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8: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某公告指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打开了中美两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建交促进中日建交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C.允许少数民族划定任何地区进行自治 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
3.“它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它是在中俄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里的“它”指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联合国安理会 D.国际原子能机构
4.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5.“它堪称北纬38°线上的一颗美丽明珠。它东西相距约250千米,南北相距约456千米……这里历代长城斜贯而过,草原、湿地、荒漠聚首一地。”这一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 B.
C. D.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了规定。这一规定(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B.体现了我国最早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C.推动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D.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8.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团结 D.宗教信仰自由
9.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 )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1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12.1947年5月1日,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一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3.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一观点体现了( )
A.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B.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C.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
D.都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15.以下史实中,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6.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17.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8.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如图所示,图中的自治区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19.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
③清朝中央的理藩院从设立之日起就负责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④为安置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松赞干布修建了红山宫,即布达拉宫的前身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进步的外交理念是支撑外交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二 在1969年8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中,尼克松决定表态。他提出了当时令人震惊的说法,他说,当前苏联对美国来说更为危险……熟悉尼克松思路的人都应该猜得到,在中国问题上,地缘政治超越了其他考虑……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原则”。与“一边倒”的政策相比,这一原则有什么特点 它的实行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相关史实,并说明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23.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筹边思想,是统治者制定边疆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材料一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康熙帝就曾特派多名汉藏工匠参加布达拉宫的扩建。……不过,清朝统治者对“因俗而治”的方针,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根据大一统国家总体安全目的出发有所改变和发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即是明显例证。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抗战开始前后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共同抵抗侵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1946年4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于民族问题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以立法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下来,这是中国民族法制史上的创举。
——摘自张殿军《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太宗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唐朝出现“一半胡风似汉家”和“唐朝皇室‘胡人’血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边疆“因俗而治”的具体原则。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试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朝、到元朝、到清朝,到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②试以布达拉宫为例,简述其在唐朝与清朝的修建历史。简要说明其所建筑形式呈现藏汉合璧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C
6.D
7.B
8.B
9.C
10.C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A
18.C
19.A
20.D
21.(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影响: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促进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依据: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本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家利益至上;互利(合作)共赢。
22.(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主权平等。
23.(1)举措:设置羁縻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原因:以联姻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
(2)措施及影响:秦朝: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选择讨论①秦朝:中央设立典客;地方设“道”;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理藩院;共产党人:设内蒙古自治区。
选择讨论②修建历史: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五世达赖重建并命名布达拉宫;康熙帝派汉藏工匠扩建布达拉宫。具体表现:整座布达拉宫采用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采用汉族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