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8: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东汉后期,曾出现了一种“以田敛钱”的附加税。《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165年)戊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后汉书·孝灵帝纪》也有“税天下田,亩十钱”的记载。这说明东汉后期( )
A.府库亏空激化阶级矛盾 B.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地主 D.税制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
2.从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八千万两银子,到辛亥年增加至三亿两银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关税主权的收回 B.维新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3.下表是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变化表(单位:银万两;表中,“其他”包括捐纳、公债、杂项收入等)。导致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对农民巧取豪夺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4.下图所示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该制度(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D.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实行
5.自唐朝中期开始,“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太湖周边地区的赋税尤重,即使到了宋代也依然如此。这客观上反映了( )
A.北方社会的动荡 B.租庸调制的推广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淮人口的增多
6.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主要是根据田亩多少计税 B.反映了唐代发达的商品关系
C.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D.实行实物租税和货币租税相结合
7.下图是河北省农民2006年自铸的“告别田赋鼎”,鼎上的铭文中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反映出( )
A.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 B.精准脱贫攻坚取得完全胜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D.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明显
8.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西魏的这一做法( )
A.缩小了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 B.探索了按户等征税的做法
C.强化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D.预示了均田制度难以为继
9.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两税三分法”。所谓“两税三分法”,就是将强藩地区的赋税依然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是在赋税的支配上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销,成为留支;一部分则由藩镇节度使支配,成为留州;第三部分则上缴中央,称为上供。这体现了当时唐朝( )
A.中央政府的妥协性明显 B.藩镇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C.宗藩体制的传统被破坏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减少
10.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人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但由于清廷被迫放权,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厘金收入不用上交户部;税率多少、如何征、怎样调拨使用也不归户部过问,而是每省各自为政。这说明本时期( )
A.官场陋习积重难返 B.洋务派开始兴起 C.权力构架发生变化 D.地方财政日益紧张
11.下图反映了唐朝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B.加重了农民的纳税额
C.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 D.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
12.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13.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14.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近代,正式确立是在( )
A.晚清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北洋政府 D.新中国成立后
15.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
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16.两宋时期土地用养矛盾加剧,开始盛行长期租佃制,避免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永佃权,同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转让。这表明两宋时期(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经营方式适时革新
C.政府健全土地市场管理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17.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这样描述,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广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可知,该赋税制度为(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科差 D.摊丁入亩
18.唐朝前期,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唐玄宗时期,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共检出“客户”八十余万,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由此可推知,宇文融括户(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破坏了均田制度 D.推动了农民迁徙
19.清初的赋税因袭明朝的一条鞭法,地有地税银,丁有丁税银。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皇帝五十六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共计335余万两,全部摊丁入亩,与田赋一起征收。这一规定
A.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确立以各有土地多寡收税的标准
C.改变了白银原有货币属性 D.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人口增殖作用
2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A.使国民政府逐步实现关税自主 B.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C.扩大中央银行的行政管理职能 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名科 时间 主要内容
相地而哀征 春秋时期齐国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 按亩收税
编户制度 两汉 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徭役和兵役等
租庸调制 隋、唐前期 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
两税法 唐中期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一条鞭法 明朝 赋役、差役合并,征收货币
推丁人亩 清朝 把丁税平均推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摘编自刘望成、何秋云《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历史的车轮走进了2006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农民已经以平等的纳税人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我们不能仅仅围绕农业税看农业税,而应该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看待提前实现取消农业税目标的意义。正如人们所说,这是一个物质化的时代,是一个伸张权利的时代,更是一个渴望和谐的时代。税制设计实际上涉及的是公平与效率的交替使用,而取消农业税正是对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矫正,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而采取的行动。
——摘编自付惠文《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村赋役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摘自文渊:《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如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 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注: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材料四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的“银饼”出现在哪一朝代?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要求:写出演变的表现,并分别评价)
23.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次重大赋税制度的改革。首先,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然后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实现了赋役合并的目标,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被废除。这次改革使税负与财产和负担能力挂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政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同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更加削弱了。
——摘编自杨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尽管历代的赋税思想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却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其常见规律有三:一是王朝中期暴征律,随着王朝周期性始末兴亡的变化,赋税制度总是初期轻徭薄赋,中期诛求无度,结果“民力殚残”。二是官员层层加码律。百姓承担的赋役捐税的名目和数量,常常会由官吏机构由上向下逐级递增,层层加码。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曾沉痛地叙述到,百姓“破家子”的最终根源,其实就是各级官吏的统治威势,这种威势必然导致官吏们层层加派的恶税制度。三是非法转正律。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的赋役所支撑的是一个庞大的权力体系,皇帝和各级官吏不断生出赋役的名目,苛捐杂税常常会超越国家正税而成为赋税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李郁《中西古代赋税制度的两重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C
6.C
7.A
8.C
9.A
10.C
11.C
12.B
13.D
14.D
15.C
16.B
17.B
18.B
19.D
20.B
21.(1)趋势:以人头税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产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征税名目日益简化;赋役逐步货币化;
(2)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结构性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2.(1)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开明的统治政策。
(2)唐代。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情况唐代赋役制度的情况出现了地方向中央交税的税银等。
(3)示例:(不拘泥于示例答案)
赋役制度重大变革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征税标准的演变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徭役规定的演变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人身控制的演变弱化了人民对国家依附关系、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人头税的演变有利于统计人口的增长商税地位的演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影响了商业发展等。
23.(1)意义: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无地和少地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
(2)问题:王朝中期以后,赋税征收标准提高;赋税征收过程中,地方层层加码;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超过了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