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2.公元前5世纪,雅典暴发瘟疫,且出现饥荒,造成大量死亡。时人认为这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而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又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大规模暴发。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强调个性自由 B.具有理性精神
C.反对直接民主 D.集文化之大成
3.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
A.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4.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还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魏晋时期的医家经验,是中医基础的理论著作
B.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
C.东汉华佗创制了“麻沸散”以及“五禽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东方药学巨典”——《千金方》,被称为“药王”
5.下表所示为1952年《人民日报》中有关报道的部分标题。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标题 时间
《华北华东中南各地 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展开 拉萨市人民积极进 行夏季卫生工作》 7月5日
《全国人民的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巨大成绩》 7月6日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深入开展 现已逐步成为经常性运动;有些 地区尚须加强对运动领导》 7月26日
《更普及、深入、经常地展开爱国卫生运动——一九五二年八月四日 在华东暨上海市人民爱国卫生运动广播大会上的讲话》 8月8日
《家家讲卫生 人人爱清洁 爱国卫生运动在龙须沟》 8月13日
《把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到每一个工厂、农村中去》 8月17日
A.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B.农村医疗建设和医疗技术落后
C.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得到完善 D.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B.现实形势需要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普及导致人口高速膨胀
7.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
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 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8.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现代医疗体系做出的努力有
①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
②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形成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
③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④加大医疗扶贫力度,缓解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良饮水、厕所、畜圈、炉灶、环境。这项工作()
A.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 B.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 D.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
10.截至2020年7月,我国医保结算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17.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约18亿元,其中基本医疗支出12.7亿元。这表明( )
A.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B.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C.政府建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制度
D.公共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1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局部)是--篇充满道家思想观念的养生学著作。其中“食气”部分与帛画《导引图》结合,教给练习者一种通过模仿动物的跳跃、攀悬、飞翔姿势,将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古代道法自然的价值观 B.印证了中华先民重视卫生保健
C.证明中华传统中医技术的先进 D.有利于避免流行性疫病的传播
13.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 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14.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
C.农村医疗事业获得发展 D.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15.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16.中医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临床学基础的著作分别是( )
A.《黄帝内经》、《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D.《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17.北宋时期,受气候因素影响,岭南地区瘴病多发,给当地民众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对中央政府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北宋政府通过医药知识传播、医药救助、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等举措应对瘴病盛行问题。这些举措( )
A.旨在促进岭南医药学的发展 B.客观上强化中央对岭南的治理
C.丰富了岭南医药文化的内涵 D.有效解决了该地区的瘴病问题
18.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19.某医学史著作将医学发展史分为信仰与传统、科学医学的兴起、工业时代的医学、现代医学等阶段。其中,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年)一章的内容可以包括( )
①青霉素的发现 ②哈维和血液循环 ③列文虎克与显微镜 ④“麻沸散”及“五禽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保障农民的权益
C.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群众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出现过多次大幅度增长。在1734年(雍正十二年)时,国内总人口共计有2735.5462万,到了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总人口数量就攀升至14341.1559万,到了1795年(乾隆六十年)时,全国总人口达到了29696.8968万,而到了1834年(道光十四年)时,全国人口总数就达到了40100.8574万。
——《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材料二
材料三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提倡适龄婚育,优生婚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2023年4月,江苏海安市《关于落实三孩政策及配套生育支持措施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本市户籍,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对每孩每月分别发放200元、4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居民购买商品房,凭出生医学证明或户口簿,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对二孩家庭、三孩家庭继续给予400元/㎡、600元/㎡的优惠。
——摘自中新经纬2023年4月20日(海安市人民政府网站)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后清朝人口大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那些因素导致了50—8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我国鼓励生育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 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葛洪用柏芝散预防疫病,孙思邈研制出雄黄丸以避疫疾,这些都为疫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可能。为了防控疫情,相关国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标准不一的隔离政策又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一战结束后,试图成为战后国际新秩序和未来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国际联盟,努力在国际抗疫合作与卫生治理方面有所作为。1920 年 9 月,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常设辅助机构——国联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和处理国际疫情与卫生问题。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国联卫生组织未能统一合并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和泛美卫生组织,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合作与公共卫生治理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抗疫资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执行效果,但它与后二者进行了尽可能的协商与合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且颇具实效的工作,是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闵凡祥《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疫合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简要评价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民国时期,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医药界也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对峙阵营。最终,中医走向衰落。时人言论如下:
存中医:
唐宗海:“西医云,人之才智,均出于脑髓。究问脑髓何物,则西医不知也……西医论髓之法多,而治髓之法少,以不知髓是肾所生,是以无从施治也。”
杜亚泉:“(西)医学的初步虽靠机械的试验,而医学的大本营不能不驻扎于心灵的体会。中医长于心灵的体会”。
废中医:
陈独秀:“(中)医不知科学……其术殆与矢人(手艺人)同科”。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梁启超:“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身必先强医(西医)”。
——摘编自郎栋、张婷婷、盛海英等学者中医相关学术论文
以“传统与变迁”为主题,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D
6.C
7.B
8.B
9.C
10.A
11.D
12.B
13.B
14.C
15.D
16.C
17.B
18.B
19.B
20.D
21.(1)原因:引进作物,粮食充足;天气转暖,适合生存;社会稳定,矛盾缓和;清朝积极拓宽的边界;税制改革(摊丁入亩等);人口活动范围扩大(走西口,闯关东);医疗技术进步。
(2)因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国家政策鼓励生育。
(3)意义: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增加年轻人口,降低社会保障负担,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可持续;消费市场:年轻人口是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后代来继承和发扬。
22.(1)经验:预防为先,强身健体;及时报告,隔离患者;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研制中药、辩证施治。
(2)背景: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传播的空间范围扩大;各国防控疫情措施差异影响国际贸易;国际联盟的成立。(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未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组织,抗疫效果有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示例
观点:近代中医的衰落是外来文化入侵的必然结果。
论述:西医是伴随西方殖民侵略而进入中国的,是殖民侵略的手段之一;中华民族不仅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有在文化上心理优势的丧失。中国小农经济无法与西方工业文明抗衡;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科学精神逐渐成为时代主流;西医重实验、实证,其科学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更加真实、可靠,更能使人信服;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疗效的局限(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经验性,其疗效显现较慢)。西医在提高国民抵抗力和集体意识方面更契合近代中国“救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