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8: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64年初,美国发现中法接近后开始出手阻挠。一方面指出“法国的这一决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也力挺蒋介石坚守巴黎,不要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强化 B.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C.资本主义的阵营趋于瓦解 D.美国力求阻止中国的统一
2.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3.二战后初期,西德政府减免税收、鼓励投资;英国和意大利政府为钢铁及石油工业的投资提供补贴,还将工业和服务业国有化。这些做法( )
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推动了西欧国家振兴 D.解决了经济“滞胀”的问题
4.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自由贸易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随后,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影响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实力的变化
C.经济理论的创新 D.贫富差距的扩大
5.罗斯福新政实施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
A.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国家发展“新经济”
C.国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D.国家干预经济
6.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7.1946年5月17日,法国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业实行国有化,以加强国家对它们的统筹管理。在金融领域,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34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B.福利制度日渐完备
C.金融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8.有学者认为,在联合国大会中,以集团成员国在一项决议草案的表决中的多数意愿为基础,与之不同的投票类型被视为对集团的背离。下图是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大会投票中的背离率情况,据图可知
A.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群体出现了分化 B.发展中国家在政治议题上更趋--致
C.多极化趋势导致了背离率急剧波动 D.发展需要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更团结
9.二战后,新独立的印度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西部非洲人继续使用英语,前法属殖民地的一些领导人以能讲完美的法语而自豪,热衷于用法国艺术品装饰府邸。这说明
A.前殖民地本土语言消亡 B.前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政治精英重视语言改革 D.新兴国家独立缺乏政治基础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了“口红效应”经济理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籍。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
A.胡佛政府刺激消费对策成功 B.经济危机引发的精神危机
C.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努力 D.缺乏理性的享乐主义风潮
11.1979年,欧共体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条款,针对日本的贸易壁垒向GATT提出申诉。由于日本很快宣布提高“自愿出口限额”,更重要的是该申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最后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 )
A.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 B.日本因美国的扶植而崛起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12.下表为某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统计情况(﹪)。据所学推断,该国是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苏联
13.创作下面漫画所依据的历史史实是
A.一球两制 B.美苏争霸 C.美苏结盟 D.柏林危机
14.1945年1月,美国确定对苏贷款方针:借款要确保美国代表在盟国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管理机构中的适当地位;在解决波兰、匈牙利问题时确保美国的适当作用,以及改善美苏在伊朗的相互关系。该方针旨在
A.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实现战后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C.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D.将对苏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
15.罗斯福提出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流域的方案,提议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并在国会获得通过。二战后,此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通过拓展电力、肥料业务取得收益,打破电力垄断取得巨大收益。田纳西管理局的成功( )
A.解决了美国自由市场机制下的问题 B.使美国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证
C.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D.使美国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异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北约组织的建立
17.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国别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中间阶层”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服务业的发展使从业人口比重发生重大变化
18.据统计,1920年西方直接统治了全球大约2550万平方英里(全球陆地面积,南极洲除外,共5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到1993年,西方控制的领土减少了一半,大约只有1270万平方英里。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欧洲文明日渐没落
C.西方的霸权体系的解体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逐步解体 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0世纪20—40年代,美国有关学者提出,人口过剩会引发资源枯竭和饥荒,从而导致政治动荡和叛乱;在这种动荡中,主张土地改革、均分财富的社会主义政党会赢得支持,如果他们上台,将会对美国利益造成重大威胁。因此,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应当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农业生产技术。这一观点反映出
A.意识形态对立严重 B.美苏矛盾急剧恶化
C.全球出现粮食危机 D.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尼克松一直以其强硬的反共立场而著称,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清醒地认识到,越南战争是个无底洞,是“卡住国家喉咙的一块骨头”,它“导致了我们国家分裂和妨碍了任何对国内政策问题作出建设性的处理”。在国际上,由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其独立倾向明显增强,美国的实力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苏联利用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机,大力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使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尼克松政府又将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地拖延了4年之久,不仅给印度支那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而且美国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美军死亡20553人,使美军在越南死亡总人数上升至58000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政策再一次证明只有谈判才是解决冲突和争端的唯一有效途径,依赖武力或武力威胁,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摘编自赵学功《略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战争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政府对越南战争的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解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是美国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也是美国进入新经济的标志.在这近十年的扩张中,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1992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8%,1998年至2000年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3.5%和3.7%。
——场芳《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什么经济模式?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的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思想、理论和合作社运动的发祥地。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运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宪法到有关立法,对合作社诸多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西欧各国农村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各种合作社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而且凡是搞得比较好的生产合作社,几乎都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工商综合体。在西欧各国,农场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要把这些农场纳入欧洲一体化轨道,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流通领域的合作社便是良好的途径。另外,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加强和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出现了农产品最终产值中农民所得份额越来越少的趋势。农民要增强自己的经济地位,扩大收入来源,就必须把一些属于自己掌握的生产环节(如肥料制造,农产品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这些流通领域合作社的建立,在迅速缩小西欧各国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戎殿新《战后西欧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着不断改革。
时间 基本情况
1982~1988年 进行了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教育)三个阶段性改革。
1999年 《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出台,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扭亏增盈。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
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围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这一主题,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2011年,全系统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
2009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201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
——整理自网络信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西欧流通领域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B
7.D
8.D
9.B
10.B
11.A
12.D
13.B
14.C
15.C
16.A
17.D
18.A
19.C
20.A
21.(1)变化:尼克松政府对越政策经历了坚持越战到谋求退出越战。原因:国内反对情绪高涨;美苏实力对比对美不利;西欧日本谋求外交独立;越南战局对美不利。
(2)启示:战争给国家及人民造成灾难性破坏;谈判才是解决冲突和争端的最合适选择;人类需要珍爱和平。
22.(1)模式: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表现: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秩序,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2)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或“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或“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给)。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资。
23.(1)原因:早期合作社思想、理论、运动的影响;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任答三点)
(2)特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保障,有明确的阶段目标;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相适应;始终立足于人民利益;重视基层建设,服务“三农”问题。(任答两点)
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