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2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2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09: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二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幽州新岁作
张 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主要考查方式有:①直接考查,要求分析某一联(某句)诗句的情感;②对比分析,考查两篇诗歌情感的不同;③隐性考查,通过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等推断、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几乎每一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都会涉及对思想情感的赏析。
易错点 隐没背景,忽略“暗示”
失误诊断:急于理解字词含义,而不能充分利用诗歌本身之外的提示性材料,不能凭借提示性材料来揣摩作者的创作缘由和把握情感倾向。
示例分析:1.“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如果注意到注释中对“姑苏台”的注解,“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再加上命题者标明了该词写于五代,我们可以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和作者面对的当时的战乱频仍,把握该词的主旨就容易多了。
2.“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金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我们可以很快的发现这是一首边塞诗,但如果不能留意题目《征人怨》,则很容易联想到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催金鼓,宵眠抱玉鞍”,认为这里也是写战士们不畏边寒、奋勇杀敌的报国激情的。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也需要关注题目中的“赠张丞相”。
解决途径:注意题目、作者、朝代的暗示,重视已有的注释说明,加强对诗中名物、典故的理解和联想意识。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
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
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
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                                    
                                    
                                    
                                    
                                    
【技法点拨】
1.知人论世。对人物的身份、经历进行分析,包括诗人自己和诗中描述的对象。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含有诗人对描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并且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描述对象的情感一定要立足诗的关键点,如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如【典例1】,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作为山水田园诗人,诗人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直接显露的就是对其的赞美和向往,又因为这是友人将要观赏游览到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的情感。从友人的角度分析,因为要去任职,所以要恪尽职守,有所作为,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诗人期许的内容。
2.借景观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情感的类别和深浅。多数景与情有相似性,当然少数也有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
3.咏物传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舟、长亭、灞陵、柳岸、镜,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超俗的品行。
4.缘事析情。①据“事”探“情”。考生要根据“事”的属性,探究“情”的类别。通常情况下,“事”喜则“情”喜,“事”悲则“情”悲。②按“点”索“技”。如果选的“点”与“点”之间有对比度,那就用了衬托、铺垫或者对比等表达技巧;如果叙述中还穿插了评论,那就是述评结合。③“细”中见“奇”。考生要抓住叙事中的细节去窥探诗人丰富的情感,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奇特效果。
5.典故抒情。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首先需要增加积累,尤其是熟悉、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其次是将典故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典故的正用和反用。如【典例1】中的典故就是正用。
6.时空显情。①一定要分清是现实还是往昔,或者是设想将来。②分清是此地诗人自己面对的景象还是另一个地方友人面对的景象,即分清景象的虚实。如【典例1】诗歌中所描写的情景,是诗人畅想友人将要面对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和勉励之情。③分析情感的变化,尤其要注意表现时空变化的词语。如【典例2】“经行处”“静渚”“闲门”“松色”“随山”“水源”这些词语都表明诗人“寻”的地点的变化,其情感变化也要沿着诗人的脚步进行分析。
7.题材明情。结合诗歌题材了解惯常表达的情感,并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如送别诗,常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切、安慰、担忧、勉励等情感,而【典例1】《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是优美的,叙述的事件是美好的,所以整首诗没有不舍和担忧,而是勉励。
8.词语定情。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大都起到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如【典例2】中的“闲”,冲淡了来访不遇的惆怅。
专题十二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一、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为自己上寿”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中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情感。
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化,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抒发了诗人虽身在边关,但仍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心情。
二、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
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 解析:(1)A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2)解答此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丰富的情感”——有哪些,“如何表现”——用了哪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首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答案:(1)A (2)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典例2 解析:(1)B项,“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寻而不遇,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这里的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
(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其情感变化可追随诗人的行走路线去梳理。
(首联)诗人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履痕屐齿给来访的诗人带来希望和猜想,这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颔联)然而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诗人怅然心绪油然而生。但渚“静”门“闲”,来访的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平静、恬然。
(颈联)以景带叙,一路景观,随山转折,缘山探源,林空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引人神游,启发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别有趣味。
(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答案:(1)B (2)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