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托马西乌斯(1655-1728)是第一个在德意志大学中用德语讲课的德意志人,他主张出版德语科学杂志,倡导个人信仰宽容,认为国家根据领土原则对国内的教会有无条件的统治权。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世俗王权持续强化 B.自然科学成就显著
C.国家统一迫在眉睫 D.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2.英国享利一世(1068-1135年)即位后,经常调换郡守的任区,指派近臣兼任重要地区的郡守。此外,还建立了王室法官巡回审判制度,检查郡守工作。这些措施( )
A.推动司法走向独立 B.冲击教会权威 C.促进民族意识形成 D.强化王权统治
3.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联盟 D.形成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4.从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法国陆续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城市公社运动并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支持,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随着国王和平特许状的颁布,各派力量逐渐妥协,斗争得以平息。法国的城市公社运动( )
A.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增强 B.摆脱了封建力量控制
C.有利于早期民族国家形成 D.建立起早期民主国家
5.1899年,来自欧、亚、美的26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国际议定书范本。这一公约( )
A.实践了“门户开放”的原则 B.有利于国际法的有序发展
C.推动了“凡—华”体系的形成 D.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出现
6.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文件是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非战公约》 D.《联合国宪章》
7.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民族自决“这种政治民主要求并不就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列宁认为的民族自决是( )
A.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
B.各个民族可以在自主选择基础上自由决定分立还是联合
C.以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和异族压迫为主要历史背景
D.每个民族都有建立独立的国家并决定自己的政府的权力
8.当荷兰对陆地殖民扩张之际,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写道:“荷兰国王以及那些拥有同等权力的人不仅有权惩罚对其自身或其臣民造成直接损害的行为,同时还有权惩处那些对于其他国家及其臣民犯下的、严重触犯自然法和万民法的行为。”格劳秀斯的这一主张意在( )
A.为欧洲国家殖民活动提供法理依据 B.加强政府权威以维护荷兰的海上优势
C.借助惩罚手段制止国王的不当行为 D.强调法律应该绝对服从国家的统治权
9.1576年,法国法学家让·博丹在其著作《共和国》中认为:由于国家事务固有的世俗性质,一国之君可以而且必须摆脱任何保持特定宗教信仰的义务,决不应“为宗教事务进行战争”。这一主张反映了( )
A.君主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B.资产阶级对秩序的渴求
C.教随国定原则正式确立 D.欧洲各国卷入宗教战争
10.“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维也纳会议( )
A.主要是处理战败国德国 B.建立了大国协调的合作架构
C.造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D.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
11.下图表明该国际组织的宗旨是( )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A.恢复生产与经济秩序 B.维护世界和平
C.制止不义战争 D.支持民族解放
12.罗斯福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也曾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 )
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13.17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德意志的封建诸侯,还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国王,令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在于“因信称义”还是“善功称义”,而在于如何能够把基督教变成由他们控制的本土教会。这反映出( )
A.宗教改革发生了异变 B.诸侯与国王反对基督教
C.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D.各国领土纠纷逐渐增多
14.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据此可知,这两个文件( )
A.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B.使国际法发展迈入新阶段
C.催生了集体安全体制的形成 D.明确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15.如表是联合国1960—1974年通过的部分文件。由此可知当时( )
1960年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庄严地宣布需要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殖民主义
1965年 《不容干涉各国内政和保护各国独立和主权的宣言》 任何国家,不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
1974年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这种秩序应当建立在一切国家待遇公平、主权平等、互相依存、共同受益以及协力合作的基础之上,而不问它们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如何。
A.民族独立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B.新兴民族国家推动国际法发展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16.1928年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该规定( )
A.赋予国联拥有解决国际争端权力 B.实现了以国际法制约战争的目的
C.反映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主义倾向 D.充分尊重了各主权国家独立性质
17.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的《上诉法》宣称:“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该法案的颁布( )
A.加剧了政治分裂倾向 B.促进了英国政教分离
C.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D.助推了民族国家形成
18.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9.1611年,英王詹姆斯一世主持翻译《圣经》,被称为英王詹姆斯王译本。这部《圣经》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未受教育的普通人也能阅读,被称为钦定版《圣经》。钦定版《圣经》的出现( )
A.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B.有利于民族语言的普及
C.标志着民族国家形成 D.强化了君主的思想专制
20.《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维护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材料分析题
21.人类要存在下去,武力必须不再作为政治的手段。如何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应成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0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后,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
——据刘成《和平学》等整理
材料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
——Peter.Wallensteen《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材料三 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逆转。人类今后的任务,就是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求同存异,共赴未来,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团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战争”前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联合国安理会制止大型武装冲突的作为。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人类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22.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召开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均势未能挡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势头。法国跨过它古老的边界,征服了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之后险些在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覆灭。这次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在旧体系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均势,还要面对法军占领所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浪潮。
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构成的“神圣同盟”防范对国内体制的威胁;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剿灭任何对领土秩序提出挑战的国家;“大国一致”机制确定了定期召开同盟国政府首脑参加的外交会议,制共同目标,对付新出现的危机。三套机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均势是维也纳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英国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现、或短期内仍不明朗的局势,但在1904年,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国联盟。
维也纳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维也纳会议的愿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有人说:“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维也纳体系是“反动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维也纳体系却是有重要贡献的,它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2)概括维也纳体系走向破灭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法是调整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包括国际主体之间缔结的条约和公约,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西欧民族国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巩固,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国王手中。在王权盛行的17世纪,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老秀斯强调国家主权,主张对战争行为进行限制。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交战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所有主权国家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标志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摘编自刘少博、陶伟伟《试论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与特点》等
材料二 20世纪重要国际条约及部分内容表
成立时间 国际条约 部分内容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规定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 实行“委任统治”;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
1921年 《九国公约》 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945年 《联合国宪章》 会员国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
——摘编自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B
6.A
7.C
8.A
9.B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C
17.D
18.D
19.B
20.B
21.(1)变化:现代国际外交体系初步形成;主权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逐渐成为主流
预期: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约束来维护和平,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结果:和平会议和国际禁律没有维护和平,19世纪的欧洲仍然经历了多次冲突和战争。
(2)评价:在1986至1999年期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制止大型武装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参差不齐。一方面,安全理事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解决特定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例如针对非洲与前南斯拉夫等地的冲突。而这些决议通常要求冲突各方停止敌对行动,进行和平谈判,并在必要时实施武器禁运或经济制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安全理事会在实际执行其决议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特别是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对立,经常导致对安理会决议的执行力度不足。此外,安全理事会的反应往往滞后于冲突的发展,而且在实施和平维持行动时也常常受限于资源和授权的范围。
总体而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这一时期内对于防止和结束大型武装冲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安全理事会自身机制的局限性,其成效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3)有力因素: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
必然性:历史经验的反思;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日渐重要;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22.(1)17—19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趋势;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大陆恢复旧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他国领土进行重新分割,违背民族民主原则,是历史的反动。
维也纳体系继承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国家召开国际会议商讨、解决争端的形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相互制衡局面,到维也纳体系演变为大国协调的欧洲均势状态;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
(2)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系列的革命与抗争,严重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列强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也纳体系解体。
23.(1)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出现和发展;新航路开辟;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主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欧洲战事频繁;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2)发展:明确战争责任;规定民族自决的原则;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由“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
影响: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推动了国际秩序运行机制的机构化、制度化;主权国家对国际法的遵守,有利于了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20世纪的国际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