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09: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也涌入罗马。这( )
A.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开启了土地国有化进程
C.使家庭式劳作日益普及 D.推动了奴隶制庄园发展
2.南宋诗人范成大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B.小农经济的完善性
C.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3.考古发现,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均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如铁犁铧、五齿锄、铁镰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制农具使用广泛 B.冶铁技术发展成熟
C.庄园经济开始出现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4.河南郑州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主要包括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其中,打制石器的数量约占10%,磨制石器的数量约占90%。这反映出裴李岗文化( )
A.私有制得到较大发展 B.率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C.工具制作技术的发展 D.注重生产的精耕细作化
5.《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段话旨在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 B.铁制工具推动生产力提高
C.政府高度重视农具生产 D.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形成
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
②广西贵县在清光绪中叶以前“衣料多用土货,县属比户纺织”、“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
③1894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7.西汉开始出现了间作套种。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西汉的间作套种技术( )
A.严重打击了自然经济 B.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C.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D.助推农业庄园式劳作的推广
8.如图是唐朝出现的耕作工具。这种耕作工具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这种耕作工具是( )

A.耦型 B.耧车 C.翻车 D.曲辕犁
9.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材料表明元代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
A.推动江南地区私营棉纺织业发展 B.促进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推广
C.使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大大提高了棉纺品的工艺水平
10.如图为13世纪宋代水力大纺车。据此可知当时( )
A.水利事业的进步 B.农业技术的提高 C.最早使用了水力 D.手工工具的改进
11.考古学家在四川省达州市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期)考古时发现,男性随葬农具极其普遍,女性随葬纺轮较为常见,由此可知当时罗家坝遗址( )
A.出现贫富分化 B.农业生产发达 C.社会分工明显 D.生产技术落后
12.下列两幅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农业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 )

A.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B.解决了高地灌溉问题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D.为国家提供了新税源
13.从考古发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且数量很少。例如在山西长治分水岭的12号墓中共发现430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一种农具)4件;14号墓中共发现1005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铲3件,铁钁1件,其余多为青铜器。据此推知当时( )
A.铁器最终取代青铜器 B.铁犁牛耕已少量出现
C.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 D.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
14.中国古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中,发明了许多工具,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15.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工具及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① 翻车 水排
② 筒车 江东犁
③ 陶纺轮 坯车
④ 铁农具 双镰铁范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16.战国时期,人们在木犁铧上套上“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这种犁的犁架较小,轻便灵活,还可以调节深浅,它以牲畜或人力牵引,日耕地2~3亩,耕翻深度4寸许。这说明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普遍推广 B.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C.个体小农经济成熟 D.农业耕作效率提高
17.商周时期,农民集体耕作;战国以后,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井田制度的推行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氏族部落的瓦解 D.庄园经济的兴起
18.《齐民要术》的《卷首杂说》中明确提出了“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主张。在其《种谷篇》又进一步指出“顷不比亩善”,并解释说:“谓多恶不如少善也。”这一主张表明中国古代( )
A.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B.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规模效益提高 D.精耕细作水平较高
19.唐朝文人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 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文中描绘的生产工具( )
A.借助人力汲水进行灌溉 B.流行于曹魏的江南地区
C.提高了金属冶炼的效率 D.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20.在下图所示的工具发明中,其使用过程是“用水激动水轮,再利用曲棍把水轮的圆周运动传递为往返运动”。由此可见,这种发明( )
A.体现动力由自然力到人力变化 B.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C.反映了我国青铜制造业的繁荣 D.提高了手工业生产效率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某同学为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问题,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杜甫在夔州(今四川)的诗作,其中有3首涉及畬田,其一曰“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大约80来首述及手工业制品;还有不少对商船的描述,如《夔州歌十绝句》写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摘编自卢华语《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材料二 学者对省志的记录进行统计
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汉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24
晋 4 1 2 2 3 1 2 1 16
南北朝 1 3 8 4 2 1 1 20
隋 9 4 3 1 1 1 2 4 2 27
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253
——据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B
6.A
7.B
8.D
9.D
10.D
11.C
12.A
13.C
14.C
15.D
16.D
17.B
18.D
19.D
20.D
21.(1)表现: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
(2)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22.(1)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
主要内容是: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
23.(1)材料一作为文学史料。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状况;但文学史料具有一定夸张性,需要其他史料互证。
材料二是二手文献史料。是学者对原始档案史料的统计研究。可用来佐证唐代统治者对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视。
(2)①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