原则。原因:《法国民法典》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旨在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国家编纂的规模最大的法律,体现德国皇帝的意志,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较大。
相同:受罗马法的影响;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维护雇佣关系。原因: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稳定统治秩序。
23.(1)唐宋家训内容丰富,涉及方面广;以家思想教育为核心;作者多元化,从帝王到读书人,其中仕(士大夫)家训所占比例最大。
(2)原因:统治者实行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家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形成扩大了儒家伦理观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使社会形成尚学风气;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大批的文化学者。
意义:唐宋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